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高教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5.7 电感与电感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高教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5.7 电感与电感器教案

资源简介

5 磁与电磁感应
【课题名称】 5.7 电感与电感器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理解自感现象,了解电感的概念。
2.知道影响电感器电感量的因素。
3.了解电感器的外形、参数,会判断其好坏。
【教学重点】
重点:电感器及其检测
【教学难点】
难点:自感现象的理解
【关键点】
明白电感器的分类及其检测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常用的电感器、万用表、自感实验用相关器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通过如图5.1所示的实验电路演示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自感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创设问题情景:将开关S闭合的瞬间,我们发现跟变阻器串联的指示灯EL2立刻正常发光,而跟电感线圈L串联的指示灯EL1却是逐渐变亮起来的。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电感与电感器。
(

5.1
自感
实验电路
)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自感现象和电感
教师活动:教师可根据演示实验或多媒体展示的实验,讲解自感现象、电感的定义和单位。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学习自感现象、电感的定义和单位。
知识点:
自感现象:由于线圈本身的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电感的定义:为了表明各个线圈产生自感磁链的能力,将线圈的自感磁链与电流I的比值叫做线圈的自感系数(或叫自感量),简称电感,用字母L表示。L表示一个线圈通过单位电流所产生的磁链。电感的单位是亨利,用符号H表示。常用单位有毫亨(mH)、微亨(H)。1H=mH=H
教学环节2: 电感器的种类和参数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电感器实物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电感器,然后讲解电感器的常见类型及其主要参数。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下他细观察,学习并了解电感器的常见类型及其主要参数。
知识点:
1.电感线圈分类:通过可分为空心和铁心电感线圈两大类。绕在非铁磁性材料做成的骨架上的线圈,叫做空心电感线圈。在空心电感线圈内放置铁磁材料制成的铁心,叫做铁心电感线圈。空心线圈的电感是一个常量,只由线圈本身的性质决定,即只决定于线圈截面积的大小,几何形状与匝数的多少,这种电感叫线性电感。而铁心线圈的电感不是一个常数,其电感的大小会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电感叫非线性电感。有时为了增大电感,常常在线圈中放置铁心或磁心,如收音机中的中周(中频变压器),就是通过在线圈中放置磁心来获得较大的电感的。
2.电感器参数。电感器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是电感,另一个是额定电流。电感一般标注在电感器的外壳上,通常采用直标法或色标法,单位为微亨(H)。额定电流是指电感器在正常工作时所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常以字母A、B、C、D、E来代表,标称电流分别为50、150、300、700、1600毫安。
提示:
使用中,电感器的实际工作电流必须小于额定电流,否则电感线圈将会严重发热甚至烧毁。
教学环节3: 电感器的简易检测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实际演示或多媒体动画展示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判别电感器质量的方法与操作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模仿、实践操作等学习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判别电感器质量的方法与操作过程。
知识点:
1.通常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挡(R×1),通过测量电感器两端的直流电阻值,根据直流电阻值的情况,来判别电感器质量。
2.判别方法:一般高频电感器的直流内阻在零点几到几欧之间;低频电感器的内阻在几百欧至几千欧之间;中频电感器的内阻在几欧到几十欧之间。测量值与其技术标准所规定的数值相比较:若阻值比规定的阻值小得多,则说明线圈存在局部短路或严重短路情况;若阻值很大或表针不动,则表示线圈存在断路情况。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1.自感现象与电感。
2.电感器的种类和参数。
3.电感器的简易检测。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5.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