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单元中的课文《测量平均速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与评价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测量平均速度》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中的第4节内容。课文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可以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另外,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说学情同学们己经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为本节实验课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同学们的知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同时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与探究的热情,体会物理实验过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三、说教学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4.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5.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五、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玻璃球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玻璃球的速度?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要测量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 v= 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板块二、新课教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前的准备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以及实验过程。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了解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2.会正确测量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 = 三、实验器材:玻璃球、电线凹槽、刻度尺、阻挡块、秒表 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时间t 五、实验步骤: 按照下图组装实验器材。 2.把玻璃球放在斜面顶端,阻挡块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玻璃球将要通过的路程,填入表格中。 3.用停表测量玻璃球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阻挡块的时间,填入表格中。 4.根据测得的和,利用公式v = 算出玻璃球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5.将阻挡块移到斜面中部,测出玻璃球到阻挡块的距离。 6.测出玻璃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算出玻璃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 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数据分析与实验结论: 八、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验:1.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计算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前先让学生练习测量玻璃球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木块的时间)2.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否一样。共同总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从而可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3.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总结:可以用全程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板块三、交流与评估完成实验后,学生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板块四、总结(1)路程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玻璃球通过的路程时,要明确斜面的长度并不是玻璃球运动的全程,玻璃球通过的路程必须从玻璃球的头量到头或从尾量到尾.(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实验中放玻璃球的同时又要测时间,所以实验时应两人一组配合实验,一人计时,另一人放玻璃球,争取做到玻璃球开始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玻璃球撞击木块的时刻停止计时。七、板书设计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了解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会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玻璃球、电线凹槽、刻度尺、阻挡块、秒表实验步骤: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八、教学反思及评价实验改进后,我的亮点是:用玻璃球代替小车,用电线槽代替木板斜面,解决了测试中,当斜面坡度太小时,小车不能下滑,坡度稍大时,小车容易驶出木板发生侧翻的问题,且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不受场地的限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