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182019 【Ⅰ】45·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37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4上海·三国鼎立20202021 【甲】45·孝文帝改革 【乙】 25·江南开发 16北京·孝文帝改革 3河北·三国地方治理3福建·儒家正统 3山东·江南开发2022 3海南·民族交融 20广东·孝文帝改革高考考情分析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一.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80)(317-420)(前秦统一北方)隋(439-581)(420-589)(266-316)灭灭263魏灭蜀266晋代魏280晋灭吴人口迁移江南经济的开发学习活动: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政权更迭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一.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学习活动: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政权更迭隋东晋(317-420)三国(220-280)西晋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魏吴蜀(266-316)淝水之战(383年)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北朝(439-581)灭东汉隋朝统一2202222211.(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C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一.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 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 ③由分裂走向统一。据上述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中央权力的削弱与地方势力的发展士族势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内迁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二. 士族门阀士族沿革东汉 豪强地主 源头三国 九品中正制 形成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 鼎盛南朝 刘裕 衰落隋唐 科举制均田制 消失士族名士王羲之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a)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二. 士族门阀“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因而转变为‘士族’”。——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东晋的士族门阀形成的原因和表现?魏晋士族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二. 士族门阀1. 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 表现:(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自给自足的士族庄园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三. 少数民族内迁原因:①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策。②北方各割据势力大量招引周边民族补充劳力和兵源。③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④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无。1.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西汉至元时期气温变化示意图探究:在阅读课本时,你发现有几处民族融合的史实?(1)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在南方建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东汉至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尤其是五胡内迁;(3)十六国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同时北方混战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4)北魏统一后,魏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三. 少数民族内迁2.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过程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②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③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三. 少数民族内迁3.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意义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3)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教育发展。(1)加速南方经济发展,缩减南北差距;(2)民族交融催生了新的制度创新;营造隋唐时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利于江南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繁荣奠定制度基础。对隋唐对后世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一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中国通史》史料二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史料三 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史料四 河东薛辩、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结合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安定社会环境。(2)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儒家)文化。(3)政治制度的欠缺使得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歧视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5)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落后的鲜卑文明与先进的汉文明的矛盾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2.(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B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整顿吏治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均田制租调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尊孔子,习汉礼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更近距离的融入汉民族结合内容分析改革影响。巧妙设计迁都洛阳:以“南伐”为借口,493-495由平城迁到洛阳。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孝子郭巨画像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及意义(1)性质:是北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加速封建化进程。(2)作用:①北方社会经济有明显发展,推动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②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③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为结束南北分裂和隋唐盛世奠基。④增加北魏各民族文化凝聚力;⑤消极:全面汉化丧失鲜卑族民族特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鲜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政治制度封建化经济生产农耕化文学教育儒学化生活习俗汉族化统治中心中原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了中华文明。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针对社会矛盾尖锐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后期:孝文帝亲政,全面汉化。针对鲜卑文化落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彰显中华一统意识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及意义4. (2021·山西省·单元测试)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孝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据此可知,当时( )A. 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B. 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C. 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D. 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3. (2022·江苏)北魏孝文帝改革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这一规定旨在( )A. 促进人口增长 B. 减轻农民负担 C. 限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地主DD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及意义5.(2022·天津)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人口流动情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人口迁徙促进阶级流动C.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开发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D6.(2022·山东·模拟预测)北魏拓跋硅即位后以黄帝之后自居;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其目的主要是(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通过民族交融实现民族平等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确立北魏拓跋氏的正统地位D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南宋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秦汉北方经济南方经济繁荣反超差距缩小落后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孔季恭传》请结合材料,思考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 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物产丰富;②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避祸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和平环境,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江南统治者轻徭薄赋,注重经济发展。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3. 影响:①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后世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奠基。②促进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③推动民族融合; ④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2. 表现:(1)农业发展:①土地肥沃,大量开垦;②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③农耕技术进步。(2)手工业发展迅速:纺织、冶铸、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北朝白釉绿彩罐北齐仰覆莲青瓷尊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南北经济共同发展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经济特征(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基。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深化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7.(2021全国乙卷·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A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8. (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9.(2014·重庆高考·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B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10.(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11.(2015·上海·高考真题)“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12.(2021·广西·三模)西武帝末年,政府重点扶植自耕农推广使用耦犁(一般需要4~6个劳力),但自耕农使用耦犁的情况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在反映庄园经济的壁画中倒出现了双牛牵引耧车和耦犁的场景。这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C.儒家重义轻利的影响 D.壁画比史书更真实BDB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思考: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大发展政治:战乱相继、政权更迭、门阀政治、局部统一、为隋唐制度奠基。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的皇权;南朝政治制度为隋唐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经济:江南开发、北方农耕遭破坏、南北经济趋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庄园经济恶性膨胀,隐匿大量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文化:三教并行、文学科技大发展、南北文化大交融。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民族: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大迁徙、民族融合新高潮。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知识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特点: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③方式具有多样性; ④肯定以往成果。北方胡汉交融少数民族内迁;游牧转向农耕;学习汉制,民族差距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蛮汉交融北民南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治理;江南地区开发。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性,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等等,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发展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第 5 课 时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与 民 族 交 融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1)政治:九品中正制,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的雏形又为隋唐科举制准备条件,北方士族的嬗变和南方士族的衰落又为唐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准备;三省体制形成承接汉代内外朝制,又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打下了基础;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又为统一自信开放的隋唐奠定基础。(2)经济: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逐渐让东汉末期战乱以来的北方经济恢复,同时又为隋唐大规模推广均田制积累了经验。庄园经济的嬗变和南方经济开发让本已在东汉末得到一定开发的南方,发展更为迅猛,为唐末和宋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做好准备。(3)思想文化:魏晋玄学和三教并流,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遭受危机,又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机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