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设计实录】《行路难》教学设计课 型:新授课(教读课)课时:1课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课标教学建议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态度的理解。因此,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教材内容分析《行路难》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政治上遭遇挫折后所作。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教材选的是最脍炙人口的第一首。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波澜起伏,要通过反复诵读和画折线图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李白是诗歌界泰斗级人物,要借助诗句让学生玩味诗中意味,通过与陶渊明等人处世态度的对比,体会李白超凡脱俗、狂放自傲的气质及人格魅力。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名句,要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诗句表达情感。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李白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塞下曲》等,但这些诗作散落在不同单元,学生对李白的人生境遇、人格魅力并没有整体的认知;学生学诗就是读读背背,没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绘制情感曲线图,理解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2.通过与陶渊明的对比,体会李白超凡脱俗、狂放自傲的气质及人格魅力。3.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情感波澜,赏析诗句的妙处。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运用。教学难点:诗人精神境界的体会及情感认同。课 时 教 学 过 程一、入课,诗话诗仙形象说说对李白的了解及学过的李白作品。听老师讲述名人对李白的评价,眼前浮现诗仙形象。二、诵读,把握情感波澜(一)字正腔圆地读1.自由读,读准字音2.一生试读,其他同学正音。3.齐读重点字注音(二)有板有眼地读1.另一生试读,读准节奏。2.根据屏显在书上标出节奏。3.全班齐读。(三)有情有味地读预设:需要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生读创作背景预设学生初步体会到的情感:苦闷、自信活动要求:1. 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2. 小组画出情感变化图,在图中标出情感变化。要求:1. 一人板演折线图。2. 一人解释说明全诗作者情感变化,其他同学补充。三、赏读,叩击诗人心扉活动要求:自读全诗,选择一句诗,用“从___的诗句, (内容理解或运用什么手法),从这句诗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来说话。时间:5分钟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诵读,升华情感。示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的苦闷。从这句诗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朗读该句,体会此处的情感。预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预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借用典籍来说话,表达自己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的心意。从这句诗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预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运用四个短句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行路之难的感叹(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感叹行路之难,又用反问的手法向苍天诘问),从这句诗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反复朗读该句,体会此处的情感。预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生齐朗读最后两句)(师生齐诵全诗。)四、深读,升华生命境界1.理解陶渊明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面对艰难人生路,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请分别用一句话评价陶渊明和李白的处世态度。生仿照示例写话。2.齐读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3.用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的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当 时,我会 ,因为,我坚信: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导学˙诗人】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李白是传奇所在,那是诗歌界的泰斗。我们称李白为诗仙,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杜甫也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作,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板书课题及作者【导学˙提示】1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苏轼【导学˙提示】2要做到字正腔圆,首先要读准字音。这首诗中要注意的读音。樽( ) 箸( ) 塞( )【导学˙提示】3要有板有眼,即要读准节奏。诗歌节奏【导学˙提示】4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得有情有味呢?你觉得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同学们初读之后发现,这首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具体怎样变化呢?先了解一下创作背景。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他到处游历,拜谒社会名流。因为李白不愿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直到742年(天宝元年),才因他人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他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因为他始终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所以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天宝三年,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或去或留之时,朋友为他饯行,李白由此写下了《行路难》。【导学˙活动】出示活动要求和展示要求,并说明。【导学˙指导】行间巡视,发现典型的图例,指定两个小组板书并解释说明。小结: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板书: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导学˙过渡】刚才我们从整体上体会了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复杂情感。那诗人是如何向我们传递这复杂情感的呢?显然,我们仅仅从整体上梳理还远远不够,下面让我们抓住诗眼,深入赏读,叩击诗人心扉,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来说话。【导学˙活动】出示活动要求,并说明要求。【导学˙指导】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老师把这句换成“胸中惆怅不能食,眼中无路心茫然”,你们看行吗?此句妙在借用动词捕捉意象来刻画渲染。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这些重音,语速慢些,语调低沉些,体会此处的情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这是用典,是指用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来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从标点符号入手来感悟情感。从句式特征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用了两个感叹号,强烈地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是用问号,有质问和诘责的意味。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这句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此时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朗读指导:——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5. 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导学.拓展】: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饮酒》诗,也体会到了陶渊明与李白是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例:陶渊明的“隐”,是坚守本心的勇气。李白的“行”,是百折不挠的追求。点拨:李白曾直言不讳: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意思是说:假若活着不能有益于百姓,即使保持了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节操,又有什么益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陶渊明的“隐”:坚守本心的勇气特立独行的骨气超凡脱俗的本性消极避世的悲哀李白的“行”:百折不挠的追求直面惨淡的豪迈不忘初心的执着自强不息的自信因此,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结语:做陶渊明固然可以坚守本心、超凡脱俗,但显然不太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当代。而李白百折不挠的追求、直面惨淡的豪迈、不忘初心的执着、自强不息的自信却能成为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的一剂良药,才高如李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我们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当堂检测1. 朗读背诵,在课堂上完成。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名句理解及运用,在课堂已完成。板 书 设 计 苦闷悲愤 乐观自信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作 业 设 计必做1. 正确默写古诗。选做2.梳理学过的李白作品,结合诗句,写一篇小练笔:“我心中的李白”。教 学 反 思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难点,仔细研读《行路难》之后,我决定以读贯之,引导学生螺旋上升地读,层层深入地读;在课堂结构上设置“诵读——赏读——深度”三个板块;在活动设计上,我每个板块都设计了具体的学生活动,有活动要求,有展示要求,有活动示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每个活动环节的热情都很高,积极参与讨论,大方进行展示,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对情感的理解都步步深入,渐入佳境。此外,为了营造浓郁的语文味课堂,我采用“以诗导入、以诗点评、以诗拓展、以诗结课”的方式,让课堂充溢诗意的同时,令学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让“古诗词活在当下”,让名句感染学生,甚至能成为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剂良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