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内政外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背景成功探索失误与调整(左倾错误)过程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60年代外交: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50-70年代的伟大成就(奠基性、开创性)1956《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中共八大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1958三面红旗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国民经济调整(1960-1965)1971重返联合国1972-1979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中日建交建交高潮有利国际环境探索时期(1956-1976)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背景②“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国际:1.国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进行大规模逮捕、镇压的罪行问题,号召在各个领域内批判、肃清个人迷信的流毒。赫鲁晓夫的作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混乱。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不少党员纷纷退党……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国际共产主义思想混乱,中苏开始出现分歧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1.1956.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共十个部分: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2.1956.4 双百方针①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科学学术上百家争鸣。②意义:是我国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1.1956.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3.1956.9 中共八大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3.1956.9 中共八大②意义:①内容:A、主要矛盾(八大最大功绩)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变成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良好开端,成功探索(但其确定的路线并未贯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4.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6年秋至1957年春,全国有万余名学生罢课请愿。一些城市出现工人罢工;还有一些省、区部分农民闹退社分社;河南省一个地方,修飞机场不同农民商量即开工,引起农民反抗闹事。1957年上半年,进京上访告状的人数不断增加。思考:材料反映的社会矛盾属于什么类型的矛盾?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4.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示: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这段话旨在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和国内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4.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①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两类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用民主的、教育的的方法去解决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成功探索5.1957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内部矛盾:整风运动性质 全党范围内进行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主题 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意义 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外部矛盾:反右派斗争(必要的)原因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概况 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全国范围内)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问题 犯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实质:“左”倾错误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之一,是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和社会阶级关系状况的分析,使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57年九十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2.1958年三面红旗——原因:犯了“左”倾错误三面红旗 表现 危害 结果建设时期 总路线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1959年至1961年,出现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大跃进”(生产力) “大炼钢铁”“以钢为纲”,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 片面强调人民公社的规模和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①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A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 评价:反映广大人民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1958年三面红旗——原因:犯了“左”倾错误“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1958年春毛泽东讲话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毛泽东讲话:“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思想混乱急于赶超重大失误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②大跃进运动(1958年)2.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瞎指挥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高指标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大炼钢铁 赶英超美大跃进时大量树木被砍伐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农业大跃进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各地竞相以虚假的记录夸耀粮食产量当时的“卫星田”能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②大跃进运动(1958年)2.1958年三面红旗大跃进(生产力)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放卫星)大炼钢铁为中心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浪费人力、物力,破坏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A.内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高速度B.特点:C.影响:D.错误根源: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夸大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经济规律(“左”倾)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领域的盲目冒进2.1958年三面红旗材料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材料 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领域的盲目冒进2.1958年三面红旗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A.性质:“一大二公三平”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平均主义B.特点:C.影响:D.错误根源:左倾——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有化程度过高)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三面红旗 总路线 大跃进【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特点危害错误结果多快好省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高速度一大二公三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损害农民积极性左倾错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经济规律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忽视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冒进+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自然灾害=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失误探索3.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年经济困难(59-61)1959年到1961年,三年粮食的平均产量3073亿斤,比1957年减产21.2%。三年年平均粮食产量比1957年减少827.6亿斤。材料一: 毛泽东:“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材料二:毛泽东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的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思考:为此,中共中央进行了怎样的调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四)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冬-1965)①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进一步纠正了工作重难点③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措施:2.结果:【知识拓展】调整是核心1.主要是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如缩小社队规模,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等。3.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①“左”倾错误(根本原因)②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 个人崇拜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一)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国际背景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一方面遭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同时另一方面面临着中苏关系恶化。1981年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国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我们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日益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或所谓线路斗争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文革全面发动,打倒一切闹革命1966年春夏1969.41971.91972年1975年1976.91976.101967年初一月风暴全面夺权中共九大斗改批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夺权毛泽东逝世周恩来主持工作批判极左思潮邓小平整顿工作经济形势好转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二)过程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概念区分】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三)性质:刘少奇遭公开批斗“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影响(1)政治:(2)经济:(3)文化:民主、法制、人权被肆意践踏破坏正常的工农业生产,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化界万马齐喑(样板戏);知青下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八亿人口八个戏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文革”1966-1976从50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可得出哪些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与法制一五计划1953-1957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毛泽东理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三、伟大的建设成就(50-70年代)领域 建设成就工业国防农业教育 医疗时代 精神1、从“一五”到“四五”(1971-1975),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1964-1980三线建设: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经济工业建设背景:①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②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增设重兵; ③面临国防威胁,工业与科研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④美苏冷战,局势紧张影响: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建设成就工业国防农业教育 医疗时代 精神1964原子弹和中远程弹道导弹、1967氢弹、1970人造卫星影响:打破美苏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1973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影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涌现三、伟大的建设成就(50-70年代)“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地质之光”李四光“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爱国主义敢于创新……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图强的创业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 ——习近平——外交政策:“两只拳头打人” +两个中间地带”战略远交(依靠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四、6.70年代的外交(既反美又反苏)(一) 60年代外交:曲折发展(二)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1、重返联合国(1971.10 26届联大)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3、中日建交(1972)①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实现正常化②影响:迎来第三次建交热潮,直接推动中日建交1、背景:①美苏争霸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欧洲一体化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1961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壮大2、外交政策:“两只拳头打人” +两个中间地带”战略远交(依靠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3、成就: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四、6.70年代的外交(既反美又反苏)(一) 60年代外交:曲折发展(二)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1、重返联合国(1971.10 26届联大)中国:国防实力增强(两弹一星),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霸主地位受冲击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壮大并支持新中国①原因A、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B、对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C、对世界:加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②意义四、6.70年代的外交(二)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四、6.70年代的外交美国:中国:①应对苏联威胁②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③改善中国国际地位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②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③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国内危机严重。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要求——根本原因(1)原因:(二)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四、6.70年代的外交(1)原因:(2)过程:时间 事 件 意 义1971.41971.71972.21978.121979.1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乒乓外交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二)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四、6.70年代的外交(1)原因:(2)过程:(3)意义:A、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B、迎来第三次建交热潮(二)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1、重返联合国(1971.10 26届联大)四、6.70年代的外交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3、中日建交(1972)田中角荣访华“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才是根本原因。注意:内政外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背景成功探索失误与调整(左倾错误)过程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60年代外交:70年代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50-70年代的伟大成就(奠基性、开创性)1956《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中共八大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1958三面红旗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国民经济调整(1960-1965)1971重返联合国1972-1979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中日建交建交高潮有利国际环境探索时期(1956-197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