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大单元教学设计】一、目录二、具体内容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因为黄巾起义,东汉很多实力派趁机坐大,甚至拥兵一方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政权分立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并立政局混乱,但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要求〗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知道东晋南朝的历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淝水之战,分析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祖冲之的成就、书法成就、绘画与雕塑成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本单元由五节正课和一节活动课组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实现了短暂统一。历时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随后,我国历史相继进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自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南迁的北方人口数量巨大,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单元大概念架构本专题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文化上: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民族关系上: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整体教学流程透视(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4.本单元教材体例(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尽管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历史典故,但是缺乏系统性,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缺乏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所以处理教材的原则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根据2022年课程标准,教师要尽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展教学。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的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可通过下列一些活动提升核心素养。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西晋的建立与短暂统一。3.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前秦统一黄河流域。5.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东晋南朝更替与北朝并立的历史。6.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7.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8.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9.通过阅读教材,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10.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或有根据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赤壁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情境1、通过设计历史年代尺,梳理三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初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情境2、观察并识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情境3、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如历史人物与影视剧中人物的区别与联系、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情境4、搜集与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的图片(西晋持刀陶俑),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板报、电子信息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情境5、查阅、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如翻车),组织一场微型的古代科技图片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情境6、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典故、历史人物故事会(如刘备、诸葛亮、司马懿、晋惠帝、苻坚、祖逖、孝文帝、贾思勰、祖冲之等)及相关视频的搜集、播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情境7、通过官渡之战示意图、《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翻车、知识拓展【诸葛亮】、西晋持刀陶俑、敕勒川狩猎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知识拓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形势图、南朝牛车画像砖、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嘎仙洞刻石拓片、知识拓展【东晋南朝时的海外贸易】、北魏帝王出御图、淝水之战示意图、北魏陶俑、知识拓展【北魏时的洛阳】、《齐民要术》书影、祖冲之像、贾思勰故里山东寿光有关《齐民要术》的现代浮雕、钟繇楷书《宜示表》(拓片)、《兰亭集序》(摹本-局部)、魏碑《张猛龙碑》(拓片)、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洛神赋图》(摹本)、《女史箴图》(摹本)、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等资料,识读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情境8、立足史料实证,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的资源,去搜集、探访三国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遗址、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认识传统文化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情境9、查阅相关材料,开展绘制历史人物画像、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历史文创作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的展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比。情境10、运用详实的史料,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曹操、北魏孝文帝的功过是非——唯物史观。情境11、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等。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6课时第1课时:第16课 三国鼎立(局部统一促发展)第2课时: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政策的缺陷与民族交融)第3课时: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4课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第5课时:第20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科技璀璨、文化昌盛)第6课时:单元复习(第六课时)第4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复习设计】复习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天文学、数学、书法、绘画和雕塑也都取得了。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复习目标 1. 通过制作时间轴和政权更替示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3. 通过史料阅读,知道江南地区的开发,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4.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5.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6.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复习建议 1.自主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制作时间轴和政权更替示意图。(检测目标1) 2.阅读课本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知识及《三国鼎立形势图》,梳理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目标检测2) 3.小组合作,查阅课本江南地区开发的内容及相关史料,梳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目标检测3) 4.自主学习,查阅教材及相关史料,梳理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知道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影响。(目标检测4) 5.自主学习,查阅课本,自主学习,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目标检测5) 6.小组合作,研读史料,问答问题,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目标检测6)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分裂时期,也是最纷繁复杂的时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把握四大方面,一、政权分立; 二、此时北方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北方战乱导致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四、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这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的交融及文化的繁荣为以后的隋唐大一统局面和古代中国最鼎盛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课 时 1课时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有一定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基本能力,但知识较为零散,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系统认知,基于上述特点在复习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学的起点,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把握阶段特征,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历史科学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 赤壁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教学方法 讲解法、 史料分析法、 分组讨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 设 计【复习过程】【复习导入】播放视频《一带一路》纪录片,提问“一带一路”理念来源于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一带一路”的理念来源于古代西汉的丝绸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说明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旧知识带动新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复习环节】环节一、自主复习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至第20课的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第一部分:梳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查阅教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内容,制作本单元的时间轴和朝代更替示意图。(检测目标1)(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对本单元进行整体把握。)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阅读本课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知识及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梳理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目标检测2)历史背景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成过程 魏蜀吴历史意义学习任务(三)小组合作,查阅课本江南地区开发的内容及相关史料,梳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目标检测3)原因表现 农业手工业商业影响(设计意图:养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学习任务(四)自主学习,查阅教材及相关史料,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知道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影响。(目标检测4)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启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观点。)小组合作,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学习任务(五)自主学习,查阅课本,自主学习,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目标检测5)科学技术 数学农学书法文化艺术 绘画雕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给同学们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请小组代表(3个学生)来公布你的答案和认识(8—10分钟)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参考答案:略(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并且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并讲解。)环节二、活动探究刚才通过【自主复习】我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过程、结果与意义;两晋王朝的兴衰;北方各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活动探究1: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启示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本单元主题之一:政权分立。)活动探究2: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 过程结果影响不同点 侧重点目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落实。)活动探究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1)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推广,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加深了彼此间的交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习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活动探究4: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1)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争基本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中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落实。)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小结并升华),通过对于本堂课的讲授,我们了解了且知道应该掌握: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知道西晋的建立与短暂统一。3.分析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4.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前秦统一黄河流域。5.了解东晋南朝更替与北朝并立的历史。6.知道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7.知道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8.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9.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10.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或有根据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抓住主要内容和时空脉络来总结,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完成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2分钟左右)1.《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写道,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鲁肃劝其称帝的人物是(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袁绍2.420—589年,历史上统称为“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在A.建康 B.洛阳 C.成都 D.建业3.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4.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④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5.下面图文材料说明(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6.下面连环画《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 B.前秦和东晋C.东晋和宋 D.宋和前秦7.《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8.下图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五号墓《采桑图》,图中描绘了两位着装打扮为少数民族的女子采摘桑叶的场景。该图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缫丝技术不断进步C.等级观念逐渐严重 D.商业贸易繁荣发展9.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以下属于祖冲之的特殊贡献是( )A.发明了割圆术 B.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C.编写《九章算术》 D.绘制《洛神赋图》10.下图为某位同学所作专题梳理的部分内容,其中①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锺繇:创楷书,刚柔兼备 魏碑: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A.拓跋宏 B.顾恺之 C.王羲之 D.范缜【答案】C【答案】A【答案】D【答案】C【答案】C【答案】B【答案】B【答案】A【答案】B【答案】C(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课堂总结】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史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单元核心内容要从四个方面把握,一、政权分立,二、孝文帝改革,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四,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本单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亮点: 1.背诵清单的设计设计比较合理,很好的辅助了教学过程,结合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2.史料的选择内容广泛,既有文献史料,又有图片史料,通过试题形式的呈现既节省了时间,又落实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不足: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深层的思考与探究。难点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它的认识。(1)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认识: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势力衰微,出现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②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难点二:北民南迁名称:北民南迁开发江南示意图特征: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北方割据战乱时最突出规律: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启示: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方面,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难点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1)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2)280年,西晋实现了南北统一。(3)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难点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趋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难点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意义。(1)原因: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难点六: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五胡”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友好往来:魏晋以来,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3)各族间的征战:各族间的征战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间 事件 作用/地位/重要史实公元 200 年 官渡之战 为北方统一奠定基础公元 208 年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 220 年 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公元 221 年 刘备建立蜀国公元 229 年 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 230 年 吴国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公元 263 年 魏灭蜀三国时期 公元220年-280年 出现农业灌溉工具翻车 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书法名家-锺繇、胡昭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公元 266 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 280 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公元 316 年 西晋灭亡,北方进入十六国混战时期 政治腐败、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出现“八王之乱”、西晋时期 公元265年—317年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方民族内迁中原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羌、羯、氐、(五胡),促进了民族交融公元 317 年 东晋建立 “王与马,共天下”;偏安江南公元 383 年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东晋时期 公元317年—420年 江南发展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原因: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江南地区社会相对比较安定;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5.南下移民和当地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影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王羲之《兰亭集序》 被后人称为“书圣”、《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顾恺之,擅人物画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南朝时期 公元 420-589 年 东晋灭亡,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公元 439 年 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公元 494 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改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采汉制),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时期 公元386年—534年 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郦道元《水经注》 対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年—589年 祖冲之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兴起原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农学:《齐民要术》地理学:《水经注》语文学科:《三国演义》书法、绘画、雕刻:《宣示表》、《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数学:圆周率见文档《第4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