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司马光》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司马光》教学反思
今天开启第八单元的学习,第八单元主要是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去默读。
第一个环节:铺垫,请孩子们翻看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司马光、列宁、白求恩和赵一曼。像之前学过的《一块奶酪》的蚂蚁就有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这个单元人物又有哪些品质?我们先从《司马光》学起。结合孩子们这学期背的国学内容《论语》,让孩子思考-它和我们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问题抛出去以后,孩子开始分享:好多都是子曰子曰的;背的《论语》基本上不懂。我就顺势给大家总结像《论语》这样读不懂的文体就叫做文言文,《司马光》就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第一篇文言文。
环节二,读通课文。首先我示范读有停顿的地方,边读边让他们来标注,这样就是练习他们的专注力的。读完一遍以后,大屏显示正确的停顿方式,让同学们对照,基本上都画对了,也就是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的的。停顿正确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先读两遍;再让他们男女分开来读;接下来再让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六七遍之后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下来,这就达到了第一环节读通的目标。
环节三,理解课文的意思,并且能够说出司马光的优秀品质。学习方式:讨论,请同桌两个人运用文言文特有的方式,联系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的方式来辅助;时间三分钟。时间到介维彬先分享,张书诣补充,毕明泽再解说,很好的概括了这个文言文的翻译。接下来我们一同对照着原文再进行一次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第一句话儿戏于庭,它的翻译是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大家很明显的对照出现代文与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顺序有不同,这就是又总结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第二个不同,也很好的就把课后的第三题穿插中间就落实了。在这个环节还引导出司马光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拓展环节:让孩子们当编剧,自导自演这部《司马光》,在课堂上大家通过2分钟讨论已经初具规模,再以可视化文字呈现在在日记本上就好了。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