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五 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五 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资源简介

历史专题复习五 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知识体系】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2-1-c-n-j-y
2.秦汉时期:


特点
南方地区
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地区设郡。同时,还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对其进行有效的管辖。
开发和融合
西部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贸易和交流
北方边境
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重创匈奴。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战争与和亲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1)“五胡”内迁:内迁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交融,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饮食、服饰、家具等)
(2)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并规定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大大加快了“胡汉融合”的步伐21·cn·jy·com
4.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加强行政管理: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如西北的北庭、安西都护府;南部的安南都护府;东北的黑水、渤海都督府)【版权所有:21教育】
(2)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3)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与吐蕃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与和议
(1)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政治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治机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文化上,则普遍仿汉字创立了文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由于政权并立,战和相间,中原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岁币”“和议”等方式(澶渊之盟、绍兴和议)。www-2-1-cnjy-com
(3)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特别是元朝统一中国,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人中原地区的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吾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2)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见边疆管理表格)
7.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关系,从而实现了民族大团结。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对边疆的管理
一、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元朝
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清朝
1、顺治、康熙分别赐予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2、1727年,清朝雍正帝时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乾隆时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新中国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决西藏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二、台湾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明末清初
郑成功1662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清朝
1.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
2.1895《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民国
1.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及附属岛屿回归祖国(1945年10月);
2.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两岸对峙。
建国初期
美军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扰大陆解放台湾,造成现状。
改革开放
新时期后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西汉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唐朝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清朝
平定大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左宗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收复了新疆。
四、其他地区的管理
明清
1、1685——1687年,清军两次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与清朝在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2、明成祖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管理西南地区,雍正帝时大规模推行,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三、历代的对外交往(见下表)
时间
表现
历史作用
汉朝
丝绸之路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唐朝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第一个系统地将天竺(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来华
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等,对后世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出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唐人”称谓流传开来。
宋朝
指南针传入欧洲
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
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出现了纸币、商标、广告等新事物,涌现出了大批商业城市。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等
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极大兴趣
海上丝绸之路
许多通过海路来华的外国人留居中国。(蕃客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朝
郑和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政府逐渐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欧洲传教士来华
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清朝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近代
屈辱外交,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
1、50年代:
(1)毛泽东提出外交三原则,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
(2)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0年代
(1)1971年乒乓外交,中美开始接触;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两国的敌对隔绝状态,并且签署了联合公报。
(3)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主要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21教育网
(2)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同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入世贸组织,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www.21-cn-jy.com
(3)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1·c·n·j·y
4.对外开放的历程
(1)首先从沿海开始,设立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为经济特区。用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21cnjy.com
(2)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1·世纪*教育网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1*cnjy*com
五、专题感悟: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来源:21cnj*y.co*m】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阶段特征
?(1)条件: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进步的工具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的政策则是其主观条件。【出处:21教育名师】
?(2)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较少。
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积极与外交往,互通有无,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人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5、经验总结: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2)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3)各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华文明
【提升练习】
1. 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2.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完成于隋唐时期的条件有( )
①中国的经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③中国人思想开放,兼收并蓄 ④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 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有( )
①开始了与欧洲国家的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开始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④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4.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维护国家主权 B、驱逐殖民势力 C、加强边疆管辖 D、巩固清朝海防
5. 我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 )21*cnjy*com
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
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6. 有四位同学决定做几个关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探究小课题,下列小论文设计的四个小标题出错的是 ( )
A.张骞与丝绸之路 B.秦长城起到了防御作用吗?
C.元朝和北宋的对立 D.金瓶掣签制度的产生
7.图2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席位
8.1969年尼克松访问法国时,戴高乐总统对他说:“你现在承认中国要比你将来由于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尼克松为此采取的重要举动是( )
A.帮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
C.1979年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在国际问题上与中国采取一致行动
9.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APEC会议的召开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 右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
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
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
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
11.“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你回顾中外交往的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观察图一,这条商路的开辟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这条商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开拓者是谁?
材料二
(2)观察图二,判断它反映的是哪一航海壮举?这一壮举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路,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3)新中国提出的成为指导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
材料四: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这表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材料五: 1971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代表大会,引起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轰动。智利一位代表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来到联合国就好像他们从月球上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5)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因素分析,出现从尼克松“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到“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代表大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