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知识点-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综合知识点-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为什么说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目标分别是什么?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目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和根本制度各是什么?
(1)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5.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②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6.中国共产党如何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7.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8. 宪法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①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②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③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④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9.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10.人权主体和内容?
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11. 国家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立法方面)②行政机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执法方面)③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监察方面)④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方面)⑤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宣传方面)
1.2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②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 我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原则及主要表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①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②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③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3.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4. 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③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④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5.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
(1)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
(2)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2.1 坚持依宪治国
1.我国宪法的构成、本质和内容各是什么?
(1)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四十三条。
(2)本质: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3)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我国宪法的地位?(归纳补充)
①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为什么说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P20)
①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4.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
③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④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5.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表现(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6.有了宪法,为什么还要制定其他法律?
①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
②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和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加强宪法监督
1. 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
①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②需要健全监督制度体系,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
②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3.如何加强宪法监督?(如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①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②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③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4.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①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更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②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5.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1)学习宪法。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认同宪法。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践行宪法。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6. 宪法实施的重要性?
①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三课 公民基本权利
3.1 公民基本权利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②人身自由;③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④平等权;⑤宗教信仰自由;⑥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2.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条件:年满十八周岁,中国公民,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2)政治自由
①内容: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3)监督权。
(1)内容: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重要性:
①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③有利于维护公民和国家的合法权益。
3. 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有什么意义?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体现。
4.人身自由
(1)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5.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1)原因: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内容: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 隐私权等。
7.住宅不受侵犯
原因: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
8.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察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9.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哪些?
(1)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劳动权。
①重要性: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5)文化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3.2 依法行使权利
1.公民应如何依法行使权利?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③每个公民都树立依照法定程序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
2.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
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3.和解
适用范围:一些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4.调解
方式: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5.仲裁
适用范围:公民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
6.诉讼
方式:
①公民遇到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②公民对于 某些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③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民告官)
第四课 公民义务
4.1 公民基本义务
1.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
①遵守宪法法律 ②维护国家利益 ③依法服兵役 ④依法纳税 ⑤劳动 ⑥受教育 ⑦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 ⑧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人 ⑨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1)为什么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
(2)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怎样遵守宪法和法律?
①遵守宪法就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
②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③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4. 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容?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5.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1)原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2)做法: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6.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1)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等。
(2)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
(3)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
7. 依法服兵役
(1)原因: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2)兵役制度: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3)分类: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8.依法纳税
(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2)违反依法纳税义务的表现及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2 依法履行义务
1.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受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2. 如何理解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①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 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4.为什么必须履行法定义务?
①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②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5. 如何履行法定义务?
①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③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6.违反法定义务必须承担怎样的责任?
①违反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③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④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五课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5.1 基本经济制度
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
(1)国有经济。①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②含义: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2)集体经济。含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4.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意义)
5. 对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国家政策是怎样的?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 按劳分配是由什么决定的?
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7.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②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③在现阶段,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
8. 除了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①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②社会保障收人(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③获得社会公益事业的帮助。(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志愿活动等方式济困扶贫的行为)
9. 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P63)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10.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价格、供求、竞争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保障。
5.2 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2.人大代表的权力(职权)是什么?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人大代表的义务是什么?
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②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5.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67)
①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③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5.3 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
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战线。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主题:团结和民主
(3)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5.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②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③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6.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含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1)民族自治地方的分级: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2)民族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
(3)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9.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①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②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③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④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0.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含义: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居委会和村委会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政府机关。
11.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内容
(1)居委会的产生,决策和监督: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2)村委会产生,决策: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3)下设机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
(4)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12.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6.1 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位
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说明】4种职权的区分方法:①立法权:法律的“立、改、废”;②决定权: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③任免权:国家机关干部的选举、决定、罢免;④监督权: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国家主席的性质: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
2. 国家主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
3.国家主席是怎样产生的?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4.国家主席的任职条件有哪些?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四十五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5.国家主席的任期:
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5年)
6.国家主席的职权有哪些?
①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②任免权。
③外事权(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不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或者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定)。
④荣典权。
6.3 国家行政机关
1. 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
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3. 我国政府设置工作部门目的?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若干工作部门,这些部门分工不同,分别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 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
5. 行政机关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授予的。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 行政机关的职权有哪些?
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7. 行政机关的层级与职权?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8.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
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9. 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的原因和要求?
(1)原因: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
(2)要求: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6.4 国家监察机关
1.什么是国家监察机关?
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国家监察机关是如何行使权力的?
①我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国家是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
②依照法律规定,监察委员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
3.国家监察机关是如何产生的?
国家监察机关是由国家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监察机关由本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同时还对上一级负责,受它监督。
4.监察机关与有关机关的关系如何?
(1)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监察机关在工作中需要协助的,有关机关和单位应当根据监察机关的要求依法予以协助。
5.监察机关的职责有哪些?
(1)监督职责。监督是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责。监察委员会依照宪法、监察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监督所有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的行为,确保权力不被滥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的笼子。
(2)调查职责。调查公职人员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是监察委员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公职人员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调查,能有效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减少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持公权力的廉洁性。
(3)处置职责。对有职务违法但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给予诫勉;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决定;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诉讼;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等提出监察建议。
6.5国家司法机关
1.我国的司法机关是什么?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国家的审判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
3.人民法院分类?
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
4.人民法院基本职权
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5.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于涉。
6.人民法院作用
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7.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
8.人民检察院分类?
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9.人民检察院基本职权?
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10.人民检察院工作原则?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1.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2. 自由的含义: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3.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
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4. 自由的意义:
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5. 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6. 违反法律的代价:
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7. 平等的含义: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8. 平等的意义: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9. 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平等
10.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 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7.2自由平等的追求
1. 怎样珍视自由?
(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2. 怎样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3. 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4. 特权含义:
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5. 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
6. 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现象列举:就业歧视等
7. 不平等现象的危害:
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8. 我们该怎样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4)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9.基本的行为基本准则:
法律
10. 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怎么做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8.1公平正义的价值
1. 公平含义
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 公平内涵:
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3. 公平的具体要求:
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4. 公平的意义或作用:
(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5. 正义的内涵:
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6. 抗日战争的性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大决战。
7.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面对侵略战争,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这次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辟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8. 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或力量:
①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②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③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它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9. 国家或政府维护正义要做到?
①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
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③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④出台体现正义的原则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⑤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
10. 制定正义的制度的意义:
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8.2 公平正义的守护
1.怎样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怎样实现或坚守公平)
(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2)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3)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 面对利益冲突,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 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4. 立法怎样坚守公平?
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5. 司法怎样坚守公平?
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6. 公民的基本德性:
正义感
7.我们的共同心声:
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
8.怎样守护正义?
(1)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2)个人守护正义。
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3)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4)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9. 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
10.司法改革的核心:
以司法公正为核心
11. 国家怎样实现司法正义?
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2. 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公平正义
13. 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