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5讲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课程标准]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考点一 化学平衡移动INCLUDEPICTURE "要点梳理.TIF" INCLUDEPICTURE "D:\\2024《金版新学案》高三总复习 新教材 化学 人教版(双选)B\\图片\\要点梳理.TIF" \* MERGEFORMATINET1.化学平衡移动(1)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2)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①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影响因素在一定条件下,aA(g)+bB(g)mC(g) ΔH<0达到了平衡状态,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如下: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 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3.几种特殊情况说明(1)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2)“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②恒温、恒压条件:原平衡体系―→(3)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4.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正误辨析](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也一定发生移动(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此时v放减小,v吸增大( )(3)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 )(4)向平衡体系FeCl3+3KSCNFe(SCN)3+3KCl中加入适量KCl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 )(5)对于2NO2(g)N2O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答案: (1)× (2)× (3)√ (4)× (5)×学生用书?第174页INCLUDEPICTURE "核心突破.TIF" INCLUDEPICTURE "D:\\2024《金版新学案》高三总复习 新教材 化学 人教版(双选)B\\图片\\核心突破.TIF" \* MERGEFORMATINET1.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甲:A(g)+B(g)C(g) ΔH<0乙:A(s)+B(g)C(g) ΔH<0丙:A(g)+B(g)2C(g) ΔH>0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使体系体积缩小为原来的(1)平衡移动的方向:甲________ (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下同);乙________;丙________。(2)设压缩之前压强分别为p甲 、p乙、p丙 ,压缩后压强分别为p′甲、p′乙、p′丙 ,则p甲与p′甲 、p乙与p′乙、p丙与p′丙 的关系分别为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3)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分别为甲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答案: (1)向右 不移动 不移动 (2)p甲<p′甲 <2p甲 p′乙=2p乙 p′丙=2p丙 (3)增大 不变 不变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xA(g)+yB(g)z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试回答下列问题:(1)若保持体积不变,通入氦气,则平衡________移动。(2)若保持压强不变,通入氦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x、y、z的关系为__________。答案: (1)不 (2)x+y<z3.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其反应为2HCl(g)+O2(g)H2O(g)+Cl2(g)。新型RuO2催化剂对上述HCl转化为Cl2的总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1)实验测得在一定压强下,总反应的HCl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αHCl~T曲线如下图:则总反应的ΔH________0(填“>”“=”或“<”)。(2)在上述实验中若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请在上图画出相应αHCl~T曲线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2)如图所示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增大压强,平衡右移,αHCl增大,因此曲线应在原曲线上方4.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0ⅱ.CO2(g)+H2(g)CO(g)+H2O(g) ΔH>0ⅲ.CH3OH(g)CO(g)+2H2(g) ΔH>0一定比例的合成气在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反应12小时。体系中甲醇的产率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1)温度为470 K时,图中P点________(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490 K之前,甲醇产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0 K之后,甲醇产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定能提高甲醇产率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C.选择合适催化剂 D.加入大量催化剂解析: (1)温度为470 K时,图中P点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490 K之前,甲醇产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490 K之后,甲醇产率下降的原因是升高温度,反应ⅰ逆向移动,催化剂活性降低。(2)增大压强,反应ⅰ平衡正向移动,A项正确;升高温度,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B项错误;选择合适催化剂,可提高甲醇产率,C项正确;加入大量催化剂,不影响产率,D项错误。答案: (1)不是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升高温度,反应ⅰ逆向移动,催化剂活性降低 (2)AC学生用书?第175页考点二 工业合成氨INCLUDEPICTURE "要点梳理.TIF" INCLUDEPICTURE "要点梳理.TIF" \* MERGEFORMAT如图是工业合成氨的工艺,根据流程解答下列问题。(1)工业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其热化学方程式如下:N2(g)+3H2(g)2NH3(g) ΔH=-92.4 kJ· mol-1,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①可以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哪些?②可以提高氮气或氢气转化率的措施有哪些?答案: ①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用催化剂等 ②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等。(2)工业合成氨中,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①铁触媒能提高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吗?简述理由。②铁触媒能提高反应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吗?答案: ①不能。因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②能。因为实际合成氨过程为非平衡状态下进行,反应速率大,单位时间里生成氨气的量多。(3)合成氨时选择500 ℃而不采用常温主要考虑什么因素?答案: 考虑速率因素,500 ℃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4)合成氨时一般采用的压强为10~30 MPa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合成氨时增大压强尽管可以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压强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要求也越高,增加生产投资成本将降低综合经济效益。故一般采用的压强为10~30 MPa。(5)合成氨工业中,为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还采取哪些措施?答案: 使氨气变成液氨并及时分离,分离后的原料气循环使用。INCLUDEPICTURE "核心突破.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突破.TIF" \* MERGEFORMAT1.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N2、H2及少量CO、NH3的混合气)在进入合成塔前常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来吸收原料气中的CO,其反应是[Cu(NH3)2]Ac+CO+NH3[Cu(NH3)3]Ac·CO ΔH<0。(1)必须除去原料气中CO的原因是 。(2)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吸收CO的适宜生产条件应是 。(3)吸收CO后的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经过适当处理又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以供循环使用。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的适宜生产条件应是 。解析: 合成氨的流程中的除杂,是为了除去能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题中指出:在合成氨的过程中必须除去CO,因此CO是属于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从吸收CO的化学方程式可得:吸收CO的反应是正反应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因此为了使CO尽最大可能地被吸收,应采取高压、低温的办法使平衡正向移动,要使醋酸二氨合铜(Ⅰ)溶液再生,即使平衡逆向移动,故必须采取低压、高温的办法。答案: (1)防止CO使催化剂中毒 (2)低温、高压 (3)高温、低压2.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反应:TaS2(s)+2I2(g)TaI4(g)+S2(g) ΔH>0(Ⅰ)。如图所示,反应(Ⅰ)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2粉末和少量I2(g),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TaS2晶体,则温度T1 T2(填“>”“<”或“=”)。上述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2)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ΔH 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 ℃、1.3×104 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答案: (1)< I2(2)< 在1.3×104 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转化率提高不大,同时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学生用书?第176页3.“丁烯裂解法”是另一种重要的丙烯生产法,在生产过程中会有生成乙烯的副反应发生。反应如下:主反应:3C4H8(g) 4C3H6(g);副反应:C4H8(g) 2C2H4(g)。测得上述两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w)随温度(T)和压强(p)变化的趋势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1)平衡体系中的C3H6(g)和C2H4(g)的质量比是工业生产C3H6(g)时选择反应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从产物的纯度考虑,该数值越高越好,据图甲和图乙判断,反应条件应选择 (填字母)。A.300 ℃、0.1 MPa B.700 ℃、0.1 MPa C.300 ℃、0.5 MPa D.700 ℃、0.5 MPa(2)有研究者结合图甲数据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450 ℃的反应温度比300 ℃或700 ℃更合适,从反应原理角度分析其理由可能是 。解析: (1)由图甲可知,300 ℃时C2H4(g)的质量分数接近于0,而温度升高,C2H4(g)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择300 ℃;由图乙可知,压强增大,C2H4(g)的质量分数减小,C3H6(g)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0.5 MPa,因此控制反应条件为300 ℃、0.5 MPa。(2)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由图甲可知,300 ℃时反应速率慢;温度升高,C2H4(g)的质量分数增大,700 ℃的副反应的转化率大于丁烯转化成丙烯的转化率。而450 ℃时,C3H6(g)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且C2H4(g)的质量分数在10%左右,产物中C3H6(g)的含量较高,故450 ℃更合适。答案: (1)C (2)300 ℃反应速率慢,700 ℃副反应的转化率大于丁烯转化成丙烯的转化率真题演练 明确考向1.(2022·海南选择考,8)某温度下,反应CH2FCH2(g)+H2O(g)CH3CH2OH(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常数增大B.加入催化剂,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增大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FCH2(g),CH2FCH2(g)的平衡转化率增大C [A.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逆反应的,故v正> 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因为温度不变,故平衡常数不变,A不正确;B.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B不正确;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H2O(g)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FCH2 (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CH2FCH2 (g)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不正确。]2.(2022·6浙江选择考,19)关于反应Cl2(g)+H2O(l)HClO(aq)+H+(aq)+Cl-(aq) ΔH<0,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氯水中的c(HClO)减小B.氯水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上述平衡正向移动,c(HClO)增大C.取氯水稀释,c(Cl-)/c(HClO)增大D.取两份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若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液变蓝色,可以证明上述反应存在限度D [A.HClO受热易分解,升高温度,HClO分解,平衡正向移动,c(HClO)减小,A正确;B.氯水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醋酸分子,氢离子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HClO)增大,B正确;C.氯水稀释,平衡正向移动,而c(HClO)和c(Cl-)均减小,但HClO本身也存在电离平衡HClOH++ClO-,稀释促进了HClO的电离,使c(HClO)减少更多,因此增大,C正确;D.氯水中加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氯离子,氯水中加淀粉碘化钾溶液,溶液变蓝,证明生成了碘单质,溶液中有强氧化性的物质,而氯气和次氯酸都有强氧化性,不能证明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即不能证明上述反应存在限度,D错误。]3.(2022·广东选择考,13)恒容密闭容器中,BaSO4(s)+4H2(g)BaS(s)+4H2O(g)在不同温度下达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n)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ΔH<0B.a为n(H2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C.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D.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aSO4,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C [A.从图示可以看出,平衡时升高温度,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少,则平衡正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ΔH>0,故A错误;B.从图示可以看出,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随着温度升高氢气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减少,则平衡随着温度升高正向移动,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而a曲线表示的是物质的量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C.容器体积固定,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没有改变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故C正确;D.BaSO4是固体,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aSO4,不能改变其浓度,因此平衡不移动,氢气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4.[2022·广东选择考,19(2)]K2Cr2O7溶液中存在多个平衡。本题条件下仅需考虑如下平衡:(ⅰ)Cr2O(aq)+H2O(l)2HCrO(aq) K1=3.0×10-2 (25 ℃)(ⅱ)HCrO(aq)CrO(aq)+H+(aq) K2=3.3×10-7(25 ℃)①下列有关K2Cr2O7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A.加入少量硫酸,溶液的pH不变B.加入少量水稀释,溶液中离子总数增加C.加入少量NaOH溶液,反应(ⅰ)的平衡逆向移动D.加入少量K2Cr2O7固体,平衡时c2(HCrO)与c(Cr2O)的比值保持不变学生用书?第177页②25 ℃时,0.10 mol·L-1 K2Cr2O7溶液中lg eq \f(c(CrO),c(Cr2O)) 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计算溶液中HCrO的平衡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③在稀溶液中,一种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A)与其所吸收光的波长(λ)有关;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最大A对应的波长(λmax)取决于物质的结构特征;浓度越高,A越大。混合溶液在某一波长的A是各组分吸收程度之和。为研究pH对反应(ⅰ)和(ⅱ)平衡的影响,配制浓度相同、pH不同的K2Cr2O7稀溶液,测得其A随λ的变化曲线如图,波长λ1、λ2和λ3中,与CrO的λmax最接近的是________;溶液pH从a变到b的过程中, eq \f(c(H+)·c2(CrO),c(Cr2O)) 的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析: ①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ⅰ)Cr2O(aq)+H2O(l)2HCrO(aq)、(ⅱ)HCrO(aq)CrO(aq)+H+(aq)。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溶液中c(H+)增大,(ⅱ)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平衡移动只是减弱改变量,平衡后,溶液中c(H+)依然增大,因此溶液的pH将减小,故A错误;B.加水稀释过程中,根据“越稀越水解”、“越稀越电离”可知,(ⅰ)和(ⅱ)的平衡都正向移动,两个平衡正向都是离子数增大的反应,因此稀释后,溶液中离子总数将增大,故B正确;C.加入少量NaOH溶液,(ⅱ)正向移动,溶液中c(HCrO)将减小,(ⅰ)将正向移动,故C错误;D.平衡(ⅰ)的平衡常数K1= eq \f(c2(HCrO),c(Cr2O))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和反应本身有关,因此加入少量K2Cr2O7溶液, eq \f(c2(HCrO),c(Cr2O)) 不变,故D正确。②由题图可知,当溶液pH=9时, eq \f(c(CrO),c(Cr2O)) >104,因此可忽略溶液中Cr2O,即c(HCrO)+c(CrO)=0.20 mol·L-1,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2= eq \f(c(H+)·c(CrO),c(HCrO)) = eq \f(10-9×c(CrO),c(HCrO)) =3.3×10-7,联立两个方程式可得c(HCrO)≈6.0×10-4mol/L。③根据反应(ⅰ)、(ⅱ)是离子浓度增大的平衡可知,溶液pH越大,溶液中c(Cr2O)+c(HCrO)+c(CrO)越大,混合溶液在某一波长的A越大,溶液的pH越大,溶液中c(CrO)越大,因此与CrO的λmax最接近的是λ3;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1= eq \f(c2(HCrO),c(Cr2O)) ,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2= eq \f(c(H+)·c(CrO),c(HCrO)) ,(K2)2×K1= eq \f(c2(H+)·c2(CrO),c2(HCrO)) × eq \f(c2(HCrO),c(Cr2O)) = eq \f(c2(H+)·c2(CrO),c(Cr2O)) ,因此 eq \f(c(H+)·c2(CrO),c(Cr2O)) =,由上述分析逆推可知,b>a,即溶液pH从a变到b的过程中,溶液中c(H+)减小,所以 eq \f(c(H+)·c2(CrO),c(Cr2O)) 的值将增大。答案: ①BD ②当溶液pH=9时, eq \f(c(CrO),c(Cr2O)) >104,因此可忽略溶液中Cr2O,即c(HCrO)+c(CrO)=0.20 mol·L-1,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2= eq \f(c(H+)·c(CrO),c(HCrO)) = eq \f(10-9×c(CrO),c(HCrO)) =3.3×10-7,联立两个方程式可得c(HCrO)≈6.0×10-4 mol/L③λ3 增大课时精练(三十五)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1.一定条件下:2NO2(g)N2O4(g) ΔH<0。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 )A.温度0 ℃、压强50 kPaB.温度130 ℃、压强300 kPaC.温度25 ℃、压强100 kPaD.温度130 ℃、压强50 kPaD [测定二氧化氮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使测定结果误差最小,应该使混合气体中NO2的含量越多越好,为了实现该目的,应该改变条件使平衡尽可以地逆向移动。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可以通过减小压强、升高温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则选项中,温度高的为130 ℃,压强低的为50 kPa,结合二者选D。]2.已知反应式:mX(g)+nY(?)pQ (g)+2mZ(g),达到平衡时c(X)=0.3 mol·L-1。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重新平衡后c(X)=0.5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B.Y 可能是固体C.系数n>m D.Z 的体积分数减小C [平衡时c(X)=0.3 mol·L-1,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的瞬间,X的浓度变为原来的2倍,即为0.6 mol·L-1,重新平衡后c(X)=0.5 mol·L-1,说明平衡在增大压强时向正向移动。A项,从以上分析可知,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故A错误;B项,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说明反应物的系数之和大于生成物的系数之和,若Y 是固体,反应物的系数之和小于生成物的系数之和,所以Y是气体,故B错误;C项,根据B的分析,系数m+n>p+2m,即n>p+m,所以n>m,故C正确;D项,平衡正向移动,所以Z 的体积分数增大,故D错误;故选C。]3.有两个相同带活塞的容器,向容器a中充入NO2(g),待颜色不再变化,再向容器b中充入溴蒸气,使两容器的颜色相同和体积相等[注意:同浓度的NO2和Br2蒸气颜色相同,2NO2(g)N2O4(g)(无色)],迅速将两容器同时压缩(假设气体不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a′过程中,颜色突然加深,然后逐渐变浅,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浅B.若对a和b以极慢的速度缓缓压缩,则a和b的颜色均慢慢加深,但在每一个相同的时间点,b的颜色总比a的深C.假设容器和活塞均为无色,从容器左侧观察a和a′,a′的颜色比a浅D.气体的物质的量:na′一定大于nb′B [a→a′过程中,增大压强,2NO2N2O4平衡正向移动,有一定量的NO2转化成N2O4,但是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比旧平衡时大;b→b′过程中,溴蒸气的物质的量不变,浓度增大。A项,a→a′过程中,开始时容器的容积瞬间减小,NO2的浓度瞬间增大,则颜色突然加深,2NO2N2O4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逐渐减小,则颜色又逐渐变浅,但是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浓度均比旧平衡时大,则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深,故A错误;B项,在以极慢的速度缓缓压缩的过程中,a中2NO2N2O4平衡正向移动,有一定量的NO2转化成N2O4,而b→b′过程中,溴蒸气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在每一个相同的时间点,溴蒸气的浓度总是比NO2的浓度大,故b的颜色总比a的深,故B正确;C项, 由A项分析知,从容器左侧观察a和a′,a′的颜色更深,故C错误;D项,a′中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而b′中气体分子数不变,故na′一定小于nb′,故D错误;故选B。]4.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X(g)+3Y(g)2Z(g)绘制如下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图甲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在图乙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后X的转化率C.图丙可表示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依据图丁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ΔH<0C [图甲中v正、v逆曲线的交点是平衡点,升高温度,v正增大的程度小于v逆,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A正确;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平衡不移动,X的转化率不变,故图乙中虚线可表示使用催化剂后X的转化率,B正确;减小压强,v正、v逆均减小,v正减小的程度大于v逆,平衡逆向移动,与图丙不相符,C错误;X、Y、Z均为气体,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图丁中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的ΔH<0,D正确。]5.将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达到平衡后溶液呈红色。再将混合液等分为5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①:滴加4滴水,振荡实验②:滴加4滴饱和FeCl3溶液,振荡实验③:滴加4滴1 mol·L-1KCl溶液,振荡实验④:滴加4滴1 mol·L-1KSCN溶液,振荡实验⑤:滴加4滴6 mol·L-1NaOH溶液,振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B.对比实验①和③,为了证明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C.对比实验①和④,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D.对比实验①和⑤,为了证明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B [A.实验②与实验①对比,只改变了Fe3+浓度,故A说法正确;B.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质是Fe3++3SCN-Fe(SCN)3,改变钾离子或氯离子的浓度对平衡无影响,故B说法错误;C.实验④与实验①对比,只改变了SCN-浓度,故C说法正确;D.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NaOH溶液,Fe3+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溶液中Fe3+的浓度减小,故D说法正确。故答案选B。]6.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少量AgNO3溶液后,溶液的颜色变浅B.对2HI(g)H2(g)+I2(g),缩小容器的容积可使平衡体系的颜色变深C.反应CO(g)+NO2(g)CO2(g)+NO(g) ΔH<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对于合成NH3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低温措施B [溴水中存在平衡:Br2+H2OHBr+HBrO,加入少量AgNO3溶液,HBr与AgNO3反应生成AgBr沉淀,c(HBr)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A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2HI(g)H2(g)+I2(g)的正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总分子数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的容积,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但c(I2)增大,导致平衡体系的颜色变深,由于平衡不移动,故B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反应CO(g)+NO2(g)CO2(g)+NO(g)的ΔH<0,升高温度,为了减弱温度的改变,平衡逆向移动,C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生成NH3,D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7.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恒压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少1 molC [容积可变,说明是恒温、恒压条件,满足“等比等效”。A项,“均减半”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1 mol和2 mol,满足“等比等效”,平衡不会移动;B项,“均加倍”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8 mol、4 mol和8 mol,满足“等比等效”,平衡不会移动;C项,“均增加1 mol”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5 mol、3 mol和5 mol,相当于在5 mol、2.5 mol和5 mol的基础上又增加了0.5 mol B,平衡向右移动;D项,“均减小1 mol”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mol和3 mol,相当于在3 mol、1.5 mol和3 mol的基础上减少了0.5 mol B,平衡向左移动。]8.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2,一定温度下建立平衡:2NO2N2O4,此时NO2的转化率为x%,若再充入1 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NO2的转化率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x>y B.xC.x=y D.不能确定B [先建立等效平衡模型,即假设原容器的体积可变,当再充入1 mol N2O4后重新建立起的平衡和原平衡等效,此时NO2的转化率依然为x%。当体积不发生变化时,在原平衡的基础上要缩小容器的体积,即增大了压强,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的转化率增大,即x9.如图所示,A是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密闭容器,B是一耐化学腐蚀且易于传热的透明气囊。关闭K2,将各1 mol NO2通过K1、K3分别充入A、B中,反应起始时A、B的体积相同均为a L。若打开K2,平衡后B容器的体积缩至0.4a L,则打开K2之前,气体B体积为( )A.0.1a L B.0.3a L C.0.5a L D.0.7a LD [将NO2充入两个容器中发生2NO2N2O4的反应,打开K2,相当于是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建立平衡,此时建立起的平衡与未打开K2时B容器建立起的平衡等效。由于此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是B中的2倍,所以打开K2之前,气球B的体积为(a L+0.4a L)÷2=0.7a L。]10.在密闭容器中充入足量的FeO(s)和适量O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6FeO(s)+O2(g)2Fe3O4(s) ΔH<0,达到平衡时,测得O2浓度为a mol·L-1;保持温度不变,缩小体积至原来的四分之一,重新达到平衡时,测得O2浓度为c mol·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为熵减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B.恒温恒容条件下平衡后,再充入O2,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C.当FeO(s)或Fe3O4(s)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D.温度不变,达到新平衡时,c=4aC [A项,根据题给反应式可知:反应物只有O2是气体,产物是固体,它是熵减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复合判据知,它在较低温度下能自发进行,A错误;B项,恒温条件下,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再充入氧气,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最终平衡时O2浓度不变,氧气的平衡转化率增大,B错误;C项,当固体质量或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C正确;D项,假设化学平衡不移动,当缩小体积至原容器体积的时,则氧气浓度增至原来的4倍。实际上,缩小体积时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反应方向移动,导致氧气浓度减小。当第二次达到平衡时,因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不变,则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K=,所以平衡时氧气浓度不变,故a=c,D错误;故选C。]11.在一定条件下,取一定量的A和B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B(g)mM(g)+nN(s) ΔH=Q kJ·mol-1。达到平衡时,M的浓度与温度和容器容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a+b>mB.E点的平衡常数小于F点的平衡常数C.达到平衡后,增大A的浓度将会提高B的转化率D.Q<0C [A项,由题图可知,体积越大时M的浓度越小,比较E、F两点可知,体积增大3倍,M浓度减小不到3倍,说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N为固体,则a+b0,故D错误;故选AC。]12.工业上用C6H5Cl和H2S的高温气相反应制备苯硫酚(C6H5SH),同时有副产物苯(C6H6)生成:Ⅰ.C6H5Cl(g)+H2S(g)C6H5SH(g)+HCl(g) ΔH1Ⅱ.C6H5Cl(g)+H2S(g)C6H6(g)+HCl(g)+S8(g) ΔH2使C6H5Cl和H2S按物质的量1∶1进入反应器,定时测定反应器尾端出来的混合气体中各产物的量,得到单程收率(×100%)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ΔH1<0,ΔH2>0B.反应Ⅱ的活化能较大C.590 ℃以上,随温度升高,反应Ⅰ消耗H2S增多D.645 ℃时,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K=C [A项,温度大于590 ℃时,随温度升高,苯硫酚的单程收率降低,说明ΔH1<0,随温度升高,苯的单程收率增大,说明ΔH2>0,故A正确;B项,温度较低时,苯的单程收率小,说明Ⅱ反应速率小,Ⅱ的活化能较大,故B正确;C项,590 ℃以上,随温度升高,苯硫酚的单程收率降低,反应Ⅰ消耗H2S 减少,故C错误;D项,设通入氯苯、H2S的物质的量各为1 mol,645 ℃时,苯硫酚的单程收率为20%、苯的单程收率为20%,则反应Ⅰ消耗0.2 mol氯苯、0.2 mol H2S,生成苯硫酚0.2 mol、氯化氢0.2 mol,反应Ⅱ消耗0.2 mol氯苯、0.2 mol H2S,生成苯0.2 mol、氯化氢0.2 mol、S8 0.025 mol,容器中含有0.6 mol氯苯、0.6 mol H2S、苯硫酚0.2 mol、氯化氢0.4 mol,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K==,故D正确。]13.(1)某兴趣小组对该反应2NH3(g)N2(g)+3H2(g)进行了实验探究。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将0.1 mol NH3通入3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此时容器内总压为200 kPa),各物质的分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t2时将容器体积迅速缩小至原来的一半并保持不变,图中能正确表示压缩后N2分压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用图中a、b、c、d表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Shoichi研究了467 ℃、489 ℃时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 ΔH<0]中,CO和H2分压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催化剂为氧化铁,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pH2O和pCO相等、pCO2和pH2相等。467 ℃时pH2和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489 ℃时pH2和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 (1)t2时将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开始N2分压变为原来的2倍,随后由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N2分压比原来2倍要小,故b曲线符合。(2)水煤气变换中CO是反应物,H2是产物,又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压强减小,CO的压强增大。故a曲线代表489 ℃时pH2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d曲线代表489 ℃时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b曲线代表467 ℃时pH2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c曲线代表467 ℃时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答案: (1)b 开始体积减半,N2分压变为原来的2倍,随后由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N2分压比原来2倍要小 (2)b c a d14.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1)正丁烷(C4H10)脱氢制1 丁烯(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C4H10(g)===C4H8(g)+H2(g) ΔH=+123 kJ·mol-1图(a)是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________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氢气)/n(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0 ℃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小于 AD (2)氢气是产物之一,随着n(氢气)/n(丁烷)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3)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丁烯高温裂解生成短链烃类化合物15.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H4与CO2催化重整是实现碳中和的热点研究课题。该催化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反应Ⅰ:主反应CH4(g)+CO2(g)2CO(g)+2H2(g) ΔH1 Kp1反应Ⅱ:副反应CO2(g)+H2(g)CO(g)+H2O(g) ΔH2 Kp2反应Ⅲ:积碳反应2CO(g)CO2(g)+C(s) ΔH3 Kp3反应Ⅳ:积碳反应CH4(g)C(s)+2H2(g) ΔH4 Kp4(1)设Kp为分压平衡常数(用分压代替浓度,气体分压=总压×该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反应Ⅲ、Ⅳ的lg Kp随(T表示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反应Ⅰ的ΔH1________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关于该重整反应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A.在投料时适当增大的值,有利于减少积碳B.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移去部分积碳,反应Ⅲ和反应Ⅳ平衡均向右移C.随着投料比的增大,达到平衡时CH4的转化率增大D.降低反应温度,反应Ⅰ、Ⅱ、Ⅳ的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反应Ⅲ的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3)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按照=1加入反应物,发生反应Ⅰ(反应Ⅱ、Ⅲ、Ⅳ可忽略)。在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设体系中平衡状态下甲烷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CH4),在T=800 ℃下的x(CH4)随压强p的变化曲线、在p=100 kPa下的x(CH4)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①图中对应T=800 ℃下,x(CH4)随压强p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x(CH4)=0.1,则CO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解析: (1)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Ⅳ—反应Ⅲ得到反应Ⅰ,则ΔH1=ΔH4—ΔH3,由题图可知,温度升高,反应Ⅲ分压平衡常数减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ΔH3<0,反应Ⅳ分压平衡常数增大,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ΔH4>0,则ΔH1=ΔH4-ΔH3>0(或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Ⅳ—反应Ⅲ得到反应Ⅰ,则反应Ⅰ分压平衡常数为Kp1=,由图可知,温度升高,反应Ⅲ分压平衡常数减小,反应Ⅳ分压平衡常数增大,Kp1增大,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2)A项,在投料时适当增大相当于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反应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浓度增大,反应Ⅲ、Ⅳ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碳的物质的量减小,所以在投料时适当增大的值,有利于减少积碳,故正确;B项,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移去浓度为定值的碳固体,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反应Ⅲ和反应Ⅳ的平衡均不移动,故错误;C项,投料比增大相当于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反应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甲烷的转化率增大,故正确;D项,降低反应温度,反应Ⅰ、Ⅱ、Ⅲ、Ⅳ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错误。(3)①反应Ⅰ正反应方向气体分子数增大,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逆移,x(CH4)增大,故选b;②设起始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都为1 mol,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a,由题意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CO2(g)+CH4(g)2CO(g)+2H2(g)起始/mol 1 1 0 0变化/mol a a 2a 2a平衡/mol 1-a 1-a 2a 2a由甲烷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1可得:=0.1,解得a=。答案: (1)大于 温度T升高,Kp3减小,Kp4增大,Kp1=,则Kp1增大,故反应Ⅰ正反应吸热(或温度T升高,Kp3减小,Kp4增大,说明反应ΔH3<0,反应ΔH4>0,则ΔH1=ΔH4-ΔH3>0)(2)AC(3)① b 反应Ⅰ正反应方向气体分子数增大,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逆移,x(CH4)增大 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