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重难点提升练 专题15 科学探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重难点提升练 专题15 科学探究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重难点提升练 专题15 科学探究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南浔期中)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正式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进行授课。课堂中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关于太空,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B.失重条件下物体在液体中会不会有浮力?
C.夜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D.为什么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更轻松?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针对自然现象提出的问题,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
【解答】A、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属于科学问题,A不符合题意;
B、失重条件下液体的毛细现象是否会不一样,属于科学问题,B不符合题意;
C、夜空中哪颗星星最美,是每个人主观的判断,不属于科学问题,C符合题意;
D、为什么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更轻松,属于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叶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叶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解答】小叶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2023七上·浙江期中)某研究人员对不同类型口罩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过滤效率
B.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罩的过滤效率与口罩种类是否有关
C.为了减少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D.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
【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解答】A.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口罩的种类,因变量是过滤效率,A错误;
B.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罩的过滤效率与口罩种类是否有关 ,B正确;
C. 为了减少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C正确;
D.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 ,D正确;
故答案为:A.
4.(2023七上·北仑期中)小科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结论。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解答】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可以判断松鼠是不是也吃竹笋,所以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的获得事实与证据。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3七上·余姚期中)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曾提出“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是否可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后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提出问题 B.实验验证 C.建立假说 D.得出结论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光纤之父”高锟曾提出“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是否可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后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说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要的工作为提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提供方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6.(2023七上·镇海区期中)在检查火车轨道是否有裂缝时,我们习惯用工具来"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轨道悬否有裂缝。就“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得出结论 D.收集事实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解答】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3七上·兰溪月考)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提出问题应该是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这瓶试剂成分是什么,故A错误;
B、建立假设应该是它可能是酒精,故B错误;
C、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属于设计方案,故C错误;
D、“打开瓶塞闻气味”是为了确定瓶内液体是否是酒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故D正确。
故选:D。
8.(2022七上·玉环期中)《科学》课程带我们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关于科学学习的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C.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D.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的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学习的认识判断。
【解答】我们进行科学学习是,要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故A、B、C正确不会题意;
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可以质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3七上·浙江期末)小科在游览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时提出了下列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科学问题的是(  )
A.为什么有些植物秋冬季节会落叶
B.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有什么作用
C.门票定价多少比较科学合理
D.湿地内有哪些种类及数量的动物和植物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就是可以被实证的,在观察与实验后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解答】门票定价多少比较科学合理,这个属于社会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故选C。
二、填空题
10.(2023七上·兰溪月考)科学研究是以   为基础的。在实验室要遵守安全手则,不能用   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答案】实验;湿手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①根据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解答;
②根据实验室安全守则的知识解答。
【解答】①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在实验室要遵守安全手则,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11.测量:是一个把   与   进行比较的过程。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   意义的。
【答案】待测的量;公认的标准;没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测量定义和理解判断。
【解答】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12.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3.(2021七上·宁波月考)在做“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只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没有微生物生长:没加水的干面包片和加水后放在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只有加了水后放在室温下的面包片上长了许多微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出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你认为我们可采取哪些方法来保存食物 (至少写出2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答案】(1)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
(2)低温,干燥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温度,水分,空气,营养物质等是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2)低温和晒干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解答】(1) 没加水的干面包片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水。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2)冷藏,晒干,腌制,高温消毒,真空保存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14.(2020七上·富阳月考)读图,回答问题:
(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   ,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   .
(2)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3)列举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  )
A.触摸 B.强光
C.醋酸 D.拍手声
【答案】(1)放大镜;放大镜和头部
(2)眼;触角
(3)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合理即可)
(4)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可见显微镜和放大镜都属于观察器具。
(2)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贝壳,外套膜,身体柔软。蜗牛的头上长有两对触角,一对大,一对小。在大触角的顶端有两粒小圆珠,那就是它的眼睛,但视觉很弱,主要靠触觉。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
(3)生物的七大特征:1、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物都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4、生物都能生长。5、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6、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7、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解答】(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放大镜,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放大镜和头部.
(2)蜗牛的各部分名称:A.眼;B.触角。
(3)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拍手声 。
故选D。
三、实验探究题
15.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和2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高温杀菌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1、3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根据表格可知,第1组敞口放置,第2组塞紧瓶口,即隔绝空气,那么二者比较可以探究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空气。
(3)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
16.(2023七上·海曙期中)辣条因味道重、气味香、颜色鲜艳、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而2019年“3.15晚会”中曝光的“虾扯蛋”“黄金口味棒”等辣条问题,却令大家触目惊心。谁曾想到在校园内十分火爆的辣条,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地址虚标、无生产日期、无SC食品安全认证等问题层出不穷。某兴趣小组想要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辣条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1个月以后结果
甲组 各1只大小、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小白鼠 普通鼠粮加水研磨,再用微波炉烘干 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普通鼠粮加水与辣条(无SC食品安全认证)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炉烘干,制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原鼠粮一致) 活动能力弱
(1)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辣条,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   。
(2)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你认为该探究方案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甲
(2)小白鼠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五只
(3)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有伤害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解答】(1)对照组是指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对照组是甲组;
(2) 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你认为该探究方案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小白鼠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五只(或多只);
(3)从一个月后的结果可以得出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有伤害;
故答案为:(1)甲(2) 小白鼠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五只 (3) 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有伤害
17.(2023七上·兰溪月考)善于观察的小金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
(1)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步骤。于是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放入多只同品种,大小数量相同的活苍蝇;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
(2)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小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小亮认为丽丽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答案】(1)建立猜测和假设;苍蝇搓“脚”的次数
(2)AB瓶中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1)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属于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放入多只同品种,大小数量相同的活苍蝇;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苍蝇搓脚的次数;
(2) AB瓶中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单只苍蝇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1)建立猜测和假设、苍蝇搓“脚”的次数(2) AB瓶中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
四、解答题
18.(2022七上·余姚期末)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在四只鱼缸分别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河水,并贴上A、B、C、D标签。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50mL、100mL、200mL、 400mL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三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吗?为什么?   。
(4)余姚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按图示分四类进行科学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废电池属于(  )
A.可回收物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答案】(1)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不严谨,因为没有设置对照组
(4)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以“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4)乱丢废电池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污染,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镉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进入动物和人体内的镉很少能排出。因此,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故选C。
19.(2022七上·鄞州期末)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请你根据下列两张图片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   。图乙:   。
【答案】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根据图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
图乙: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20.(2022七上·奉化期末)
镇海棘螈是浙江省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   类动物.
(2)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科学家设计了如下试验:他们将收集到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   有关?
(3)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   等.
【答案】(1)两栖
(2)光照
(3)栖息地遭到破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体外受精,幼体生活在水中,由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这是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根本原因.蝶螈、蟾蜍、大鲵等其他两栖类动物和蛙一样,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是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镇海棘螈是两栖类。
【解答】(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两栖类动物。
(2)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光照有关?
(3)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所以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有气候异常、栖息地遭到破坏等。
1 / 12023-2024学年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重难点提升练 专题15 科学探究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南浔期中)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正式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进行授课。课堂中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关于太空,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B.失重条件下物体在液体中会不会有浮力?
C.夜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D.为什么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更轻松?
2.(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叶在食品包装中发现了一包脱氧剂,打开包装后发现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粉末,小叶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2023七上·浙江期中)某研究人员对不同类型口罩的过滤效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过滤效率
B.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罩的过滤效率与口罩种类是否有关
C.为了减少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D.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
4.(2023七上·北仑期中)小科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制定计划 D.获得事实与证据
5.(2023七上·余姚期中)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曾提出“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是否可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后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提出问题 B.实验验证 C.建立假说 D.得出结论
6.(2023七上·镇海区期中)在检查火车轨道是否有裂缝时,我们习惯用工具来"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轨道悬否有裂缝。就“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得出结论 D.收集事实证据
7.(2023七上·兰溪月考)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于是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8.(2022七上·玉环期中)《科学》课程带我们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关于科学学习的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C.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D.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永远是正确的
9.(2023七上·浙江期末)小科在游览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时提出了下列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科学问题的是(  )
A.为什么有些植物秋冬季节会落叶
B.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有什么作用
C.门票定价多少比较科学合理
D.湿地内有哪些种类及数量的动物和植物
二、填空题
10.(2023七上·兰溪月考)科学研究是以   为基础的。在实验室要遵守安全手则,不能用   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11.测量:是一个把   与   进行比较的过程。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   意义的。
12.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13.(2021七上·宁波月考)在做“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只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没有微生物生长:没加水的干面包片和加水后放在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只有加了水后放在室温下的面包片上长了许多微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出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你认为我们可采取哪些方法来保存食物 (至少写出2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14.(2020七上·富阳月考)读图,回答问题:
(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   ,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   .
(2)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3)列举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  )
A.触摸 B.强光
C.醋酸 D.拍手声
三、实验探究题
15.过年了,小龙同学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龙同学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泉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其中   两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16.(2023七上·海曙期中)辣条因味道重、气味香、颜色鲜艳、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而2019年“3.15晚会”中曝光的“虾扯蛋”“黄金口味棒”等辣条问题,却令大家触目惊心。谁曾想到在校园内十分火爆的辣条,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地址虚标、无生产日期、无SC食品安全认证等问题层出不穷。某兴趣小组想要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辣条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1个月以后结果
甲组 各1只大小、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小白鼠 普通鼠粮加水研磨,再用微波炉烘干 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普通鼠粮加水与辣条(无SC食品安全认证)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炉烘干,制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原鼠粮一致) 活动能力弱
(1)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辣条,起对照作用的组别是   。
(2)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你认为该探究方案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17.(2023七上·兰溪月考)善于观察的小金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
(1)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步骤。于是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放入多只同品种,大小数量相同的活苍蝇;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
(2)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小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小亮认为丽丽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四、解答题
18.(2022七上·余姚期末)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在四只鱼缸分别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河水,并贴上A、B、C、D标签。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50mL、100mL、200mL、 400mL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三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吗?为什么?   。
(4)余姚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按图示分四类进行科学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废电池属于(  )
A.可回收物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19.(2022七上·鄞州期末)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请你根据下列两张图片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   。图乙:   。
20.(2022七上·奉化期末)
镇海棘螈是浙江省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   类动物.
(2)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科学家设计了如下试验:他们将收集到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   有关?
(3)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   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针对自然现象提出的问题,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
【解答】A、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属于科学问题,A不符合题意;
B、失重条件下液体的毛细现象是否会不一样,属于科学问题,B不符合题意;
C、夜空中哪颗星星最美,是每个人主观的判断,不属于科学问题,C符合题意;
D、为什么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更轻松,属于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解答】小叶怀疑这些粉末是铁粉,于是他拿起磁铁靠近粉末,结果粉末被磁铁吸引了。“拿起磁铁靠近粉末”这属于探究环节里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解答】A.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口罩的种类,因变量是过滤效率,A错误;
B.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口罩的过滤效率与口罩种类是否有关 ,B正确;
C. 为了减少误差,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C正确;
D.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N95口罩 ,D正确;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结论。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解答】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可以判断松鼠是不是也吃竹笋,所以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的获得事实与证据。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光纤之父”高锟曾提出“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是否可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后在此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说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要的工作为提出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提供方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解答】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敲打铁轨,再用耳朵来听”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提出问题应该是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这瓶试剂成分是什么,故A错误;
B、建立假设应该是它可能是酒精,故B错误;
C、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属于设计方案,故C错误;
D、“打开瓶塞闻气味”是为了确定瓶内液体是否是酒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学习的认识判断。
【解答】我们进行科学学习是,要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故A、B、C正确不会题意;
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可以质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就是可以被实证的,在观察与实验后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解答】门票定价多少比较科学合理,这个属于社会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故选C。
10.【答案】实验;湿手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①根据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解答;
②根据实验室安全守则的知识解答。
【解答】①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在实验室要遵守安全手则,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不能将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11.【答案】待测的量;公认的标准;没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测量定义和理解判断。
【解答】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12.【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3.【答案】(1)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
(2)低温,干燥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温度,水分,空气,营养物质等是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2)低温和晒干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解答】(1) 没加水的干面包片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水。冰箱中的面包片上也没有微生物生长说明微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2)冷藏,晒干,腌制,高温消毒,真空保存是常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14.【答案】(1)放大镜;放大镜和头部
(2)眼;触角
(3)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合理即可)
(4)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可见显微镜和放大镜都属于观察器具。
(2)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贝壳,外套膜,身体柔软。蜗牛的头上长有两对触角,一对大,一对小。在大触角的顶端有两粒小圆珠,那就是它的眼睛,但视觉很弱,主要靠触觉。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
(3)生物的七大特征:1、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物都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4、生物都能生长。5、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6、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7、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解答】(1)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蜗牛时我们用到了工具放大镜,在使用此工具时为了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当不能移动蜗牛时,我们可以同时移动放大镜和头部.
(2)蜗牛的各部分名称:A.眼;B.触角。
(3)一条蜗牛的生物基本特征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行新陈代谢。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蜗牛是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但没有听觉,知道蜗牛对下列刺激不产生反应的是拍手声 。
故选D。
15.【答案】(1)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1和2
(3)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高温杀菌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1、3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原有微生物,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
(2)根据表格可知,第1组敞口放置,第2组塞紧瓶口,即隔绝空气,那么二者比较可以探究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空气。
(3)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年糕在适宜温度下更容易发霉 。
16.【答案】(1)甲
(2)小白鼠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五只
(3)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有伤害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解答】(1)对照组是指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对照组是甲组;
(2) 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你认为该探究方案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小白鼠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五只(或多只);
(3)从一个月后的结果可以得出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有伤害;
故答案为:(1)甲(2) 小白鼠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五只 (3) 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有伤害
17.【答案】(1)建立猜测和假设;苍蝇搓“脚”的次数
(2)AB瓶中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1)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属于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放入多只同品种,大小数量相同的活苍蝇;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苍蝇搓脚的次数;
(2) AB瓶中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单只苍蝇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1)建立猜测和假设、苍蝇搓“脚”的次数(2) AB瓶中放入相同数量,多只,品种大小相同,脚上无赃物的活苍蝇
18.【答案】(1)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不严谨,因为没有设置对照组
(4)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以“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4)乱丢废电池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污染,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镉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进入动物和人体内的镉很少能排出。因此,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故选C。
19.【答案】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根据图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图甲: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排成“人”字形?
图乙:放入水中的铅笔透过水观察,为何看起来像“折断”了?
20.【答案】(1)两栖
(2)光照
(3)栖息地遭到破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体外受精,幼体生活在水中,由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这是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根本原因.蝶螈、蟾蜍、大鲵等其他两栖类动物和蛙一样,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是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镇海棘螈是两栖类。
【解答】(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两栖类动物。
(2)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光照有关?
(3)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所以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有气候异常、栖息地遭到破坏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