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设计了“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优秀士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以史为鉴,积极思考而发出的“理性的声音”。倾听这些理性的声音,可以激发心怀天下、勇担责任、坚守道义的精神,培养关注现实、深入思考的意识,也可以从中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一组课文围绕国家治理,选取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魏征和王安石均为封建时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谏知名,一位以锐意革新著称,堪称古代士人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文化精神和优良品格。封建社会的政治,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代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则是臣道。《答司马谏议书》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教材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横向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前三个任务的核心词是“倾听”,即理解和把握。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体现的古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精神;任务二,既引导学生把握各篇作品的主要观点,理解其现实合理性;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领略思辨表达的魅力;任务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领会古代开明君主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最后一个任务的核心词是“言说”,即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进行思辨表达。课标分析本单元属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本单元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设计了“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优秀士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以史为鉴,积极思考而发出的“理性的声音”。倾听这些理性的声音,可以激发心怀天下、勇担责任、坚守道义的精神,培养关注现实、深入思考的意识,也可以从中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1.学习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写作特色。2.体会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担当精神。【教学重难点】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课前预习】1. 字音强聒(qiǎng guō)难壬(nàn rén )人胥怨(xū)度义(duó)2. 文言字词落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不恤国事:顾念,忧虑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膏泽斯民:施恩惠给百姓3.翻译句子①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4.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yín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神宗去世,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 66岁。5.写作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①“冗员”: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②“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③“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2)王安石初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后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3)变法之弊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答司马谏议书》)作答,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逐条驳斥对方对自己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课堂探究】任务驱动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批驳的?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堂探究的切入点,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问题驱动1. (自主思考)第 1段交代了写信的原因和目的,王安石写这封信的原因是什么?2.(自主思考)王安石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3.(自主思考)作者重点批驳了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4.(合作学习)王安石对变法保持了怎样的立场和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5.(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比较《答司马谏议书》与《也答司马谏议书》(理性、逻辑、论证力度......)也答司马谏议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国家的臣子,我们理应为主上效力,尽心尽职,不顾惜个人的安危荣辱。当前,四境侵扰,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吾等当有商鞅、屈原之志,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改革进行到底。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一腔报国心,日月可鉴,望君实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6.(自主感悟)读了这篇文章,你能领悟到王安石怎样的人格精神?【课堂总结】写作特色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2.论证方法多样。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课堂训练】学以致用—微写作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父亲老陈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请写一段批驳的文字,阐述你的看法。300字左右。《答司马谏议书》课后反思1. 本节课围绕两个学习目标展开,以目标为引领,较好地完成了核心任务,继续坚持。2. 个体读,集体读;自读,齐读;示范读,评价读;读思结合,学思一体,以琅琅书声打造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是我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与实践。3. 问题驱动+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如设置“读了这篇文章,你能领悟到王安石怎样的人格精神”一问,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对王安石的人格精神就有了感悟,也就能够说出王安石的多元人格精神内涵。4. 但是学生写作环节,时间略紧张了些,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写,去展示,并且老师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和改进建议。这是课堂的高潮与升华,亦是课堂的总结与领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式的写作体验,所以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前面需要注意时间的把控与分配。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备课永远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辈子做语文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