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练习
一、单选题
1.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相同,种间竞争激烈
B.褐飞虱的存在提高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C.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利用特定的“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2.自毒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同类植物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现象。例如油松挥发油能显著抑制油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松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自身种群密度
B.油松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地区生物多样性
C.自毒作用是油松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D.油松与其他树种间混套作可减轻自毒作用
3.岸边带即水陆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生物过渡带,岸边带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某科研小组对钱塘江流域岸边带生态系统开展了研究工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河面到河底生物的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
C.可以通过调查种群密度的大小来判断某种生物的益或害、保护或防治
D.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某一条食物链第二环节上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就是第二营养级
4.下图用来表示的概念之间关系中,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群落结构,②~④分别表示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
B.①表示生态系统,②~④分别表示物种、群落、非生物环境
C.①表示可遗传变异,②~④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D.①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②~④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5.下列动物的行为需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是(  )
A.蜜蜂传粉 B.乌贼喷墨 C.飞蛾扑火 D.蚂蚁搬家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
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范围
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都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
8.森林中健康的树木会分泌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敬而远之,这些树木死亡后,以白蚁为主力的食朽木生物就会在短时间内将之粉碎。白蚁有时也会进攻活着的树木,但这些树木大多是受伤或者病弱的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蚁是森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白蚁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C.白蚁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上可以提取防御性化合物对白蚁进行防治
9.麋鹿的行为可分为采食、发情、分娩、育幼等类型。对其行为的研究常采用焦点取样法:随机选定某一个体作为观察对象(焦点),对其行为进行连续观察并记录,直到“焦点”从视野中消失为止。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麋鹿的所有行为不都局限在个体水平
B.焦点取样法可用于调查麋鹿的种群数量
C.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向无机环境传递信息
D.焦点麋鹿的性别、年龄等信息不需要记录
10.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 ( )
A.物理信息 B.生物信息 C.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11.下图为典型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工程设计遵循了协调原理
B.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可以周而复始、循环流动
C.输入农田的都是一些无机物,输出农田的是有机物
D.该生态工程中只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信息传递
12.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这句话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随着“蝉→螳螂→黄雀”这条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螳螂为了适应环境,体色朝与环境相似的颜色变异,以捕食蝉
C.如果黄雀也捕食蝉,则人大量捕捉螳螂后,黄雀的数量会增加
D.蝉在林里鸣叫可在求偶的同时躲避天敌的捕食,属于行为信息
二、多选题
13.在温带森林中,戴胜和斑鸫鹛栖息在同一区域,戴胜通过偷听斑鸫鹏的警报声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下图是戴胜独处时和与斑鸫鹛种群共处时的行为特征。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戴胜偷听到的斑鸫鹛的警报声是一种行为信息
B.由图A、B可知,戴胜通过偷听斑鸫鹛的警报声,减少警戒时间,增加觅食时间
C.由图D可知戴胜和斑鸫鹛共处不利于戴胜觅食
D.由图C、D可知,戴胜与斑鸫鹏共处可以拓展其捕食领域
1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15.人们发现,世界上最毒的蘑菇隐藏于鹅膏属、盔孢伞属和环柄菇属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但都能合成合成同一类毒素鹅膏毒肽。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这几种毒蘑菇的祖先早年曾有共处于同一生境的经历,他们通过基因水平转移的方法,将剧毒蘑菇合成毒素的基因“山寨”了一份,加到自己的基因中。“山寨”过来的基因是从环柄菇到盔孢伞再到鹅膏分步骤实现的。鹅膏最后才获得这一毒素合成“秘方”,但却进化出了合成新毒素的能力,因此其毒性超过了盔孢伞和环柄菇,变身毒王。它可以驱走对其有伤害的昆虫或其他动物,让后代孢子有机会成熟并得以传播和繁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基因转移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毒素属于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几种毒蘑菇和昆虫等动物协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D.毒蘑菇的祖先通过长期地理隔离,进而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了多个物种
16.玉米地生态系统中,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挥发物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玉米地中的玉米→甜菜夜蛾→小茧蜂构成一条食物链
B.玉米释放出的吲哚和萜类等挥发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信息
C.信息双向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在生产中可利用生物防治原理减少甜菜夜蛾幼虫的产生,减少农药使用
三、综合题
17.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北部的大山包乡,属于亚高山沼泽化高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就是黑颈鹤。回答下列问题:
(1)黑颈鹤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其作用是 。
(2)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等为食,则黑颈鹤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 (填“属于”或“不属于”)黑颈鹤同化的能量,黑颈鹤同化的能量中通过呼吸释放的能量是否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原因是 。
(3)《诗经·小雅》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诗句,说明黑颈鹤的鸣声高亢洪亮。经研究发现,黑颈鹤的6种短鸣叫包括通讯鸣叫,起飞鸣叫、报警鸣叫,保卫鸣叫,聚拢鸣叫及交配前鸣叫。鸣叫属于 信息,其中交配前鸣叫和报警鸣叫分别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是 。
18.2020年初起源于东非的蝗灾数月就席卷了东非、西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次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沙漠蝗虫卵的种群密度采用 方法;种群除具有数量特征外,还具有 特征。
(2)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出刺激性的苯乙腈,并在遭到攻击时将其转化为有毒的氢氯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该化合物属于一种 信息,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 。
(3)可以利用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例如修筑堤坝、疏涉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 。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和前者相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 。
19.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的主要食物链“植物→田鼠→鼬”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m2 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此荒地多年前曾发生过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该生物群落 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良好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若要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没有带标记的20只,带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主要是通过 作用以 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据表可知,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生态学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生态特征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结果如表。
种植比率(甲/乙) 0.25 0.67 1.50 4.00
收获种子比率(甲/乙) 0.37 1.45 2.06 8.08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种植,以后每年将获得的全部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两种植物最可能的结果是 。以上也表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20.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能加快物质循环的生物成分是 。图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 。
(2)蜘蛛身上的刚毛能通过气流的颤动探测到蝗虫的活动,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 作用。
(3)从图中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跳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4)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某地欲引入经济树种X。但专家认为对其引入种植应进行严格的控制。结合相关知识,简述引入该树种具有怎么样的生态风险? 。
21.美国白蛾为杂食性昆虫,入侵后会造成森林破坏、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被称为“无烟的火灾”。我国昆虫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筛选出一种能寄生美国白蛾蛹的寄生小蜂,并研究了其投放密度和投放时间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结果如柱形图,下图表格为调查得到的美国白蛾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
月份 11—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越冬代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注:越冬蛹;成虫;卵;幼虫;蛹
(1)调查美国白蛾蛹和成虫密度的方法分别为 和 。
(2)美国白蛾在原产地不会出现大爆发,而在入侵地却能爆发,可能原因是 。
(3)为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寄生小蜂的投放密度为 ;投放时间段为 ,这段时间美国白蛾致死率高的可能原因是 。
(4)对于入侵生物,还可以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 (答两点)。
参考答案:
1.C
【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详解】A、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错误;
B、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分析图中结果,当有褐飞虱的存在,对稻螟赤眼蜂吸引力会下降,所以本实验的结论为: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B错误;
C、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关系一般为生物间的关系,C正确;
D、利用特定的“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一般指农药的施用,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由题意可知,自毒作用可通过抑制同类植物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详解】A、油松挥发油能显著抑制油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自毒作用降低了油松种群密度,但是这种降低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对其自身的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且油松种群密度的降低对其他物种也有不知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所以无法判断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B错误;
C、自毒作用是油松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自毒作用降低种群密度,可使得剩余油松能获得足够的光照和营养而正常生长,C正确;
D、次生代谢物对新生植物的自毒作用是连作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套作可以减轻自毒作用,D正确。
故选B。
3.D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从河面到河底体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生物的分布情况,因而表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信息传递,B正确;
C、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C正确;
D、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所有食物链中处于第二环节上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就是第二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4.B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A、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A正确;
B、生态系统是群落及其周围的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B错误;
C、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畸变),C正确;
D、生态系统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D正确。
故选B。
5.D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蜜蜂传粉,不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A错误;
B、乌贼喷墨不属于信息交流,属于防御行为,B错误;
C、飞蛾扑火,不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C错误;
D、蚂蚁搬家时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生物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详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A不符合题意;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物理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 萤火虫的光、哺乳动物的体温;
化学信息 :生物的代谢活动 ,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小便气味做标记;
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定行为, 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详解】A、颜色属于物理信息,辣椒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鸟类没有辣椒素敏感受体,可以更多地以辣椒为食物,利于扩大其取食范围,C正确;
D、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体现,是长期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8.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白蚁食朽木属于分解者,白蚁有时也攻击活着的树木,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白蚁年龄结构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B错误;
C、白蚁等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正确;
D、森林中健康的树木会分泌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敬而远之,生产上可以提取防御性化合物对白蚁进行防治,这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B。
9.A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麋鹿的所有行为不都局限在个体水平,如竞争,A正确;
B、焦点取样法可用于麋鹿的行为进行研究,B错误;
C、动物的行为不能向无机环境传递信息,但无机环境可像某些植物传递信息,如光,C错误;
D、焦点麋鹿的性别、年龄等信息都需要记录,D错误。
故选A。
10.A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A
【分析】分析题意,该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同时也要遵循协调原理、整体原理等。
【详解】A、该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各种生物的承载量,需要考虑生物的适应性,因此遵循了协调原理,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进行,B错误;
C、输入农田中的有机肥中也含有机物,C错误;
D、该生态工程中既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D错误。
故选A。
12.C
【分析】从古文中可以看出里面的生物包括:植物、蝉、螳螂、黄雀,其中蝉以植物为食,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形成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
【详解】A、诗词中涉及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A错误;
B、环境选择了体色相近的螳螂保留下来,其它体色的螳螂被淘汰,B错误;
C、如果黄雀也捕食蝉,人大量捕捉螳螂后,黄雀更多的捕食蝉,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更多,黄雀数量增加,C正确;
D、鸣叫是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C。
13.AC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斑鸫鹛的警报声是一种物理信息,A错误;
B、由图A、B可知,戴胜偷听斑鸫鹛的警报声可以减少警戒时间,增加觅食时间,B 正确;
C、由图C可知,戴胜与班鸫鹛共处时,其觅食效率大于独处时,C错误;
D、由图D可知,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缩短,结合图C可知,戴胜觅食效率比独处时增大,故应该是和斑鸫鹛共处增加了戴胜在地面的觅食时间,拓展了戴胜的捕食领域,提高了其觅食效率,D 正确。
故选AC。
14.AC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C正确;
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相互之间传递的是行为信息,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故选AC。
15.AD
【分析】可遗传变异是指生物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协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由题干可知,这种基因转移导致生物自身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
B、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由题干“它可以驱走对其有伤害的昆虫或其他动物”推知,其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几种毒蘑菇和昆虫等动物协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
D、由题干可知“这几种毒蘑菇的祖先早年曾有共处于同一生境的经历”可知,在他们的并没有经历长期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AD。
16.AB
【分析】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提供了可以开始采食的信息。在森林中,狼既能用眼睛辨别猎物,也可以根据耳朵听到的声音作出反应,以追捕猎物;兔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详解】A、该玉米地中的甜菜夜蛾与小茧蜂属于寄生关系,不构成食物链,A错误;
B、生物体的分泌物、信息素、性外激素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因此,玉米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挥发物质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B错误;
C、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利用生物防治原理一般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信息传递等,可以减少甜菜夜蛾幼虫的产生,减少农药使用,D正确。
故选AB。
17.(1) 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等
(2) 不属于 否 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在ATP中,用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3) 物理 调节种群的繁衍,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就是无机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水、阳光、空气等。生物部分就是生物群落,根据各种生物取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信息传递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黑颈鹤是异养型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2)黑颈鹤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在ATP中,用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3)鸣叫(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交配前鸣叫有利于雌雄个体交配,体现了信息传递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报警鸣叫有利于个体躲避天敌等,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8.(1) 样方法 空间
(2) 化学 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环境容纳量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1)调查沙漠蝗虫卵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在选取样方时注意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参与;种群除具有数量特征外,还具有空间特征,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出刺激性的苯乙腈,并在遭到攻击时将其转化为有毒的氢氯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该化合物属于一种化学信息,该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表现的作用为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通过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这样可以降低K值,通常的做法有修筑堤坝、疏涉河道、挖排水沟等,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蝗虫的生存,从根本上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化学防治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生物防治的措施通常为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竞争者,进而制约蝗虫的数量增加。
19.(1) 次生 恢复力 间接
(2) 标志重捕 75 偏大
(3) 呼吸 热能 3%
(4)生物的种间关系
(5) 甲占优势 速度和方向
【详解】(1)弃耕地上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保留,因此该演替为次生演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对于田鼠等活动能力强、范围广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50×30÷10÷2=75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3)因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所以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逐级递减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 作用以热能 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根据表格计算能量从田鼠到传递效率=×100%=(2.25×107)÷(7.50×108)×100%=3%。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体现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的种植比率越高,收获种子比率(甲/乙)也越高,所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种植,收获种子比率(甲/乙)为0.37,再按照0.37的种植比率种植,收获种子比率(甲/乙)增大,以后每年将获得的全部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最终甲种植物占优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1) 消费者 捕食和竞争
(2)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无机盐
(4)该引入树种的种群数量有可能快速增长,挤占本地树种的生存空间,破坏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1)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加速物质循环,由图中可以看出杂食性鸟与蜘蛛有捕食关系,而他们俩都捕食蝗虫,所以有竞争关系。
(2)植物与蝗虫之间传递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中间关系的作用1
(3)跳虫是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无机盐
(4)引入外来物种可能没有天敌,导致快速增长,破坏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故引入树种的种群数量有可能快速增长,挤占本地树种的生存空间,破坏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1.(1)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2)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
(3) 中投放密度 6-9月 该时期卵已全部孵化,但还未完全进入成虫期
(4)引入入侵生物的天敌;引入入侵生物的竞争者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投放密度和投放时间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投放密度和投放时间。题图分析,夏季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时间,不同投放密度比较,中投放密度防治美国白蛾的效果优于高密度和低密度的投放效果。
【详解】(1)美国白蛾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用于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美国成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用于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入侵地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等,美国白蛾在入侵地出现爆发。
(3)由柱状图可知,中投放密度对应的柱状图值最高,因此为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寄生小蜂的投放密度为中投放密度。图中6-9月防治效果最佳,是投放的最佳时间,可能的原因是该时期卵已全部孵化,但还未完全进入成虫期。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有效防治,除了题干中利用的寄生关系投放寄生小峰措施外,还可以引入入侵生物的天敌,也可以引入入侵生物的竞争者等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