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 特异性免疫课标要求1.4.3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核心素养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各免疫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各免疫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基于对两种免疫方式的学习,能描述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能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思维)4.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科学思维)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病毒进入机体后,具有_吞噬__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_受体__来辨认它们的。2.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_淋巴细胞__,“作战”方式分为_体液__免疫和_细胞__免疫两种。二、体液免疫1.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_抗体__,其存在于_体液__中。2.基本过程:3.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_增殖__或对人体细胞的_黏附__。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_沉淀__等,进而被其他_免疫__细胞吞噬消化。三、细胞免疫1.2.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_活化__后,_识别__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病原体可被_抗体__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B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_辅助性T__细胞的辅助。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抗体能消灭_细胞外液__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_细胞__免疫将靶细胞裂解。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_信息分子__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学霸记忆__■1.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活学巧练__■判断对错,正确打“√”,错误打“×”。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2.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3.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4.辅助性T细胞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6.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7.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别病原体。( √ )思考:1.B细胞活化的条件?提示:2.细胞免疫能将抗原彻底消灭吗?提示:不能知识点 1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能被自身的免疫系统所识别。(2)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3)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己方”(人体细胞)和“敌方”(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典例剖析__■典例1 在人体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表面能识别“非己”的物质是( C )A.抗原B.抗体C.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解析:抗原和抗体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都不是淋巴细胞表面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在人体的免疫过程中,能识别“非己”的物质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变式训练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为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与胞内蛋白、核蛋白和病毒蛋白形成抗原-MHCⅠ类复合物,并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诱发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MHCⅡ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上,主要作用是以抗原-MHCⅡ类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MHC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在人体所有细胞上都存在B.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呈递的是抗原-MHCⅡ类复合物C.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自身带有抗原-MHCⅡ类分子的巨噬细胞D.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NHCⅠ类复合物,因而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解析:MHC分子是标志性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在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A正确;MHCⅡ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上,因此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呈递的是抗原-MHCⅡ类复合物,B正确;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自身带有抗原-MHCⅠ类分子的细胞,不会攻击带有抗原-MHCⅡ类复合物的巨噬细胞,C错误;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Ⅰ类复合物,因而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成为被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的对象,D正确。知识点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2)基本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基本过程示意图特别提醒:(1)B细胞活化的条件(2)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3)抗原呈递过程的实现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4)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2)基本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注: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过程见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③新形成的细胞的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3)基本过程示意图特别提醒:(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刺激等。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2)靶细胞凋亡: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3)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病原体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病原体。(4)细胞免疫主要对抗细胞型病原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5)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典例剖析__■典例2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B.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已经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解析:B细胞激活后可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已经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A、D项正确。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项正确。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项错误。变式训练2.下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人体内的细胞⑩有吞噬细胞等B.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C.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解析:细胞⑩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都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A项正确;图中细胞④能产生细胞因子,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⑤(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项正确、C项错误;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所以机体可以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两种细胞,D项正确。知识点 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配合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参与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等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等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长作用结果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进一步发生变化,如形成沉淀,进而被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病原体进而与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联系 (1)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各有其独特作用又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①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②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先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构成主要的内环境稳态调节网络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调节方式 反射 体液运输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结构基础 反射弧 主要是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 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三种调节的共性与相互作用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通过这些信号分子,复杂的机体才能够实现统一协调,稳态才能够得以保持┃┃典例剖析__■典例3 在下列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在抵抗病毒感染中,往往经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过程解析:淋巴细胞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不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A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B错误;对于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细胞外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如果进入细胞内则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C错误;病毒属于寄生在细胞内的生物,病毒未进入细胞之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然后再由体液免疫将病毒消灭,D正确。变式训练3.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图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产生的信息分子分别是_②④__、_①⑦__ (填序号)和免疫活性物质,信息分子可直接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_(特异性)受体__结合。(2)焦虑、紧张等应激刺激可使下丘脑分泌的_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__激素含量升高,最终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_升高__,使免疫功能受抑制。(3)三大系统相互配合,借助信息分子相互作用,构成了_神经—体液—免疫__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例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降低__。解析:(1)图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产生的信息分子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乙酰胆碱、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都可直接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2)焦虑、紧张等状态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升高,使免疫功能受抑制。(3)由图可知三大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借助信息分子相互作用,构成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一、二次免疫1.含义: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二次免疫中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区别(以体液免疫为例)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和患病程度情况如图所示。二者的主要区别:(1)浆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时,浆细胞是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二次免疫时,不仅B细胞能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还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2)反应速度不同初次免疫时,从抗原侵入至B细胞接受刺激所花时间较长;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因此,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3)反应强度不同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的特点。有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忆终生(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对相应抗原具有抵抗力)。特别提醒:(1)二次免疫发生的过程中,初次免疫反应依然发生。(2)二次免疫发生过程中,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典例4 如图所示为在抗原注射前后的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抗原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抗原,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可有较大的差异D.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解析:若a、d时间所注射的抗原相同,则在d时间注射抗原后,抗体产生的速度较初次注射应该更快,抗体含量也应更多,故两次注射的应该是不同抗原,因此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应是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A正确。在多数情况下,抗体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失活,故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由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C正确。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人体发生了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解疑答惑 ?问题探讨 P711.该同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感冒的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首先要识别外来入侵的细菌或病毒,然后要作出反应直至最后清除病原体,这些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2.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提示:人体在各个系统的协调配合下具有一定的维持稳态的能力,普通的感冒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自愈,可通过多休息、多喝水等方式提高免疫力,或者服用治疗感冒的非处方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感冒的原因有多种,并发症也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流行性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思考·讨论 P741.体液免疫是通过两个信号,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2.提示: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并保证浆细胞的特异性。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辅助性T细胞的介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密切配合。(2)两者相互配合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练习与应用 P75一、概念检测1.(1)×提示: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2)×提示: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是浆细胞,而B细胞要活化后才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3)×提示:流感病毒变异性较强,刚得了感冒痊愈的人可能再感染其他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还可能再患流感。2.C提示: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使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3.二、拓展应用1.提示:(1)28天前已经注射过m抗原,因此,此次注射m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而对n抗原的免疫反应则属于初次免疫。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浓度差异也就更大。(2)如下图所示。2.提示:这一推理过程缺失的部分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及二次免疫的部分环节,推理的完整性是科学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一推理过程是: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后,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当流感病毒被消灭之后,机体会形成免疫记忆。如果流感病毒没有发生大的变异,当这些流感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机体会通过更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流感病毒造成流感症状之前将其清除,因此不会有大规模流感暴发。1.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D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彻底消化分解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没有特异性,A错误;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彻底消化分解,但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B错误;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C错误;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正确。2.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机体进行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包括( B )A.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C.浆细胞产生抗体D.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解析:在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A不符合题意;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机体内产生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应答反应中记忆B细胞才分化为浆细胞,B符合题意;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C不符合题意;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不符合题意。3.下图为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内部后,要靠_细胞__免疫将靶细胞裂解。(2)d细胞为_细胞毒性T细胞__,在机体中可由_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__分裂、分化而来,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_细胞因子__加速这一过程。(3)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以上免疫过程的同时,还会刺激机体产生其他特异性免疫,即_体液免疫__。(4)在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表现在_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若要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首先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释放病原体,然后再由体液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清除__。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病原体,b是抗原呈递细胞,c是辅助性T细胞,d是细胞毒性T细胞,g是靶细胞。(1)当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内部后,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以释放出病原体。(2)d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加速这一过程。(3)特异性免疫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的同时,还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4)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若要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则首先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释放出来,然后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可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标要求1.4.1 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1.4.2 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核心素养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基于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学会分析免疫异常引发的疾病(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器官1.组成:主要由_淋巴组织__构成,并借助于_血液循环__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2._骨髓和胸腺__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_扁桃体__是免疫细胞集中_分布__的场所。3.连线①扁桃体 ⑥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②胸腺 ⑦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③淋巴结 ⑧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④脾 ⑨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⑤骨髓 ⑩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答案:①——⑨ ②——⑥ ③——⑧ ④——⑩ ⑤——⑦三、免疫细胞1.来源——骨髓的_造血干细胞__。2.种类: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_树突状__细胞和_巨噬__细胞等。3.抗原:能引发_免疫反应__的物质。4.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称为_抗原呈递__细胞,如_B__细胞、树突状细胞和_巨噬__细胞。四、免疫活性物质1.一种抗体只能与_一__种抗原结合。2.细胞因子由_淋巴__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_干扰素__、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3.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是_免疫系统__。五、免疫系统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_皮肤、黏膜__。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_杀菌物质__(如溶菌酶)和_吞噬__细胞。(2)特点:_生来就有__,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针对_特定的抗原__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_特异性__免疫。3.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_防御__——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2)免疫_自稳__——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3)免疫_监视__——机体识别和_清除__突变的细胞,防止_肿瘤发生__的功能。┃┃学霸记忆__■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2.人体有三道防线,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4.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5.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活学巧练__■判断对错,正确打“√”,错误打“×”。1.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和溶菌酶一样属于第二道防线。(×)2.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3.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4.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5.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6.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主要针对外来病原体。(√)7.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8.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思考:1.伤口感染后会化脓,脓包中的脓液是什么?提示:脓液是机体组织在发生炎症过程中形成的混合物。脓液中主要有变性、坏死的免疫细胞,细菌分解产物等。2.抗原都是蛋白质吗?提示: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知识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的概念(1)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2)意义: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2.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①概念: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②种类:名称 分布及特征 功能扁桃体 位于咽腭部,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沿林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 内含大量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骨髓 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种类项目 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模式图分布 在胸腺中成熟,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在骨髓中成熟,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和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功能 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信号,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细胞和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上述过程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病原体接触,并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备注 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知识拓展:抗原呈递细胞(APC)的功能(1)摄取: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2)处理:与溶酶体有关。(3)暴露:与高尔基体有关。(4)呈递抗原: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直接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3)免疫活性物质①概念: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②种类:免疫活性物质特别提醒:溶菌酶≠溶酶体。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可参与机体的多种免疫反应,改善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功能,激活其他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典例剖析__■典例1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它们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解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项正确;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项正确;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二者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项正确。变式训练1.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C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物质甲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由此分析可知物质甲不是抗原,也不是抗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故A、B错误;物质乙是该细菌中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即抗原,C正确、D错误。知识点 2 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及功能 免疫类型 三道防线的关系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血胎屏障和血脑屏障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非特异性免疫 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第三道防线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知识拓展:1.人体的三道防线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关联的。2.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也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3.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它们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属于第一道防线。4.若溶菌酶在唾液或泪液中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一道防线;若溶菌酶在体液(如血浆)中发挥作用,则属于第二道防线。5.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的不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而是由黏膜分泌的,所以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中所含有的杀菌物质不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是属于第一道防线。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免疫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其中特异性免疫起主导作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含义 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特点 ①先天性;②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③作用弱、范围广、时间短 ①后天性;②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③作用强、范围小、时间长基础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联系 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②特异性免疫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会加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③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免疫功能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功能 含义 正常 异常免疫防御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免疫自稳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 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典例剖析__■典例2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A )A.皮肤和黏膜B.体液中的溶菌酶C.体液中的树突状细胞D.体液中的巨噬细胞解析: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符合题意。变式训练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B.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从不产生免疫反应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只有在免疫反应过强时,才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解析: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A错误;若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可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B错误;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正确;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都有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D错误。利用关键词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典例3 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保护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人体三道防线都能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高效免疫功能B.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但不是越强越好C.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容易导致患自身免疫病D.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自稳功能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解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但不是越强越好,反应过强反而会导致自身组织损伤,B项正确;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容易导致患自身免疫病,C项错误;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项错误。解疑答惑?问题探讨 P661.提示: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医生通过检查扁桃体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患病情况。扁桃体肿大意味着扁桃体有炎症,患者可能被病菌感染了。2.提示:一方面,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同时它作为易被观察的免疫器官,肿大后可以起到指示机体是否被病菌感染的作用,能用于判断疾病状况;另一方面,扁桃体作为人体的器官,充血肿大后易形成脓肿,表现出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等症状,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状。?练习与应用 P70一、概念检测1.(1)√(2)× 提示:人体的白细胞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可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2.B 解析:能被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为抗原,B正确。3.C 解析: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二、拓展应用1.提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并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病原体进入体内,不断繁殖,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如腹股沟等处,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等;右侧腹股沟与右足底相对较近,因此,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也能引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2.提示:医生给出切除扁桃体的建议是基于该同学的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有可能引起邻近器官的感染,产生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也有可能引起机体其他系统产生病变,如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反复发炎的扁桃体已经不能作为正常工作的免疫器官,而是成为病灶了,因此需要手术切除。1.巨噬细胞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C.巨噬细胞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D.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解析: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其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体,B、C正确;巨噬细胞不参与第一道防线,D错误。2.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D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解析: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不符合题意。3.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免疫活性物质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共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第二道__防线。(2)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由患者免疫系统的_免疫监视__功能受影响导致的。解析:(1)药片中的溶菌酶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故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2)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长期使用吗啡,极易成瘾,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易患恶性肿瘤,这是由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受影响导致的。本章整合一、选择题1.C 解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2.B3.C 解析: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力,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二、非选择题1.接种物中带有减毒的天花病毒,因此,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但由于接种的天花病毒毒性已经减弱,被接种者完全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实现自愈。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完成了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针对天花病毒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天花病毒时能迅速作出反应。2.(1)母亲 胎儿 结果基因型 Rh表型 基因型 Rh表型Dd Rh+ Dd Rh+ 相容dd Rh- Dd Rh+ 不相容(2)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因为第一胎胎儿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是少量的,并且大多数是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期进入母体的,此时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的就更少了,所以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但当这位母亲第二次怀孕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RhD抗体,此时的抗体也更容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也就更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3)可以让该母亲在分娩第一胎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如72h之内)接受RhD蛋白的抗体注射,以消耗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她体内的RhD蛋白,这样使母体内不发生针对RhD蛋白的初次免疫,可以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3.(1)抗原 浆细胞(2)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癌细胞无法有效地向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这样,癌细胞就有可能逃避免疫监视,增加患子宫颈癌的概率。(3)提示:可以纯化HPV的衣壳蛋白L1或利用基因工程生产L1,并以L1蛋白为基础设计HPV疫苗。现已上市的HPV疫苗,大部分是以L1蛋白或L2蛋白为靶标制备的。4.我国于2006年3月1号起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该条例将“四免一关怀”政策制度化、法律化。条例第四章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四免”,即:(1)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2)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3)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4)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体现了“一关怀”,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还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四免一关怀”是我国艾滋病防治有力的政策措施之一。这样做,能最大限度控制艾滋病的发病率及传播,还能消除群众的恐“艾”情绪,使全社会积极应对艾滋病的威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2022·湖北卷)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B.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D.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解析:病毒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人类本身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错误;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2.(2022·北京卷)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A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C.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免疫防御、免疫监视解析: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因此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防御,A正确,BCD错误。3.(2021·湖北卷)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解析:PD-L1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4.(2020·全国Ⅲ卷)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下列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B.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可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密度C.通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D.每天适量饮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因为酒精可以使细胞内的病毒蛋白变性解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RNA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A正确;教室经常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与室外的空气交换,病原微生物也能随空气流动到室外,B正确;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使体温升高,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7 ℃,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C正确;75%左右的酒精具有杀菌作用,饮酒的度数一般不能达到75%,且长期饮酒对人体会产生损害,免疫力下降,因此每天适量饮酒不能预防新冠肺炎,D错误。5.(2022·浙江卷)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解析: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6.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A.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虚线表示细胞免疫B.图中甲、乙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关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解析:图中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乙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7.(2022·江苏卷)科学家研发了多种RNA药物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图中①~④示意4种RNA药物的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核内RNA转录合成以_DNA的一条链__为模板,需要_RNA聚合酶__的催化。前体mRNA需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转运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说明_核孔__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2)机制①:有些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蛋白基因的51外显子片段中发生_基因突变__,提前产生终止密码子,从而不能合成DMD蛋白。为治疗该疾病,将反义RNA药物导入细胞核,使其与51外显子转录产物结合形成_双链RNA__,DMD前体mRNA剪接时,异常区段被剔除,从而合成有功能的小DMD蛋白,减轻症状。(3)机制②:有些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PCSK9蛋白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内吞受体降解,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转入与PCSK9mRNA特异性结合的siRNA,导致PCSK9mRNA被剪断,从而抑制细胞内的_PCSK9蛋白__合成,治疗高胆固醇血症。(4)机制③:mRNA药物进入患者细胞内可表达正常的功能蛋白,替代变异蛋白发挥治疗作用。通常将mRNA药物包装成脂质体纳米颗粒,目的是_利于mRNA药物进入组织细胞__。(5)机制④: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S蛋白,经过_内质网和高尔基体__修饰加工后输送出细胞,可作为_抗原__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6)接种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若第三次加强接种改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根据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机制分析,进一步提高免疫力的原因有: _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能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__。解析:(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mRNA需要加工为成熟mRNA后才能被转移到细胞质中发挥作用,该过程是通过核孔进行的,说明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2)若DMD蛋白基因的51外显子片段中发生基因突变,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或缺失,可能导致mRNA上的碱基发生改变,终止密码提前出现,从而不能合成DMD蛋白而引发杜兴氏肌营养不良;治疗该疾病,将反义RNA药物导入细胞核,使其与51外显子转录产物结合形成双链RNA,DMD前体mRNA剪接时,异常区段被剔除,从而合成有功能的小DMD蛋白,减轻症状。(3)高胆固醇是由于胆固醇含量过高引起的,转入与PCSK9mRNA特异性结合的siRNA,导致PCSK9mRNA不能发挥作用,即不能作为模板翻译出PCSK9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内吞受体降解减慢,从而使胆固醇含量正常。(4)通常将mRNA药物包装成脂质体纳米颗粒,脂质体与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类似,利于mRNA药物进入组织细胞。(5)新冠病毒的S蛋白属于膜上的蛋白,膜上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还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修饰加工后输送出细胞;疫苗相当于抗原,可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6)接种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若第三次加强接种改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由于该疫苗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能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力。第3节 免疫失调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标要求1.4.4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1.4.5 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核心素养1.理解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并由此发现治疗方法(科学思维、社会责任)2.理解HIV感染人体的机理,探讨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科学思维、社会责任)3.了解疫苗的本质,探讨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科学思维)4.了解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一、过敏反应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_再次__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_功能紊乱__的免疫反应。2.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_过敏原__。3.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_组胺__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_扩张__,血管壁通透性_增强__,平滑肌_收缩__和腺体分泌_增多__。4.特点:①过敏反应有_快慢__之分;②还有明显的_遗传倾向__和个体差异。5.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_接触__该过敏原。二、自身免疫病概念:对_组织__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_自身免疫反应__。如风湿性心脏病、_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__等。三、免疫缺陷病1.概念:机体免疫功能_不足__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类型: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_先天性免疫缺陷病__,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_获得性免疫缺陷病__。3.示例——艾滋病(1)HIV主要侵染_辅助性T__细胞;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是_抗HIV的抗体__,最终艾滋病患者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_恶性肿瘤__等疾病。(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_血液__传播和_母婴__传播。四、疫苗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_减毒的__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2.2006年,_人乳头瘤病毒(HPV)__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3.2018年5月,我国首个_DNA__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4.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_特异性__。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记忆性__,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_免疫反应__的规律来设计的,这样可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五、器官移植1.概念:医学上把用_正常的__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_生理功能__的技术。2.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_非己__”成分进行攻击。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_组织相容性抗原_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_HLA__。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_HLA__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_一半__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4._免疫抑制剂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_供体器官短缺__也是世界各国在器官移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5.免疫学的应用┃┃学霸记忆__■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自身免疫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4.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到目前为止,疫苗仍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一件有效的武器。5.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活学巧练__■判断对错,正确打“√”,错误打“×”。1.父母对某过敏原过敏,其子女也一定对该过敏原过敏。( × )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动。( √ )3.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 )4.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 )5.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 )6.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细胞因子等,增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 )7.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 √ )思考:1.过敏原与抗原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过敏原是特殊的抗原,抗原不都是过敏原。2.HIV侵入人体,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完全丧失吗?提示:不会。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会使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丧失,但非特异性免疫还存在。3.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措施,在其中起作用的只有抗体吗?提示:除了抗体还有记忆细胞。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如何减轻或消除免疫排斥反应,提高成活率?提示:尽量让HLA配型一致;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来的器官移植。知识点 1 过敏反应发病机理与常见类型知识贴士1.抗组胺类药物能抑制过敏症状的表现,原理是抑制组胺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项目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区别 发生时间 初次及再次接触抗原 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抗体分布 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等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反应结果 消灭抗原 释放组胺等物质进而引发过敏反应作用对象 抗原 过敏原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导致的┃┃典例剖析__■典例1 下图为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过敏反应往往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会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肥大细胞就会释放组胺D.临床上可以通过减弱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解析: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是过敏反应的特点之一,A项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这会导致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出,血浆渗透压下降,局部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项正确;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肥大细胞才会释放组胺,C项错误;组胺增多可引起过敏性皮肤病,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减弱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D项正确。变式训练1.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A )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 ④接触过敏原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①③正确。知识点 2 自身免疫病1.发病机理(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2.发病及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中许多类型都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典例剖析__■典例2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C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解析: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不是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损伤,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伤害,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当作抗原来攻击,D错误。变式训练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曾带领她的团队在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下列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疾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等B.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减少C.该病多见于成年女性,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D.该病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红斑、大量脱发、白细胞减少等,A、B正确;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与遗传、免疫失调、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等多因素有关,病因不明给该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但是,临床观察表明,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是非常重要的,C错误,D正确。知识点 3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全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发病机理 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潜伏期 HIV侵入人体后通常可以潜伏2~10年甚至更长时间病毒存在部位 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病毒检测 检测抗HIV的抗体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发病症状 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最终患者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治疗 目前没有根治的有效方法,大多数的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如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组合进行治疗。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繁殖预防 (1)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2)避免注射时经血液传播,不吸毒;(3)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4)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5)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特别提醒:1.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有关。2.在A、B、C三个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都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即使是在C阶段,人体内依然会分泌针对HIV的抗体。3.在出现临床艾滋病症状的C阶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但不为“0”,原因是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依然可以增殖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典例剖析__■典例3 如图表示HIV侵入人体后,HIV数量与辅助性T细胞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C )A.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低于其增殖的速度C.在杀死HIV的过程中,浆细胞并没有发挥作用D.随着辅助性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人体逐渐丧失几乎全部的免疫功能解析:糖蛋白有特异性,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A正确;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故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低于HIV增殖的速度,B正确;在杀死HIV的过程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并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辅助性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降低,最终使人体逐渐丧失几乎全部的免疫功能,D正确。变式训练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C.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D.HIV是一种RNA自我复制型病毒解析:HIV感染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减退,故HIV感染人群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退,B正确;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C正确;HIV是一种逆转录型病毒,D错误。知识点 4 疫苗1.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2.应用原理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这样可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3.所属免疫学应用类型接种疫苗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免疫预防。知识点 5 器官移植1.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即存在免疫排斥)。2.组织相容性抗原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3.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 原因 解决办法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容易失败 ①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②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①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给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②选用与受体HLA比较接近的供体器官进行移植供体器官短缺 供体远远满足不了移植需求者的需求 ①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②唤醒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让更多的人加入自愿捐献器官的行列中来特别提醒:(1)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2)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典例剖析__■典例4 某医生接待了甲、乙(甲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两位同时手被割破的病人,查看伤口并询问相关情况后,决定给甲注射破伤风疫苗,给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破伤风疫苗要突破前两道防线之后才能刺激机体B淋巴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B.乙病人通过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是由其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C.与初次接种相比,给甲病人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使其产生更多的抗体D.这两种治疗方法中,给乙病人的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会更长久解析: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乙病人获得的抗破伤风抗体是外界给予的,不是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B错误;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诱发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会产生更多的抗体,C正确;甲病人的治疗方法通过二次免疫过程发挥疗效,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而乙病人直接接受抗体,机体免疫系统不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不会长久,D错误。变式训练4.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使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D.免疫抑制剂只作用于B细胞解析: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减少排斥,A正确;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因此器官移植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降低免疫能力,这会导致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C正确;免疫抑制剂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D错误。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比较项目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原理 抗原刺激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 提高或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获得方式 抗原入侵获得;注射疫苗获得 用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增强疗法;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免疫抑制疗法适用对象 健康人 患者或疑似患者典例5 下列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 B )A.注射胸腺肽,口服抗体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免疫球蛋白D.移植胸腺,输入细胞因子解析:注射疫苗起免疫预防作用,注射抗体一般情况下为免疫治疗,免疫球蛋白不能口服,B项正确。解疑答惑 ?问题探讨 P771.提示: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链霉素过敏)、呼吸道过敏(如花粉过敏、尘螨过敏、毛屑过敏)、消化道过敏(如食用鱼、虾、蟹、蛋、奶导致的过敏性肠胃炎)、皮肤过敏(如荨麻疹、湿疹)。2.提示:从本质上说,过敏反应就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思考·讨论 P801.提示: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2.提示:“发现就治疗,而且免费”的目的是有效地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3.提示:采取安全性行为,避免注射吸毒,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答案合理即可)?练习与应用 P80一、概念检测1.(1)√ (2)√ (3)√2.A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将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当作抗原进行攻击,既有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也有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中抗体参与攻击肝细胞,而且这两种免疫过程中都有细胞因子的参与,B、D错误。这种疾病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细胞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二、拓展应用提示:(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病毒作战。其中,辅助性T细胞可以通过向B细胞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直接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使病毒释放出来,从而使得病毒能被体液免疫消灭。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它受到刺激后,可以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抗体与病毒的结合可以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促进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另外,B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也可以向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2)“细胞因子风暴”是指由于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细胞因子可刺激免疫细胞活化,活化的免疫细胞又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在机体精密调控下进行。有些人在严重感染(如SARS、流感)等异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调控失常,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导致异常免疫应答,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目前有推测认为,“细胞因子风暴”可能是由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性的病原体的过激反应造成的。(3)提示:作为公共卫生的参与者,我们平时应该积极参与提升公共环境卫生的活动;在遇到突发的传染病疫情时,要依靠科学、按照卫生管理有关部门提出的个人预防措施建议,做好自我防护;等等。从个人卫生和其他生活习惯方面看,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心态和按时作息;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等。(4)略?问题探讨 P82提示: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该同学注射的流感疫苗所预防的流感与她所患的流感可能不是同一个类型,所以没有起到预防作用。?思考·讨论 P831.提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2.提示: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的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可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有些疫苗尤其是减毒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能引起可感知的反应。3.提示:这种想法是可行的,因为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不同疫苗可以引发不同的免疫过程,产生不同的记忆细胞。理论上,制备联合疫苗时要保证其中含有不同的有效抗原成分。临床应用中已有不少联合疫苗,例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还有麻疹、风疹二联疫苗等。设计出一种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会遇到很多困难。?思考 P83提示: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类)及其产物制备疫苗。随着免疫学、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疫苗也已经在临床中使用。?思考·讨论 P841.提示: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免疫排斥问题。2.提示: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都要先进行配型,这是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大,就不适合移植。3.提示: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4.提示: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练习与应用 P85一、概念检测(1)× 提示:该“糖丸”是活疫苗,是用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 2) ×(3)√二、拓展应用1.提示:(1)曾寄生于兔神经组织的狂犬病病毒。(2)需要进行微量叠加。(3)本质上它们并没有区别,但制作方法是不一样的。现在狂犬病疫苗多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制备,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是凭经验制成的,可能含有活病毒和灭活病毒。2.提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1.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过敏原第一次侵入人体就能引起过敏反应B.胸腺发育不良的病人体液免疫功能会降低C.艾滋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D.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而引发的疾病解析:过敏反应发生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A错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可参与体液免疫,故胸腺发育不良的病人体液免疫功能会降低,B正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D错误。2.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免疫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不正确的是( A )A.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可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B.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可利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D.注射疫苗的目的是提高机体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解析:注射疫苗不能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A错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注射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以提高其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功能,D正确。3.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较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其原因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具有HIV的_特异性受体__。(2)HIV感染辅助性T细胞后,以自身的_RNA__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_DNA__,然后再表达出核衣壳等蛋白质,经组装产生子代HIV。(3)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毒,却不能抵御HIV,其原因是_HIV直接破坏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破坏后,免疫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HIV__。(4)请提出一项预防艾滋病的措施:_拒绝注射吸毒、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等(合理即可)__。解析:(1)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具有HIV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会导致HIV结合并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2)HIV为逆转录病毒,其体内含有逆转录酶。当HIV感染辅助性T细胞后,以自身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然后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表达出核衣壳等蛋白质,经组装产生子代HIV。(3) HIV可破坏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性T细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本章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3节免疫失调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