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一年级下册《16 做个小挂钩》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挂钩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小挂钩。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挂钩的特性和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热爱,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一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介绍挂钩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以及如何制作简单的小挂钩。本课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手工制作基础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还相对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重难点 重点:挂钩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以及如何制作简单的小挂钩。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挂钩的特性和制作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小工具呢?比如门上的挂钩、书包上的小挂饰等等。这些小工具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小挂钩。 (二)、观察实验 师: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小挂钩。 1. 观察小挂钩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小挂钩,观察它的形状、材料、结构等特征。 生:我发现这个小挂钩是圆形的,用铁丝制成的,上面有一个小钩子可以挂东西。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个小挂钩是怎么制作的吗? 生: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 制作小挂钩 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比如铁丝、钳子、锤子等。然后,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制作小挂钩: (1)将铁丝剪成适当长度的段。 (2)用钳子将铁丝的一端弯成一个小钩子。 (3)用锤子将铁丝的另一端敲打成扁平的形状。 (4)用钳子将铁丝的边缘修剪整齐。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 师:同学们,你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我在弯钩子的时候不小心把铁丝弯断了。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三)、归纳总结 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制作过程,你们对小挂钩有什么认识呢? 生:我们了解到小挂钩是由铁丝制成的,通过弯折和敲打等工艺制作而成。它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可以方便地挂在门上或其他地方。 师:很好,同学们都总结得很好。通过今天的实验和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小挂钩的特点和制作过程,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四)、作业布置 1. 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一个小挂钩,并记录下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小挂钩可以挂住东西呢?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答案。3. 请同学们在下节课中展示自己制作的小挂钩,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五)、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例如: 1. 探究不同材料的小挂钩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差异。2. 探究如何改进小挂钩的设计,提高其使用便捷性和美观度。(六)、习题设计 1. 选择题:下列哪种物品可以用来做小挂钩?A. 铁丝 B. 塑料棒 C. 纸板 D. 木棍2. 填空题:小挂钩的制作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_等材料。3. 简答题:请简述小挂钩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4. 实验题: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小挂钩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挂钩的特性和制作方法。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化教学;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实验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七、板书设计 《16 做个小挂钩》 1. 挂钩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小挂钩的制作材料和方法。3. 不同材料的小挂钩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