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讲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__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考纲要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原因阶段 时期 特点 原因Ⅰ 工业革命前 缓慢增长 生产力水平落后Ⅱ 工业革命后 持续增长 工业革命使欧美等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Ⅲ 20世纪后半叶开始 快速增长 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温馨提示]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3)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二、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类型 A B C D特征 “高高低” 高增长 增长下降 “三低”分布地区 少数原始群体 广大发展中国家 有些发展中国家 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温馨提示]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2)“高高低”模式与“三低”模式的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增长特点相似,但“高高低”模式是出生率、死亡率处于高位状态下的缓慢增长,而“三低”模式则是低位状态下的缓慢增长。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1)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各大洲之间的差异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最慢的是欧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实质: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3)估算依据:可从单个要素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进行估算,也可从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2.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反映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提示:主要有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人口增长及其分布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 特征 利 弊“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过渡模式(传统型)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三低”模式(现代型) 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压力减小,就业机会较多,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2.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口增长 发达国家(或地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增长模式 “三低”模式 过渡模式形成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化初期属于过渡模式;后工业化时期属于“三低模式”。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过渡”模式;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模式;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三低”模式。3.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高低”模式 高(>2.5%) 高(>2.5%) 低(<1.0%)过渡模式 高(>2.5%) 低(<1.5%) 高(>1.0%)“三低”模式 低(<2.0%) 低(<1.5%) 低(<1.0%)4.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它所体现出的人口增长特点和增长趋势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所示:比较项目 扩张型(过渡模式) 静止型(“三低”模式) 收缩型(“三低”模式)示意图考点 常考题型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利用人口增长曲线图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利用人口变化过程图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地区分布利用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增长状况及影响因素[例1] (2013·浙江高考)下图为19 ( http: / / www.21cnjy.com )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思维流程]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要想选出世界人口变化过程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的表述,需从图中读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对比分析其变化。要想判断图中代表北美洲的地区,需明确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及变化。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答案] (1)D (2)C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人口问题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比重。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由于过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造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影响以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分析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于了解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文化总体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还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解决我国目前人口问题首要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着其他人口问题。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日趋活跃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考点 常考题型人口数量变化及带来的人口问题 利用人口结构统计图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影响利用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表考查人口问题[例2]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思维流程]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要想辨明2009年我国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龄结构与1982年相比发生的变化,需明确0~4岁人口比重的变化,25~59岁人口比重变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变化。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第三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第(1)题,可用排除法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2009年4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1982年的高,排除C项;1982年的20~2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2009年的相当,而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可知,1982年的我国人口总数远不及2009年的多,故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应比2009年的少,排除D项。第(2)题,本题可用直选法得出答案。根据上题分析,200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答案] (1)B (2)B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限定因素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自然、经济、社会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人口数量 大 小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图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关性表现考点 常考题型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例3] (2011·北京高考)读下图,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思维流程]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要描述图中绿洲分布特点,需结合图例明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洲在图示区域的分布及与河流、地形的关系;要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特征及主要制约因素,需明确该区域的位置及自然地理特征。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答案] 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三读图析图能力(九)——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如下列各图,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很大差异。[熟知典型图示][掌握判读技巧]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读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1)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如图1中亚洲人口最多、大洋洲人口最少。(2)曲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的转折点。(3)扇形图和饼状图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大小。(4)三角形统计图判读时应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如图3中A点0~14岁占20%、15~64岁占70%、65岁及以上占10%。(5)人口金字塔判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①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如图6中A);上宽下窄的塔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如图6中B)。②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某因素的变化。③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应用“读图规范”][典例]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C.俄罗斯 D.德国[思维流程]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图名的关键词提供关键信息,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表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口要素统计状态,明确判读对象,本题图名隐藏在题干中“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这里面有三个信息:统计范围(某城市)、统计年限(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统计对象(平均人口年变化率)。这是一幅坐标统计图,坐标轴的纵轴表示人口年变化率,横轴表示自然增长、国内净迁移、国际净迁移和总人口增长四个要素。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明确图例是观察、区别点线统计状态、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趋势和挖掘有隐含的信息的前提。本题没有单设图例,但从两图中的四个要素已很明确判断。分别判读出每一个柱子的数值及对应的要素,并对两图所代表的时间对比分析,比较其差异,分析其变化。作为统计坐标图,坐标的含义隐含着较多的信息。总人口增长与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有关,总人口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总数增加,明确图中各要素的含义及其变化是分析该城市人口变化的前提和关键。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根据题目设问,分析图中所问及的人口指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点,观察图中各要素的变化,分析数据大小及变化,尝试表述规律。读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约为3%,而20世纪90年代则不到2%,增长率是减小的;但其总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零,故人口总数持续上升;比较两个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知,20世纪90年代略有增加;但该城市20世纪90年代国内净迁移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即人口净迁入量减少。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联系教材中的表述和原理,对统计数据显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律进行解释,尝试寻求答题思路。该类图示常涉及的原理有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世界或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等。本题考查的原理主要是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经济因素既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又影响人口的迁移。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该城市的国际净迁移人数较多,国内净迁移呈现负增长,再加上该城市人口总数较多,约1 300万,故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美国。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容易出现的失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在图中的数据或单位,是“万人”还是“百万人”,是“%”还是“‰”;二是在描述结论时语言的准确性,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注意和人口移动、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分布(注意和人口密度的区别)”“持续上升(注意和波动上升的区别)”“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区别)”等。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准确读取坐标轴上四个要素的数值并对两个年代对比分析,区别清楚四个国家人口增长及迁移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等。[答案] (1)D (2)A(2013·苏北四市联考)下图是我国1953年和2010年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a图所示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b图所示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a图表示1953年的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D.b图表示2010年的人口结构,0~14岁男性多于女性(2)从1953年到2010年,我国( )A.人口增长模式不变 B.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人口增长加快 D.劳动力日益短缺解析:(1)D (2)B 第(1)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a图反映的是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图是接近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接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a图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不到7%,老龄化问题不明显;b图0~4岁男女人口比例相当,但10~14岁人口比例男性高于女性,总体上0~14岁男性多于女性,因此选项D正确。第(2)题,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但是20~50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人口多,因此选项B正确。[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人口增长及其分布1.(2013·广东高考)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表。据表可知( )国家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2009年人口密度(人/km2)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男性 女性中国 0.6 143 19.5 72 75印度 1.4 389 30.6 63 66法国 0.7 118 18.4 78 85美国 0.9 34 20.1 76 81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200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解析:选D 读表可知,2009年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密度为143人/km2,而印度的人口密度为389人/km2,印度人口密度高于中国,故A错;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3,而2009年美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5,故B错;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9.5%,与美国的最接近,故C错;2000~201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为四个国家中最低,故选D。(2011·四川高考)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2~3题。2.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解析:选A 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选项A正确;该省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但降幅并不大,选项B错误;由于该省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因此其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主要依靠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机械增长),选项C错误;2000年该省的城市人口为2 223.45万,2010年该省的城市人口为3 216.80万,十年来,城市人口约增长44.68%,选项D错误。3.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解析:选D 从图中可知,人口自然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率虽然在下降,但仍为正值,因此总人口仍会继续增长,选项A错误;水利工程的移民以就地安置为主,选项B错误;根据题中“我国西部某省”和常住人口数量可知,该省为四川省,重庆市于1997年已成为直辖市,故该省2000~2010年常住人口减少与省级行政区域缩小无关,选项C错误;由于该省区人口总量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造成大量人口外迁,故选项D正确。题组二 人口问题4.(2012·广东高考)老少比=×100。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波兰 15 87西班牙 15 113白俄罗斯 15 93匈牙利 15 107A.波兰 B.西班牙C.白俄罗斯 D.匈牙利解析:选B 从表中数据对比看西班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少比是113,这就是说西班牙老年人口是少年人口的1.13倍,而这四个国家少年人口的比重又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四个国家中西班牙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因此B项正确。(2010·重庆高考)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解析:选B 本题考查某地区存在的人口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判断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0~64岁的人口变化幅度不大,而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显著,说明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6.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解析:选B 根据图示可以判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三低模式”,该国家应该是亚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某国家,发达国家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高,存在的较普遍问题是能源短缺,B正确。题组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013·菏泽模拟)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7~8题。7.图示信息显示,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人口消费水平C.经济发展程度 D.资源丰富程度解析:选D 图示信息显示资源丰富程度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8.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是( )A.环境承载力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的限制性解析:选C 人口合理容量虽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的“虚数”,但是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9.(2014·北京朝阳区模拟)结合下表中两国部分信息(2008年数据),可知( )人口(万人) 面积(×104km2) 可开采石油储量(×108 t) 年可再生水资源量(×103km3) 人均GDP(美元)菲律宾 9 270 29.97 0.19 457 1 746俄罗斯 14 100 1 710 361.9 4 498 12 000A.俄罗斯环境承载力较大B.俄罗斯达到了人口合理容量C.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小D.菲律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解析:选A 比较表中两国的相关数据可知,俄罗斯面积大,石油、水资源等较丰富,且经济水平高,故俄罗斯的环境承载力较大。[课时跟踪检测](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4·石家庄模拟)下表是我国部分省、直辖市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预测表。读表,完成1~2题。排名 地区 时间 排名 地区 时间 排名 地区 时间1 上海 2015 10 广东 2024 19 河南 20272 天津 2018 11 山东 2025 20 青海 20273 北京 2018 12 陕西 2025 21 海南 20274 辽宁 2021 13 福建 2025 22 江西 20275 江苏 2022 14 四川 2025 23 安徽 20286 吉林 2023 15 山西 2026 24 甘肃 20287 浙江 2023 16 重庆 2026 25 云南 20288 黑龙江 2023 17 湖南 2026 26 贵州 20299 湖北 2024 18 河北 20271.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关于人口零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越多,人口零增长出现得越早B.人口零增长出现时,各地区人口将不再发生变化C.人口零增长出现只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D.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早晚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解析:选D 表中信息显示经济发达程度高的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较早进入零增长,则说明零增长出现的时间早晚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2.针对我国“人口零增长”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C.大量吸纳移民,弥补劳动力的不足D.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人口容量解析:选B 人口零增长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所以应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4·聊城模拟)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3~4题。国家 人口密度(人/km2) HDI 平均寿命 国民平均就学年数 老年人口比例(%)甲 403 0.385 51.1 3.3 2.98乙 126 0.385 54.6 4.3 3.41丙 111 0.719 76.9 10.4 11.04丁 8 0.719 67.2 8.8 15.263.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 B.甲、丁C.乙、丙 D.丙、丁解析:选D 丙、丁两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同时人口平均寿命高,说明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可能已进入低增长阶段。4.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析:选D 丁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小,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类型,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因没有提供各国的面积,故从表格数据中不能确定各国人口数量,从而不能判断A、B两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2014·宁德质检)抚养比是区域内非劳动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表为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福建省人口统计情况。据此完成5~6题。人口普查145 总人口(万人)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总抚养比(%)2000年 3 471 23.10 70.40 6.50 41.902010年 3 689 15.46 76.65 7.89 30.46★5.根据表格数据推断( )A.总人口的增多是由于出生率的明显上升引起B.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但该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并未减少C.老年人口抚养比有所下降D.总抚养比下降与出生率下降密切相关解析:选D 0~14岁人口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和绝对数量大幅度下降,说明出生率明显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年抚养比上升,但总抚养比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出生率下降,0~14岁抚养比下降。6.福建省人口及抚养比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社会养老的压力有所减轻B.不利于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C.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D.有利于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解析:选C 老年抚养比上升,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老的压力增加;少年抚养比下降,利于增加人均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劳动力比例上升,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14·福建质检)下图示意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8题。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人口出生率高C.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解析:选D 图中显示该国40岁以上人口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性人口比例明显大于男性人口比例,即中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失调,故D项正确;图中年轻人口比重较小,说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出生率较低,可能是发达国家。8.该国0~4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C.生态环境 D.移民政策解析:选A 图中20~39岁人口逐年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而此年龄段人口是生育年龄段人口,所以他们生育的孩子数量也应相对应地减少,即0~4岁人口数量要多于5~9岁人口数量。综上分析,年龄结构是导致0~4岁和5~9岁人口数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2014·沈阳模拟)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④ B.②和④C.①和③ D.②和③解析:选C 综合等值线的判读规律,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即可判断答案。★10.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解析:选C 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大;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故C正确。(2014·保定模拟)读某城市2012年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11~12题。11.该城市2012年的环境承载力为( )A.351万 B.105.6万C.97.3万 D.85.4万解析:选C 由于“木桶效应”,该城市环境承载力为最短板的环境承载力。12.图中制约该城市环境承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 )A.土地资源 B.市政C.教育 D.劳动就业解析:选D 制约该城市环境承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最短板——劳动就业。二、综合题(共52分)13.(2014·湖北八校联考)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3分)A.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C.外来人口大量迁入D.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大幅增长(2)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2005年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________。(3分)(3)2005年北京市的劳动力是否短缺?为什么?(8分)(4)从北京市2005年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北京市现在面临着哪两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有什么良策?(12分)解析:第(1)题,北京市经济发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条件较好,且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会太高,人口死亡率也不可能大幅度下降,所以北京常住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第(2)题,根据人口性别比的概念,用材料中的调查数据计算即可。第(3)题,15~64岁的人口比例达到79%,说明劳动力充足。第(4)题,北京市15~64岁人口比例大,所以就业压力大,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大,老龄化严重,养老负担重,应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养老院,关心老年人。答案:(1)C(2)102(或103)(3)否。15~64岁的人口比例达到79%,劳动力充足。(4)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对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养老院,关心老年人等。(回答合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材料一 2011年10月31日凌晨,将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材料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 ( http: / / www.21cnjy.com )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增加了7 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材料三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材料四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情况图。(1)材料一反映出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什么?(4分)(2)根据相关材料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4分)(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6分)(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问题,针对此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12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第(2)题,根据材料的相关数据,可归纳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第(3)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0~2005年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第(4)题,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解决措施可从社会、医院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分析。答案:(1)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3(2000~2005年间即可)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4)性别比例失调 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第二讲人口的迁移[考纲要求]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人口跨洲迁移。(3)“二战”后: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3.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件: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政治因素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他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温馨提示]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意识的行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1)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2)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3)政治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思路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重具体:以人口迁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考点 常考题型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结合人口迁移统计图考查人口迁移状况及原因联系热点,与区域图相结合考查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例1] (2012·江苏高考)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1)~(2)题。(双选)(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思维流程]第一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第二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第(1)题,可用直选法,由第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取的信息可知B、D两项正确。第(2)题,可用排除法,从图中分析可知,人口增加的地区不一定自然增长率高(如北京),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而导致人口增加,A项错;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经济发展水平都高,人口数量的变化要综合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C项错。[答案] (1)BD (2)BD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考点 常考题型人口迁移的影响 以区域图为载体,联系热点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以统计图表呈现信息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例2] (2013·新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思维流程]第一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由题干“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2.从图中获取信息第二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本题组可用排除法。第(1)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排除A项;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排除B项;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排除D项。第(2)题,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排除A项;皖、赣、黔迁出的多为农村人口,故不会降低其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排除D项。[答案] (1)C (2)B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迁移交汇能力(五)——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的交汇[命题者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多样而复杂,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或直接考查(如2013年新课标卷Ⅱ、2010年广东文综、2010年安徽文综)或隐性介入(如2013年天津文综)。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以城市、人口迁移模式图或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人口迁移、城市化、产业转移等相关内容,试题多结合热点问题和时事材料,通过简短的文字描述等创设问题情境,设问角度灵活。分析此类问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依据事实判断和论证问题及逻辑推理的能力。[考向多维探究]角度一: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2010·广东高考)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1)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答案:D(2)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答案:B角度二: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2.(2013·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答案: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角度三:产业转移与城市化3.(2010·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 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备考技法归纳]一、通性(1)试题常以各种图表为载体,结合热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和时事材料,贴近现实,尽管图文材料提供的信息量大,但考生审题障碍不大。只要把握材料和题干中的关键字词,便可准确快速联系教材知识组织答案。如第1题的图名“人口净迁移方向及数量”;第3题图示所反映的安徽的位置及“近些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信息;第3题图中的图例及材料一、二所提供的信息。(2)背景材料多变,设问角度不同,但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知识一直比较平稳,如以上题目均是对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影响的考查。很好的体现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命题理念。二、通法1.确定考查范围首先审清题目考查的是城市化,还是产业转移,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找准设问范围和思考角度。2.明确思考方向(1)考查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多从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多从区域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3)考查产业转移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多从人口的数量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类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2013·北京高考)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20世纪50~7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为开发北大荒国家有计划地向东北地区迁入大批知识青年。另外,该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化发展较快,工业基地建设需要大量人口迁入。(2011·广东高考)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2.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解析:选D 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3.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 安徽C.湖南 D.河南解析:选A 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以迁出为主。题组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2011·福建高考)下表为200 ( http: / / www.21cnjy.com )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4~5题。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60 700 80045~59 1 600 5 00025~44 2 000 30 00015~24 2 400 27 5000~14 640 5 0004.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解析:选C 从人口迁移统计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表中可知,该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少,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5.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解析:选B 迁入人口中,有不少0~14岁的少年儿童,对他们进行教育急需中小幼教师。其他人员虽也有需求,但不属于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6.(2011·天津高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甲省 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5.64 4.99 8.35 7.26解析:人口增长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河南;广东省经济水平高,近年来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河南则以迁出为主。答案: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甲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课时跟踪检测](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4·双鸭山模拟)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解析:选D 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20~34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乙、丁解析: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20~29岁年龄段人口,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段在0~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瓦莱丽·阿 ( http: / / www.21cnjy.com )莫斯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冲突导致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叙利亚邻国,已经大大超出了联合国有关机构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原先预计的程度,迫使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必须大幅增加所需资金,以满足叙利亚难民日益增大的人道主义需求。据此回答3~4题。3.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其邻国,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C.气候 D.政治解析:选D 当前,叙利亚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国内持续动荡,也就是战争导致的难民迁移,战争属于政治因素。4.若图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当前叙利亚的人口迁移属于( )A.B1到B2 B.B2到C1C.A1到D D.C1到A1解析:选C 涌入“叙利亚邻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图中A1到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2014·西安一模)读2009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完成5~6题。5.下列有关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B.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D.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自南部向东北部解析:选B 中国与美国人口基数和人口迁移年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图纵坐标不同,10岁儿童的迁移量并不相当;我国农村人口多,婚育年龄较早,从而导致人口迁移峰值提前;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主要目的是养老。6.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解析:选A 读图可知,我国迁移人口主要集中在婚育年龄,且该部分人口由于经济原因又向城市迁移,因而需要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2014·临沂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7.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解析:选C 由图示信息可知,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差异不大,老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这与流入人口主要从事务工经商相符。女性人口比重较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轻型化有关。8.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解析:选D 流入人口的年龄构成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因此将使该市自然增长率有所增加,但不会使死亡率上升;人口总量的增加会使环境压力增大。(2014·烟台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9~10题。★9.下列甲、乙、丙、丁代表的工业部门中,最容易吸引民工迁移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选B 对民工迁移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大的工业应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甲类工业动力投入最多,说明其为动力指向型工业;乙类工业投入要素中,工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其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丙类工业科技投入所占比重最大,为技术指向型工业;丁类工业原料投入比重最大,说明其为原料指向型工业。10.“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A “移业就民”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是指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低、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样会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重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缓解东部地区的就业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2014·唐山模拟)读经济发展程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回答11~12题。★11.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的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解析:选D 在区域发展初期,城市化水平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迁移以乡村之间为主;随着城乡差别的增大,人口迁移转变为以乡村到城市为主;到经济发展高水平阶段,人口迁移又转变为以城市之间为主,并且随逆城市化进程,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数量增加到较大。12.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 )A.伦敦 B.巴西利亚C.新德里 D.乌兰巴托解析:选A 曲线③代表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是城市化高水平(逆城市化)阶段人口迁移特色。二、综合题(共52分)13.(2013·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各年龄段人口增长百分比。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6.29% 4.38% 1.91%材料二 近几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厂房停止招工,而富士康成都项目总投资将达50亿美元,建成后将吸纳10万人就业,是四川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已与四川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许多类似的公司也已经或准备在四川建厂。(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各年龄段人口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0分)(2)据材料二分析四川省人口流动的趋势有什么变化。(4分)(3)分析富士康公司从深圳向四川转移的主要原因。(9分)解析:第(1)题,0~14岁人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备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是现在的劳动力资源、65岁以上人口是需要赡养的人口,则这些人口的比重变化会带来相关问题。第(2)题,四川是人口大省,由于省内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大量劳动力需外出打工;现在省内建设加快,会减少人口外出,促进省内就业。第(3)题,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转移主要是考虑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答案:(1)后备劳动力资源不足;目前就业压力大;养老负担重。(2)向省外流动减少,省内流动增加。(3)深圳劳动力价格上升;四川劳动力充足,价格低。★14.(2014·沈阳测试)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9分)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流动人口由14 439万人变为26 139万人。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分)(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8分)(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7分)(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10分)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2)题,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东部人口比重上升,中、西部人口比重下降,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总结归纳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第(3)题,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来分析。第(4)题,我国人口迁移对乡村的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结合实际回答。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2)特点: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方向: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3)因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最经常和主要的因素,而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4)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