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学中质量检测历史满分100分时长:9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公总结前朝治乱的经验教训,指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强调“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连。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A.对施政理念的理性思考B.已经摈弃传统的天命观C.践行了儒家的政治主张D.力图遵循原始民主传统2.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A.缓和民族间的矛盾B.打破华夷之辩C.发挥服饰的实用性D.巩固政权统治3.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A.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工作4.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D.加强君主专制集权5,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直到元朝才由“小中国”变为“大中国”(如下表)。这体现了()中国地域意义人民意义文化意义主权行使者小中国中原(九汉人农耕文化汉族政权州)汉、蒙、色目农耕与草原不论民族(可以是汉族和大中国十一行省等众多民族文化兼有少数民族的联合政权)A.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B.因俗而治的管理特色C.国家建构模式的创新D.民族平等原则的运用6.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喇是色目人,其诗歌中多有描述元代社会现实的句子,如他在《芒鞋》一诗中写道:“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这些诗歌描写的现象()A.反映了农业的基础地位B.促进了人本主义的发展C.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汇聚7.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8.在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明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