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课件(共20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课件(共20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3.9.3《声声慢》
【教学设想】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理解其中意象代表的情感
第一课时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作者简介
1.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长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声声慢》便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和秦少游
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
有关“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初名曲词、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近体乐府等。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如 “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 为词的标题。
整体感知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第二课时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明确: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明确:《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分析意象
“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分析意象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鉴赏要点
1. 赏析《声声慢》中的白描手法。举出所学其他诗歌中的白描例子。
明确:《声声慢》的情是一层一层堆叠起来的,词句宛如一个长镜头,从词人所住之地开始,先呈现出凄凉的气氛,而后移到词人无法安眠之景,词人起身倒酒,饮酒,望雁南飞,镜头下移,扫过堆积的黄花,落到点点滴滴的梧桐树上,短短一词,描绘出了电影版的画面,让人留连驻足。李清照巧妙地将情融入景中,使得景语皆是情语,情景的融合,让愁情不声不响地揉进诗中,在无数的情感堆叠下,呼喊出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使词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陈运彰《双白龛词话》中评李清照的词:“以婉曲之笔,达难言之情;以寻常之语,状易见之景,此闺襜中人所擅其长。其病也,或患于浅,或伤于薄。然情真则语挚,意足乃神全。是语益浅近,而愈觉其深厚;景至平庸,而不碍其韶秀。要本出之自然,不假雕琢,斯惟《漱玉词》近之。
鉴赏要点
词人多用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在对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词人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渲染,仅仅是如电影镜头一般地扫过,但层层铺叙的描写渲染出了更为浓烈的愁情。全词以寻常之语道浓厚之情,不加雕饰,却更显精致。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明确:李清照的词强调音律的协调,她提出了“五音,五声,六律”的标准。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五声指唇、舌、牙、齿、喉五个声母发音部位,六律指古代乐律中的十二律吕,在作诗时也要考虑声母的清浊轻重,以表现词的声情之美。《声声慢》也具有强烈的音律美。李清照所写《声声慢》使用的是入声韵变体,以入声韵表现孤独凄清之情。例如开头连叠十四字,是词人之愁,也是词人之才,七组叠词音调和谐,
鉴赏要点
朗诵起来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愁绪在舌尖流转,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更似李清照在旁低声诉说。除此之外,李清照在舌声字和齿声字上运用得十分巧妙。用舌声字共十六字:难、淡、敌他、地、堆、独、得、桐、、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多至四十一字,有连续至九字者: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识、积、憔悴损、如、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词九十七字,而此两声凡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词人是有意用啮齿叮咛之口吻,写其郁伊惝恍之心情。《声声慢》一词读来音调流美、如泣如诉也得益于此。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