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专题练习: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专题练习: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专题练习-边塞征战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D.“铁骑绕龙城”,表明唐军誓师长安,不胜不归的决心。
(2) 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3) 扣住“暗”“杂”两字,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和徐都曹① (南朝·齐)谢朓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②。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
【注】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借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
(1)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萃》
(2) 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与写景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
(3) 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关山月
(南朝·梁)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高楼”更见思念,“云阵”足见一片祥和。
D.“从军复几年”句,表现了对战争的谴责。
(2)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A.苍凉悲壮 B.简洁圆润 C.刚劲有力 D.缠绵悱恻
(3)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1)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
(2) 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沉郁顿挫 B.刚健豪迈 C.平淡自然 D.遒劲高古
(3) 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当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杜甫作本诗时,雪岭已被吐蕃攻占。
(1) 下列对本诗题材的称呼正确的一项是
A.咏史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D.咏物诗
(2) 下列对诗人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境战乱,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B.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国事更添内心忧愁。
C.强烈的爱国感情与报国愿望难以实现的反差。
D.报国无门加上政治上长年被冷落带来的悲愤。
(3) 赏析本诗的颔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关山月
(唐)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①。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②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①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②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 下列作品与本诗在体裁上归于同一类属的是
A.李商隐《夜雨寄北》 B.左思《咏史》
C.黄庭坚《登快阁》 D.杜甫《月夜》
(2) 下列对本诗“月”这一意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借月光之景,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月晕,展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第五句描写“望”月之动作抒发戍卒的思乡之情。
D.最后两句照应标题,表达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七至第十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古塞下曲
(唐)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 下列作品与本诗在体裁上不同类属的是
A.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左思《咏史》
C.白居易《琵琶行》 D.杜甫《月夜》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朝走马”强调时间紧迫,“直指”表现目标明确,写出行人奔赴边关的急切。
B.三、四句既交代蓟城地处边陲,直通漠北,又以“万里”突出离别的痛苦,情调悲凉。
C.五、六句直接描写边地的现实景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军情紧急、战火不断的氛围。
D.七、八句将同一时节不同空间画面叠映,上承战事,下启春光,节奏由紧张转向舒缓。
(3) 赏析本诗的画线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唐)岑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洗: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1) 对本诗题材的判定,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古咏史诗 B.边塞征战诗 C.送别留别诗 D.思亲怀远诗
(2)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闻说”他人之语,想象北庭的朔北风光。
B.颈联以“白草”“青山”边塞景致来展示行军之慢。
C.本作品不言离情之浓、别意之难,而写去意之坚决。
D.诗歌前三联描写的都是想象之景,为尾联抒情铺垫。
(3) 赏析尾联虚实相生的手法。
答案
1. 【答案】
(1) D
(2) A
(3) “暗”句从视觉角度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杂”句从听觉角度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以旗和鼓象征军队出征,写出征将士在战鼓声激励下,冒雪同敌人搏斗,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现了他们坚强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解析】
(1) D 项的解析有误。“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2) 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借助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片断,表现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风格慷慨激昂。
(3) 赏析有表现力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是写景句,赏析时确定谁眼中的景(诗中是作战将士所见之景),此景传达出人物哪些情感,刻画出人物哪些特征。答题分几个层次:如何写景(视觉、听觉等),景有哪些特征,表达人的什么情感和品格,表达的效果如何。
2. 【答案】
(1) B
(2) D
(3) 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解析】
(1)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体裁的变式题,可用排除法判断。本诗共 10 句,每句字数相等,以此排除不是律诗,不是诗余(词);A 项的“乐府”可用来称词或曲,也被排除,所以 B 是正确选项。
(2) 本诗共十句,前四联写景,最后一联叙事;景物描写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一联中,“桃李成蹊”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桑榆”喻指隐居田园,典出《后汉书·冯异传》,根据以上分析,A、B、D 三项都正确,本诗没有运用铺陈和比喻的手法,所以 D 项是答案
(3)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联赏析,前提这一联是描写景物的句子。描写景物的语句大多抓住景物中的特征意象来表情达意,比如示例中的这一联,“日光”“草叶”,借助于“动”浮”等动词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答题时扣住描绘了什么特征的景,传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来表达。
3. 【答案】
(1) C
(2) B
(3) 诗歌前两联,作者通过“忆”表达了思念家乡之情,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想象;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对战争的谴责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解析】
(1) C 项的表述,后半句“‘云阵’足见一片祥和”有误。“云阵上祁连”,意即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说明战事紧张。
(2) 本诗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岀归期遥遥。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其风格有缠绵但更多的是表达彼此的深情。
(3) 虚实相生手法,大多是实写眼前景来引发联想或想象,如本诗中实写客子见月思亲,由此引发思妇远眺丈夫;后转向边塞环境的描写,由此引发结局之问。虚实相生手法能拓展诗歌的时空,留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 【答案】
(1) C
(2) B
(3) 示例:全诗塑造了毅然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少年形象。第一句以“西陵”和“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第二句写送别场面,烘托少年此行的豪壮;“青槐”两句,色彩鲜明,一静一动,运用衬托和比喻,刻画少年的勃勃英姿;五、六两句,交代出征的原因是敌寇入侵;七、八两句直接赞美少年的气节。
5. 【答案】
(1) B
(2) D
(3) 上联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下联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事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6. 【答案】
(1) B
(2) D
(3) 示例:七、八句用比拟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第九句以夸张手法写佩剑凝霜,第十句用比拟手法写旌旗疲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景中融情,表达了对戍卒的同情以及期望和平的愿望。
7. 【答案】
(1) D
(2) C
(3) 示例:“汉宫柳”与“胡地桑”相对,选择两地特征性的植物,实中见虚,虚实相映,且“柳”这一意象表达了乡愁与离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形象地表达了戍边将士身处塞外,心在故土的思乡之情。
8. 【答案】
(1) A
(2) B
(3) 示例:上联“敢道迟”实写心曲,下联“私向梦中归”想象在路途中只能是在梦中思亲,表现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