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辩论稿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高中举行“微时代的利与弊”的辩论会。正方辩题:微时代利大于弊。反方辩题:微时代弊大于利。[注]微时代: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请你作为正方或反方主辩,作总结陈词,写一篇辩论稿。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格式正确;⑤不要透露考生相关信息。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注意辩论稿的格式,选好角度,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论辩有力,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孟子·滕文公上》:“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存之者。”意思是知道很多未必比实际行动做得好,实际行动做得好未必比坚持下去做到底的人强。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意思是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某中学即将举行一场辩论赛,辩题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正方观点:“知难行易”,反方观点:“知易行难”。请你为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写一篇辩论稿。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楚,结构完整,符合辩论稿的格式。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青年的思想愈被偶像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③15岁少年为偶像应援,半月花费5万余元,花光父母辛苦打工数年积攒的积蓄。近年来,不少青少年沉迷“饭圈”,疯狂应援、盲目追星。④浙大博士小肖做真菌接种实验需大量橘子,果农陈凯“为国家做研究”免费寄橘,成为平民偶像,广大学子买爆网店。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微”斯人,吾谁与归?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作为反方代表,我方一致认为微时代弊大于利。微时代的微信、微商、微课、微媒体、微新闻、微营销、微公益、微文化……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微时代言必称“微”,不“微”则无为,可以说一“微”网天下,欣欣以向荣,但一片繁荣的背后,却充满着无数隐忧。尽管微时代方便快捷,内容丰富,门槛很低,但却快而不久,广而不深,有量无质。接下来,我就从这三方西对我方辩题进行阐述。第一、微时代虽然方便快捷,但却快而不久。须知经典都是历史淘炼出来的,不管是《论语》《离骚》,还是《史记》《通鉴》,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都是历史的结晶。而微博,微信虽说短短1分钟,使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但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知识而是花边新闻。而所谓热点,都是过眼云烟。几天不看,也不至于“乃不知有汉”!倒是被海量信息淹没,真真不堪其扰。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又有几个?所以谣言不乏横行,更有甚者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交流的是什么感情?整天晒图,你真幸福?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知道吗?第二、微时代虽然内容丰富,但却广而不深。虽说能表明观点、启迪思想,但往往缺乏整体思考,懒于深刻认识。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甚至篡改曲解,散布歪理邪说。《荷塘月色》是篇多美的文章!幸好当年朱自清没有微信,否则拍张照片朋友圈一发,来一句“今晚的荷塘月色多美啊!”就拉倒,我们也无缘得见了。读图时代?读图,读图,一塌糊涂!第三、微时代虽然门槛很低,但却有量无质。是的,人人都可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但往往流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众声喧哗中却往往遮蔽了真理的声音.须知孔子的智慧可不是弟子捧出来的,屈原的才情可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但博主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水军汹涌,兴风作浪。往往滥竽充数者多,阳春白雪者少。结果黄钟毁弃,瓦釜雷呜。黄金被黄沙所掩埋,英雄被小丑取代。呜呼哀哉!或许微时代已真的到来,或许微博、微信在我们生活中已真的离不开。但它们只是很小的社交平台,更不是人生的全部精彩。作为学生,真的希望我们能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感受一下文化的温馨。“微”斯人,吾谁与归?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微时代弊大于利。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审题:依据材料注释可知,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结合社会现实可以这样理解微时代,它是指个人的时代,是个人的价值得到确认、尊重甚至推崇的时代,个人是中心,人是根本,这是微时代的基本含义。这是审题最重要的一环,是基本立场。从此出发,我们再去研究材料出现的角度。从材料本身看,可以抽出两个写作角度:第一、认为微时代利大于弊,可以从“微表达”“微力量”“微幸福”入手立意。第二、认为微时代弊大于利,可以从“低头族”“缺乏思考”入手立意。另外,考生要注意辩论稿的基本格式,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几部分。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应接触辩论题目,提出辩论稿的主要内容,使听众了解你要讲的东西,当然也应使开头有点技巧,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力的分析,使听众点头赞同。结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使听众有个完整的印象。结尾要有力,能给人启示和回味。署名是署辩论者的姓名,日期是辩论的日期。立意:(1)走进“微时代”,享受“微”幸福。(2)“微时代”让你我“微”距离。(3)放下手中“机”,莫做低头族。(4)莫为“微”云遮望眼,珍惜亲情在眼前。素材: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跑步进入了一个无“微”不至的“微时代”,用微博、微商、微信公众帐号随时与大家一起分享微感动,聚合正能量。正如有的网友所说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个的博主,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就是一家省级卫视。在这个微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通过微传播传递各种信息。2. “微时代”的主要通讯媒介是微博和微信,在这些媒介中,人们除了随时随地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之外,还通过“微通讯”建立了各种专业学习的圈子,各种国家机构和培训媒体也通过“微通讯”建立了公众号。比如语文教研、英语学习等专业公众号,既为人们提供了即时信息,又为人们的专业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4. 2019年3月6日中午,河南省郑州某中学该校九年级二班学生谷某在教室为平板电脑充电被发现。班主任调查,平板电脑为另一名学生携带,包括谷某在内三名学生在自习课及午饭后利用平板电脑玩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时间已持续三周。其余两名学生均已承认三人玩电脑,班主任当场对其进行了口头批评教育,谷某始终未承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向谷某家长求助,希望家长做好教育引导工作。3月8日早晨8:20左右,谷某母亲到校把孩子带回家进行教育沟通,其余两名学生也分别在当天被家长带回家教育。3月9日0:28,班主任接到谷某家长电话,反映该生在家坠楼身亡。5. 在福建有一个中学生在家中突然晕倒,被父母送到医院,医院诊断为脑瘤。经他父母回忆,他的儿子一直使用手机,包括连睡觉时都放在枕边。医生通过病人家属的回忆,确定这位中学生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的电磁波长期对脑细胞的影响导致脑细胞恶变,导致脑瘤的生成。结构层次:文章题目化用名句,明确主题,暗含“微时代”对人们的不好影响;正文部分,直接点题,列举“微时代”的种种弊端,属于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列举“微时代”弊大于利的三个方面:快而不久、广而不深、有量无质,比列举事例或现象进行证明,属于分析问题;然后呼吁人们正确看待“微时代”,放下手机,重拾文化,属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照应题目,收束全文。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一些人认为废掉一个年轻人的办法是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的观点,指出了电子产品及网络对年轻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给出了此次作文的任务指令和要求——以“正方”或“反方”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其实,一辩的辩论稿就是一篇比较常见的立论文,考生在写作时应先提出辩题的正方或反方的观点,然后去阐述己方立论的理由(采用分论点分条阐述),在格式和表达上需要向辩词格式靠拢。正方的观点是赞成这个观点,即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极其发达,手机无比方便,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玩游戏、刷视频、看各种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有人说,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问题,也在尽量避免,但总是因为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关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而“破功”,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称为“精神鸦片”,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反方的观点则是不赞成该观点,即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持该观点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青年;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毁”。“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明确了具体情境以及写作的内容指向;“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以及文体。行文构思时,先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在确定观点后,注意辩论稿的格式,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开头要有称呼,开门见山点出论点,如“我方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接着陈述理由,主体结构要层次清晰、角度深刻,可分论点引领,使用典型材料,使听众认同,如“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其次,青年自身怀有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附上结束语“本方辩手陈述完毕,谢谢大家”。立意:1.远离电子产品等精神鸦片。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它并不会毁掉年轻人。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4.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5. 心中有梦,诱惑可挡。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实际上就是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孟子》所言,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起来却比较容易,就是“知难行易”。二是《尚书》所言,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就是“知易行难”。写作要求是为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写一篇辩论稿。正方观点:“知难行易”,反方观点:“知易行难”。一般在辩论的时候,要先确立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可以批驳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可以立论,也可以驳论。比如反方认为“知易行难”,可能举一些例子。就像上学了,从幼儿园起,到大学毕业,老师在学校里,讲述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道理。这些道理,我们在课堂里明白了,就真的懂了吗?不是的。就像在班里,上课的时候,都知道:上课要安静。可是有的同学就是做不到。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让其他同学听课受到影响,还要被老师批评,可是他们依旧会这么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道理他们是懂的,可是还是做不到。乱闯红灯,中国式过马路,这些事情,都是知道这些事不可以做,但就是做了。所以,这些事实都在告诉我们:知易行难。行,就要做到。知道,就要做到。就像我们对自己说,为了自己的身体,要锻炼身体,第一次可以坚持,第二次也可以。慢慢地自己懈怠了,也就停止了。这些都可以证明“知易行难”。“知难行易”也可以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孔子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韦编三绝。可见求知难。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险些命丧于伦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这也可以作为知难行易的例子。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进取。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写作时,可以先表明本方的观点:我认为知易行难。然后主体就是先分析何为“知”,何为“行”;然后再举一些例子,比如现实生活当中、社会发展当中的事例,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为了增加说服力,也可以批驳对方的观点。最后,再表明自己的观点。立意:1.道理容易理解,但实行起来很难。2.道理不易理解,但实行却比较容易。3.懂了,不一定能做到。4.难者不会,会干不难。4.例文:启明星 扫把星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激烈而又精彩纷呈的辩论赛已接近尾声,相信大家都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而作为主持人,我认为双方都有在理之处,因此我认为,将两种观点辩证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结果——偶像崇拜本身没有利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莫将你人生中的“启明星”误作为“扫把星”。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发出强烈的光辉。”不错,在我们这个阶段,思想、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这时就极需有一位偶像来作为我们的范例。他可以是明星、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任何平凡的劳动者,偶像的力量不在于他有多受欢迎,也不在于他的实力与颜值,而在于你将他看作生命中的“谁”。若偶像成为你的启明星,你将受益终生。偶像于我们,美丽而光芒四射,在她的神奇点化下,我们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偶像做慈善,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而通透;看到偶像为了梦想不懈努力,我们也将在追梦路上永不停息。山东一女孩将自己偶像作为努力奋斗的动力,最终夺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她表明在失落沮丧时,偶像是她坚持下去的一个不竭动力。可以看出,偶像的确足以成为人生路上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明灯。而偶像的力量不仅在个人,也在社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守望和平,在如今社会,偶像们凭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传播了许多正能量,不仅让青少年及大众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更让向善之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这的确令我们称赞。但如果将“偶像”的作用放错了位置呢?闻一多先生曾表示盲目听从、相信一切的人一定是蠢物,而令我们可悲的是,社会中不乏这些“蠢物”。近年来,“日韩潮流”盛行,不少青少年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更有12岁少年小赵痛花父亲的血汗钱只为打赏直播。这些都是愚蠢至极的行为,他们不仅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更拖累家人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偶像本该是助我们成功的“垫脚石”,他们却将其当成阻碍自己的绊脚石。如此看来,偶像利弊与否实为我们掌控。我们应具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不容置疑,带有满满正能量的偶像占大多数,但也不乏一些恶劣反动的“丑角”兴风作浪。这时我们应擦亮双眼,将真正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偶像作为人生中的“启明星”,切不可中了“扫把星”的陷阱。早段时间香港颇不宁静,黄之锋、罗冠聪之流逆势而行,为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所不齿。中国自古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巨像。不管历史之河如何淘漉,巨像将永不坍塌,一直照亮我们的民族之魂。在座的各位,我们应端正态度,将偶像摆正位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你能成为和偶像一样优秀的人。“启明星”还是“扫把星”,皆在一念之间,聪明的,我知道你该如何抉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了名人名言,材料一说青年的思想能被范例激励,侧重“偶像崇拜”的价值;材料二说盲从会给思想带来危害,侧重盲目偶像崇拜的危害;材料三是说少年疯狂“追星”引发过度消费现象,侧重盲目偶像崇拜的危害;材料四列举具体事例,为年轻人的偶像崇拜指明方向,也就是说应该以什么样的人为偶像。综合以上,可看出,“偶像崇拜”有利也有弊;青少年“偶像崇拜”较普遍,且行为表现有些肤浅、失度。题干设置的具体情境是“学校辩论社举办的辩论赛”;“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指明文体,可以写“一辩陈词”或者“总结陈词”;“偶像崇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指明主题,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从正方来看,①④倾向正方,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偶像崇拜能激励青年积极有为,能给人以积极的引领作用。②③倾向反方,偶像崇拜弊大于利,偶像崇拜能让人丧失自己的思维与主见,盲目崇拜偶像还可能给自己带来巨额经济损失。整体角度,即主持人角度:对于身上有正能量的偶像,要敢于崇拜,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力量,引领自己的发展,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对于身上有负能量的所谓“偶像”,要擦亮眼睛,辩证分析,主动远离,谨防被其沾染和误导,否则极有可能陷入迷途,影响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正方或反方的一辩陈词即正方或反方的立论过程。正方观点为“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偶像崇拜未必利大于弊”。无论是哪方,都要体现出偶像崇拜有利也有弊的观点,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的问题。而主持人的总结陈词要在总结正反两方观点和辩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思考。立意:1.正方:偶像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有力量。2.反方:错误的偶像崇拜,能让我们失去自我,陷入泥淖,坠入深渊。3.主持人:偶像崇拜,要辩证看待、理性选择,既要让偶像发挥积极作用,又要谨防被其误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