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政治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2-1“逻辑”的多种含义 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听说《逻辑与思维》很烧脑,毛林同学想网购逻辑学入门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的“逻辑学”: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而且,逻辑学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你认为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是( )①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包含辩证逻辑②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③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是狭义逻辑学④狭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3.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这里的“逻辑”( )A.客观事物的规律 B.逻辑规律与规则 C.思维方法 D.“逻辑学”学问4.“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菜于1819年写的《西风颂》中的一句话,这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自然的逻辑,也是人生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 )A.客观事物的规律 B.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C.思维的规律 D.一门学科,逻辑学5.有人说,论辩,不过是抬杠耍嘴皮;又有人说,论辩,不过是转得大些的脑筋急转弯而已;还有人说,论辩中抽到自己都不认可的立场是无论如何不能获胜的。逻辑学中的论辩指的是( )A.由前提推导结论B.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C.用来说服人、反驳别人的方式D.思维中的规则6.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所有物质都是可以分割的。所有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地反映着自然。上述三句话( )①都符合逻辑形式②内容是相同的③形式结构是相同的④形式结构存在差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这里的逻辑是指( )A.逻辑学 B.客观规律 C.思维规律 D.逻辑规则8.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有多种含义。下列说法中“逻辑”一词的含义相同的是( )①这是霸权主义的逻辑②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③“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如果有人因此说“这歌词违背逻辑”④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紧紧地抓住听众,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有观点认为,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多么粗浅的知识,抑或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其实质都只是一种判断。逻辑是一种判断工具,它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判断。作为判断工具的形式逻辑( )①强调有效的判断是指形式结构没有问题②是从真前提中推出一般规律的③应遵循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④推导出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列宁有本《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是他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所作的笔记,毛泽东同志很喜欢读,经常引用该书的一些话。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 )A.规律 B.逻辑规律与规则C.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D.逻辑学11.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 )A.思想的具体内容 B.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客观存在的状况 D.思想的形式结构12.“逻辑”有多种含义。下列说法中,“逻辑”一词的含义相同的是( )①你文章中的这几句话显然不合逻辑②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④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主观题13.分析下列各题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14.甲说: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因而同一律要求人们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乙说: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同一律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思维活动中起阻碍作用。试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甲、乙两同学的观点。答案:1.C【解析】②③: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是狭义逻辑学;故②③正确。①: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是并列的;故①说法错误。④:应是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狭义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C【解析】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①正确。②:正确地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②错误。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能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③错误。④:“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④正确。故本题选C。3.A【解析】A: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A入选。B: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逻辑规律与规则,B不选。C: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思维方法,C不选。D: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逻辑学”学问,D不选。故本题选A。4.A【解析】A: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这是自然规律,这里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A入选。BC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指自然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也不是思维的规律,更不是逻辑学,BCD不选。故本题选A。5.C【解析】C: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C符合题意。A:由前提推导结论是推理,不是论辩,A排除。B: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排除B。D:我们应该遵守思维中的规则,但这不是论辩,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6.C【解析】②:三句话分别介绍了商品、物质和科学的抽象进行说明,内容不同, ②表述错误。①③④:三句话的形式结构都是“所有……都是……”,符合逻辑形式, ①表述正确,③表述正确,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7.A【解析】ABCD: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中的逻辑是逻辑学的意思,故BCD说法错误,A说法正确。故本题选A 。8.D【解析】①:这是霸权主义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②: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③:“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如果有人因此说“这歌词违背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④: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紧紧地抓住听众,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这里的“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故本题选D。9.A【解析】①③: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①③正确。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不是推出一般规律,②错误。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④错误。故本题选A。10.D【解析】ABCD: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指“规律”,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材料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指的是学习逻辑学的知识,即逻辑学,ABC排除,D正确。故本题选D。11.D【解析】A: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不是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A不选。B: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不是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B不选。C: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不是取决于客观存在的状况,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C不选。D: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D入选。故本题选D。12.D【解析】①:你文章中的这几句话显然不合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则,①不符合题意。②: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指的是逻辑学,②不符合题意。③④:“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与“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指的都是逻辑规律,与“逻辑”一词的含义相同,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3.(1)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基本正确”与“一点错误也没有”是自相矛盾的。(2)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整个大楼漆黑一团”与“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是相互矛盾的,出现了对自身的否定,故是错误的。(3)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题中把“应该有”和“不应该有”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4)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题中把“全面”与“片面”都否定了,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考查考生与农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等相关知识,比照材料信息加以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中 “基本正确”与“一点错误也没有”是自相矛盾的,可知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2)中“整个大楼漆黑一团”与“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是相互矛盾的,出现了对自身的否定,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3)中把“应该有”和“不应该有”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4)中把“全面”与“片面”都否定了,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注意】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14.科学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要正确地表达思想,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那个,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乙同学的观点是错的。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时间变了,小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去年说“小张是学生”今年说“小张是教师”,都是正确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所以,甲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分析】本题结合甲乙二位同学的观点,考查同一律的相关知识。【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属于分析类题型。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所以,甲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乙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注意】分析类主观题解题规律:解答此类型题须按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文化创新的意义、途径、主体等方面。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解答分析说明题,要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特别要指出的是,回答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有取有舍,详略得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