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暗含离别之意。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人的灵性,从游子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迷离之景。
C.“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D.“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出自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刘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2.由于字数、音节、平仄所限,古典诗词中语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下列诗句没有语序颠倒现象的一项是(  )
A.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B.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C.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D.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由悲而乐的转折,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3)《师说》中“ , ”两句,表明了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从师之道。
4.名篇名句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
(3)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减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洞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谏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三十多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高不开审美特性。所调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廓”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夹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福《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幕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营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自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瞅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驾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离训勉于文学的樊篇,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宜盲。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经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梁元帝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的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
C.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热。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B.“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日趋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曲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价值,也可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7.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8.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的。
四、小阅读-课内
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思归之情。
五、非选择类
10.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2)齐谐者,志( )怪者也
(3)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
(4)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5)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12.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诗意凄凉,字字酸楚
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14.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硕鼠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为先秦时代魏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再已忍无可忍。
C.“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表现出奴隶们在理想实现后悲痛全消的狂喜之情。
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花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其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冒”“罗”二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静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虽然古体诗不严格要求对仗,但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也很工整。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两句是写芬芳艳丽的荷花虽无比美丽,却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18.诗人借吟咏荷花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飙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20.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①
柳宗元
君不见
夸父逐日窥虞渊②,跳浪北海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③,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烽蚁争噬吞。
北方竫人④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⑤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后。②虞渊:即“隅谷”,神话传说中的日入之处。昆仑:神话中的西方大山。③沆漭(hàng mǎng):浩渺,指自然元气,即水气茫茫的样子。④竫人:古代传说的小人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小人同名靖人。”按,“靖”同“竫”。《列子》:“东北极有人,名竫人,长九寸。”⑤睢盱:张目仰视,这儿指睁目悲愤激昂的样子。
2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带有寓言性质的古体诗,诗人巧妙地借用“夸父逐日”的传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不满和愤懑。
B.“狐鼠蜂蚁”暗喻满足现状、不思变革的官僚势力,“北方竫人”是指保守落后、反对变革的愚民。
C.前四句并以磅礴之势对“夸父”逐日的理想与胆识,以及夸父奔走的速度与形态进行了夸张性的概述。
D.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对高不过九寸的北方矮人的生活大加赞赏,表现出诗人对夸父情感的矛盾心态。
22.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①(其一)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②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③
【注】①曹丕:字子恒,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 ②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嘴星。③中肠:内心。
2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展转”“不寐”“披衣”“彷徨”四个词语,刻画了一个长夜难眠的游子形象。
B.明月、雁南飞是古诗常见意象,情感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
C.“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点题,“郁郁”“绵绵”写出了思乡之情的浓郁、绵长
D.诗歌以欲飞却没有翅膀,想过河而无桥,望风长叹、肝肠寸断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2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此诗“景中情长”,请对此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C
3.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5.B 6.C 7.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8.①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②《春江花月夜》从形式上来看,全诗每句都是七字,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运用顶针连环句式,一唱三叹。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语言抑扬顿挫。这是文学自觉的体现。③《春江花月夜》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许多名句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是文学自觉的体现。
9.C
10. 假:借助 志:记,记述,记载 道:传统风尚 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贸:交换
11.C 12.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13.D 14.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③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15.C 16.表现手法:通篇采用“比”的手法,作者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画活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形式:重章叠句。表达效果:①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②开拓诗歌意境,丰富诗歌内容。③更好地抒情,强烈地表达奴隶们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斥责。
17.B 18.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借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的苦闷。借写荷花徒有美丽却无人为它传递馨香,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举荐因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③年华流逝、岁月蹉跎的感慨。借写荷花美丽却无奈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只能坐看年华老去的无奈。
④积极用世的渴盼。借“愿托华池边”一句在说希望自己像荷花一样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表达了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
19.B 20.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四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
21.A 22.①表现手法:李诗运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冰雪喻阻遏之冷酷,满塞喻阻遏之严重,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用宗悫的典故,表达追求理想的信心。柳诗主要是用典和对比。借助“夸父逐日”的传说,表达对夸父勇敢追求理想的肯定和赞美;用高不过九寸的北方矮人与夸父的对比,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②思想内容:李诗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柳诗借助夸父逐日却精疲力竭渴死路边,成了野鼠山狐的美餐;北方矮人却自得自乐地得以终年,表达高远理想难以实现的慨叹,以及对现实的思考:行为必须与现实合拍,一旦脱离客观实际,力所不能及的理想再美好再伟大也只能成为空想和梦幻,于现实毫无裨益的。
23.B 24.①开头感叹“夜长”“风凉”实则隐含诗人愁绪;人未见而神已出,酝酿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②七至第十句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清波”“月光”“天汉”都是夜中所见清冷之景,而主人公仰观俯视的无所着落,体现出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