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

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②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梁惠王上》)
③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朱熹)
④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018年9月3日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对于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我们应如何去思考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同时结合当今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 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美指着自己的脸蛋问妈妈:“我好看吗?”妈妈指着小美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说:“你只看到那张脸了,这也是你的脸啊。”
小美指着挡风玻璃上落了一层灰的车,问妈妈:“咱家的车怎么老不开啊?它都该洗脸了。”妈妈指着灰蒙蒙的天说:“你只看到车的脸了,咱北京的脸呢?”
小美看着电视里一张瘦削的脸,对妈妈说:“这个林爷爷没有旁边十几年前照片上的好看了。”妈妈说:“如果你觉得他这张脸不好看,你可以去看看他领导建造的港珠澳大桥,那是他的另一张脸,更是我们国家的脸啊。”
……
爱美的小美若有所思:原来“脸”有好多好多。
请你以“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我们既喜欢听到“你很聪明”的表扬,但又怕听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嘲讽;既相信“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的劝诫,又总有“老实人要吃亏”的担忧。那么,在聪明与老实之间,我们应如何抉择,或者,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
请结合你的体验与思考,以“聪明与老实”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的袁隆平和吴孟超(肝病专家)两位国士在同一天逝世,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悼念。2022年12月21日,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在北京逝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那一群人、那一段历史正在一点一点远去,而年轻的我们又将汇聚为新的、充满活力的河流,继续发展壮大,继续向前奔腾。
要求:请结合材料,以“逝去与新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例文:
利和义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说法,君子重义不见利、施恩不图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在义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般的义举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弱扶贫的精神温暖了千千万万颗悲冷的心灵。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义举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力量。因此孔子的弟子奋不顾身下水救人后收取贵重酬谢引来大大家的纷纷议论,也在情理之中。但孔子对他弟子的这种行为却大加表扬。
孔子的态度为什么总与大家相反呢 因为他明白,义而不利,行而不远。对一个人而言,实现一项义举一件善行,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多做一些,不间断地做下去。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利。非功利的行善仗义,付出精力与财力,内心固然得到了慰藉与充实,人格与灵魂因为无私无悔而变得饱满而鲜活。但人终归是社会之人,他不免受制于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绝不能苟求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牺牲和奉献使得许许多多的人视行善举义为畏途,从而他们只是感动感激只是钦佩敬仰,却不效仿不加推广。
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成一些有识人士,也包括那些在别人的善行义举中获得利益和受益人,能够主动且真诚地对善行义举的实施者给予合适的回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因为自己的本不图报的行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补偿,让他们真正的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说是帮别人帮助社会不如说是在帮自己,是在为自己为亲人为社会积蓄生活的美好,惟其如此,有爱有善之人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施爱使善,他们不会再有后顾之忧或世薄之叹,让义行能够得到精神或者物质的回报,对此,政府机构有责任去建构一种机制,形成一种常为规范,始以规范,终以风俗。
我们要让好心人有好报,这样好心人才会层出不穷,义善之行才会蔚然成风,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同咱们传统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但我们不排斥利。我们更欣然地接受施恩之后的回报。只有这样,这些神圣而美好的品行,才能光而大之,才会使我们明白什么叫高贵什么叫做伟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于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我们应如何去思考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同时结合当今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所给的材料有四则。第一则出自《论语 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第二则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 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梁惠王想到是对自己国家的利益,也就是“利”,而孟子让梁惠王不要只谈“利”,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也就是在孟子看来仁义比利要重要,有仁义就够了。第三则是朱熹一段名言,朱熹这段话意思是:人心从根本上就具备了仁义道德,正是天理赋予人心这样的品质。追名逐利的意愿源自人们的内心,而它表现在对满足物欲的追求。而这就体现出人的欲望是自私的。遵循天道和自然,即使不刻意去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在未来事事都会自然而然的有利于你。遵循自己的欲望,刻意的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反而不会得到,而且会使因为私心杂念产生的种种害处随时追随着你。朱熹的意思是天理与义是相辅相成的,你遵循天道和自然,即使不刻意去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在未来事事都会自然而然的有利于你。第四则是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讲话指出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非合作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把自己发展的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也就是中国在与非洲合作时坚持义利相兼,既考虑到利,自己发展,也以义为先,协助非洲发展,实现共赢。了解四则材料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作文时紧扣“义”和“利”关系进行立意:①为人处世不能只看重利益,更要看重道义;②谈谈“利”和“义”的辩证关系;③理智对待“利”和“义”;④人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也需要重视仁义;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2.例文:
1.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 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2.脸
“爸,您瞧瞧您这脸,全是皱纹和老人斑,您才四十岁啊,可得好好保养保养了,我跟您出去啊,人家都以为您是我爷爷呢!”女儿搂住吴强的肩,笑着说道。
吴强放下图纸,摘了眼镜,笑着说道:“我哪儿有那么老。”“不信您看”,女儿顺手递来一面镜子。吴强看着镜中的自己,的确是老了许多。无奈地笑笑,“老就老吧,人哪儿有不老的”。于是又戴起眼镜来,看那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小字。
图纸上画的是市区北京四合院重建规划图,吴强是八年前接到这个项目的。
八年前,局长领着正当壮年的吴强看了几处残败拥挤的四合院,吴强的心就平静不下来了。四合院,这可是老北京人的脸面啊!现在怎么就跟破烂屋子一样呢 局长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小吴啊,你还年轻,这个项目交给你,我有信心你能把它搞好。前些年,有位元首来我们这儿参观,十分想见见传闻中的老北京四合院,当时给我羞的呀,我上哪儿去给他找‘真正’的四合院群落啊。这两年,中央重视京味儿文化的修复与重建了,这个项目是最关键的一炮。咱老北京人的脸能不能找回来,就靠你了呀。”说罢,拍了拍吴强的肩头,转身离开了。
“呀,老吴,你怎么有白头发了!”妻子惊叫道,吴强不是很在意,看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国古建筑文献,应付了一声:“噢,是吗。”随手又给助手打了个电话,“喂,小刘啊,昨天让你帮我约的黄师傅你约到了吗 就是那个做樟木门扇的黄师傅。好,我明天就去趟他家里。”妻子喃喃道:“整天就知道工作,头发熬白了都不知道。”
“林经理您好,我是北京市文化重建小组的吴强。今天我来啊就是想跟您商量这块儿地”,吴强掏出了规划图,“您这个餐馆啊,原来是北京羊杂胡同的一个四合院,我们现在想恢复这个四合院,您看 ”“没门儿,我们这餐馆开得风生水起,你可别想挡我的财路!”说罢,吴强就被请出了门外。
“旧建筑的用地与新兴产业的用地纠纷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吴部长,您也别太自责了,这本来就是块难啃的骨头。”助手小刘给吴强递来一杯茶。吴强摇摇头,“这事儿不解决,四合院复苏从何谈起。”
那一晚,吴强对着一堆文件和资料,挑着一盏孤灯,坐到了凌晨四点。妻轻声走了过来,“老吴,快去睡吧。后天去趟医院,女儿把号都给你挂好了。你可不能不去,你要是病倒了工作也没法干啊。”
“恭贺北京市第一批文化重建项目圆满竣工!现在您看到的是重建的北京四合院群落,此建筑为原清朝遗址的三分之一,与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交相辉映,可谓是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最佳融合……”
吴强的女儿推着轮椅,吴强坐在轮椅上意气风华,看着这灰砖灰瓦,面摊菜场,听着自行车铃,木门吱呀,吴强心满意足,整个人精神饱满,那张瘦削而干枯的脸也有了一丝血色。
蹦蹦跳跳的小外孙女扑进吴强怀里,指着这群灰砖建筑,“姥爷,这是什么 ”吴强饱含深情地说:“北京人的脸。”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为话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
以“脸”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脸”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1)材料为一些名人哲理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相信自己;“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听取别人的意见;“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强调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应该有质疑观点,辩证认识世界。“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2)材料主要讲小美和妈妈关于“脸”的对话,最后得出结论“爱美的小美若有所思:原来‘脸’有好多好多”。可以写“脸”的本题,相由心生,写透过面部表情观察的情况,推测事情的发展等。也可以写身边人的“脸”,如老师的“脸”,母亲的“脸”,城市一角的农民工的“脸”等,通过不同的“脸”,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感悟等;还可以写“脸”背后的折射的人物的精神,如工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等。
参考立意:(1)相信自己,成就自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不能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辩证认识自我和他人等。
(2)脸,人生的军功章;真脸,假脸;脸,体面、颜面;珍惜自己的“脸”等。
行文结构:(1)如果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
(2)结合学过的《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的规矩来写。如“长衫主顾来啦……”,掌柜顿的脸上的笑纹忽地绽开等。掌柜常说,我们咸亨酒店办事的规矩就一条:看脸摆脸。引出“脸”话题。然后可以写“我”工作中的体悟,如长衫主顾的皮袍子一尘不染,油光水滑,一看就是名贵面料;皮肤白净,肥头大耳,一看便知不是官,就是商——这不就是“脸”嘛;再看穿短衫的,背向前轻轻的驼着,脸上挤着和掌柜一样极不自然却讨喜的谄笑,皱纹在油滑的脸上堆积着。通过“我”的观察,写感悟,如过不了几年,“我”怕会丢掉自己的“真脸”,眼中也只剩下旁人的“脸”了吧。
【素材】(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中国成语。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 魏征 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2)
没过多久,一名消防队员破窗而入,看到了她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原来,事情远没有小李想的那么简单,浓烟已充斥着整个屋子,堵住了她的呼吸,快要夺走她的生命,那消防队员见状,毫不犹豫地把防烟面罩取下,戴在她的头上,并呼唤她保持清醒。小李晕倒前的最后一刻,看到了一张坚毅的脸庞,以及,扑面而来的肆虐火舌。后来她得知,给了她面罩的那位消防员,被热浪灼伤了脸,大面积的烧伤让他的面容变得可怖。好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不再那么严重,但还是留下了一片疤痕,元元看来,像一簇火焰。
小吴和小李终于在今天举行了婚礼,新娘子动容的说道:“人有两张脸,他用一张脸换来我看清他另一张脸的机会,这使我更感谢他,更爱他!”
一张脸为世俗而活,另一张脸为自己而活。是啊,也许我们一辈子都只能看到别人和自己的一张脸,另一张,只有在特定的某些时刻小心翼翼地被展现出来,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和珍惜。
邓小平同志和梅德韦杰夫的两个“快”字,在交错的时空下辉映着。望着旷野上疾驰而过的高铁,我的万千思绪化作一缕念想。这是我的脸,是万万工作者的脸,是中国的脸。
我热泪盈眶。又招手抚了抚脸上那道疤痕,便觉得那是我的军勋章,将永不会忘记。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致、深入、透彻。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空间更大。
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本次作文话题为“聪明与老实”,话题中涉及到两个关键词,分别是“聪明”和“老实”。
关于“聪明”,材料通过“你很聪明”和“聪明反被聪明误”提醒我们,“聪明”并不都是褒义词,也就是有“真聪明”和“假聪明”之分,由此还可想到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假聪明”“小聪明”可理解为表面聪明,实则只顾自己利益,自私自利,结果反而被自己的“聪明”影响,失去了更好的机会等。“真聪明”“大聪明”有时候是表面吃了亏,实际上却赢得了更好的名声或机会,或从长远来看最终会获得更多利益等。总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急功近利的做法,损人利己的做法,为一己之私而损害集体、国家的做法等都不能称为真聪明、大聪明。这里有几个层次: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这几个层面之间的事情,正向的就是真聪明,是现在社会提倡的正能量。
关于“老实”,材料通过“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和“老实人要吃亏”来启发我们进行思考。前者是正向的教育,也是我们认可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主要是对后者,考生应阐述自己的看法,如“老实”也不是懦弱的体现,而应定位为奉献、诚信、吃亏、勤劳、负责、有担当、讲原则、淡泊名利、坚守做人底线等。老实人虽然表面、当下看“吃亏”,实际从长远来看并不吃亏。
话题关键词有两个,考生还需要辩证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这里的老实其实指的是人的良好品行素质,比如诚、善等,老实就是真正的聪明,是人立身之本。
写作时考生可联系学会做人、做事来思考话题,这样“老实”与“聪明”就不是停留在对“人”的层面平常的评价上,而是通过“事”来评判“何为聪明”,如此,思路就打开了。可以由材料中对“聪明”和“老实”的评价开篇,引出自己对“老实”“聪明”含义的理解,对二者所持的态度,接着列举相关事例展现“老实是另一种真聪明”或者“聪明未必是‘真’聪明”,然后联系自身,向青年学生发出呼吁:做聪明之人。
立意:
1.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实。
2.智慧是老实和聪明的统一。
3.真“聪明”是睿智。
4.做聪明的老实人,活出自己的风采。
4.例文:
缅怀逝去的美好,铸就新生的篇章
读罢上述材料,内心有悲痛,有伤感,有无奈;亦有责任在肩,还有扬鞭奋蹄的动力。是的,面对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的逝去,惊闻赵伊君、张国成两位的离开,我们不禁慨叹唏嘘。但是,在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的同时,我们更要继承前人的遗志,秉承前人的精神,去铸造新生的篇章。
科学巨擘的逝去,犹如巨星陨落,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铭记。
犹记得袁隆平院士以耄耋之年,奔走于田间,为杂交水稻科学培育的勤劳身影。佝偻的身躯,沟壑密布的皱纹,黝黑的皮肤,卷起的裤腿,这何尝是院士?简直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田垄的老农。是他和他的团队,解决了中国人吃粮难的问题,是他给世界上处于饥饿边缘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新生。
犹记得“一颗心,许当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一条路,奋斗不止;俭朴其身,高尚其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一一吴孟超先生。是他用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技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是他领导的学科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并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是他用高超的医技给亿万肝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生,他是患者的福音,是当代的“华佗”……
先驱已逝,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必须踏着前行者的足迹,奋然而前行。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培养自己建设国家的能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才会更加美丽。我们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我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时代有我,我将不负韶华,不负国家和民族寄寓我们的希望,奋楫争先,为华夏民族谱写更加灿烂的篇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看,2011年,一位耶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回到中国小山村,走进基层当起村官;4年后他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支持和培养杰出的农村创业者、公共服务者;2017年,他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全球青年领袖”。他叫秦玥飞,一位“85后”年轻人,用国际化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尝试改变原始落后的中国乡村。他就是我们青年的楷模和新生的力量。
缅怀逝去的美好,用奋斗和智慧创造崭新的辉煌,是我辈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加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由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国士在同一天去世,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悼念说开去,然后引出第二句内容,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赵伊君、张国成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在同一天于北京逝世。第三句话指出,四位科学巨星所代表的时代正在慢慢远去,而年轻的我们将继往开来,继续前行。
袁隆平、吴孟超等四人相继逝世,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正在远去,这是“逝去”;但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他们的逝去而停滞,无数的年轻人仍会为时代的发展汇聚新的力量,这是“新生”。袁隆平等科学巨星的逝去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昔日的开辟,今天的辉煌都离不开这些伟人孜孜以求地奋斗和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奋斗,他们刻苦钻研、奉献祖国等精神将永存,激励着新生力量不断奋发向上。而“新生”的年轻一辈应对“逝去”者满怀敬意,更要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先驱和前行者的足迹,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开拓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继续开创更加灿烂的局面。“逝去与新生”代表着新旧交替的客观规律,代表着一种知识技能的传递、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庚续。逝去的固然令人惋惜、嗟叹,面对逝去我们当然痛心,但“新生”的我们更要踏着先驱的足迹开拓进取,打造崭新的篇章。
题目要求以“逝去与新生”为话题,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可见文体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运用层进式结构,辩证讨论“逝去”与“新生”的关系(“逝去”是“新生”的基础和前提,“新生”是“逝去”的继承和发展),然后联系现实辩证地阐述谈新旧交替、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立意:
1.逝者已去,新生待发。
2.继往开来,再续华章。
3.缅怀敬仰逝去的巨擘,创造明天的辉煌。
4.秉承先驱的创业精神,去开启华夏更加宏伟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