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5-2《边城》(节选)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类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他崇尚唐宋古文,所写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B.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书法诗文任意而行,自然洒脱。他关心国事,思想有积极用世的一面。
C.《阿Q正传》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文中刻画了“阿Q”这个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D.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中篇小说《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等 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 ,这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 )。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 。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会 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 热火朝天 事倍功半 悄无声息
B.惟妙惟肖 如火如荼 事半功倍 不知不觉
C.栩栩如生 如火如荼 事倍功半 不知不觉
D.栩栩如生 热火朝天 事半功倍 悄无声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B.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C.以90后、00后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D.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日常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
B.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C.在网络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
D.在日常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吝啬鬼”或“那老怪物”一类的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这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之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认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不是我们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闻给看就得了;讣闻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在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的年轻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的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虽人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于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崎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哪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至于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作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八卷,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有褒词贬用的意味。
D.小说前半部分运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即通过写三贝先生死后人们的种种反应来表现其性格特征。
6.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这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旨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啰!”
祖父当时不做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地走去了。“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上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到河街所经历的事情,特别提到在河街避雨时偶遇前年送翠翠回家的那人。
B.选文中写道,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顺顺因此高兴地送了祖父尖角粽子和捉来的白鸭子。
C.那天翠翠没有见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听了谈话对他们都非常有好感,但在爷爷提及婚事时出于矜持佯装生气。
D.回到渡口后,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自己守在船边,以免再和孙女发生冲突,反映了祖孙二人情感上的隔阂。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用大量篇幅插叙新年的热闹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突出了翠翠心中对那年端午遇到二老经历的甜美感受。
B.选文充分地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特色,在展现紧张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有较多篇幅的环境描写,在散漫的记叙中展开情节。
C.选文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颇具匠心,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祖父善良淳朴、豪爽好客、忠于职守的个性特点。
D.选文通过多处照应使作品浑然一体,如提起“喽啰上山”,照应去年“喽啰”送翠翠回家的事;提起白鸭子,照应前面二老捉鸭子事。
10.简析文中加点两处的“一家人都好”的内涵。
11.沈从文说,他要在作品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选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个创作理念的?请分条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骏马①
张承志
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旋律还是在孩提时代。记得当时我呆住了,双手垂下,在草地里静静地站着,一直等到那歌声在风中消逝。
我哪里想到:很久以后,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那时,父亲在这个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②?”他嚷着,“这不,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你叫什么名字?”我打听道。
“索米娅。你是叫白音宝力格吗?”她的嗓音甜甜的,挺好听。
“白音宝力格!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骑马?”我向往地问,“我会有自己的马吗?”
父亲不以为然地答到:“当然。”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牛羊和当年的马驹子。我和索米娅同岁,都是白发奶奶的宝贝。我们俩一块干活儿,也一块在小学里念过三年蒙文和算术。
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的自豪感。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我望望索米娅,她正小心翼翼地坐在大木缸上,信赖而折服地注视着我,我威风凛凛地挺直身子,顺手给了犍牛一鞭。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我时时扯开嗓子,吼上一两句歌子。
春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整夜我们都缩在皮被里,挤在奶奶身边,倾听着嗷嗷的风吼声、包顶咔咔的摇晃声和分辨不清的马群的驰骤。奶奶不安地拖长了声说:“唔,马群被风雪抓跑啦……唔,怀驹的骡马要死啦…”
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
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远处依然在刮着白毛风的雪坡上,隐隐可以望见一匹黑骡马的僵尸。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它害怕地睁着泪汪汪的眼睛,四肢弯曲着,靠着毡墙打颤。炉火烤化了它身上冻硬的毛片,愈发显得漆黑闪亮。
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一下下亲着露在她袍襟外面的马驹的脑门儿,絮叨叨地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因为白音宝力格已经到了骑马的年龄,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如果不是这样,有谁见过骡马在风雪中产驹冻死,而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反而能从山坡上走下来,躲到蒙古包门口呢?她还说,把这马驹子养活喂大,是神打发她这把老骨头这辈子干的最后一件事啦……
我和索米娅听得入了迷。我们完全被奶奶的思想征服了。后来,我们看到她在用红帘块给黑马驹缝护身符时,我们都忘了老师教过我们的、要反对迷信的教导。
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在山坡上拾粪回来时,总喜欢尖尖地打个口哨,黑马驹会像灵巧的兔子一样,用那让人心疼又美丽无比的步法飞一般朝我们奔来。我们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享受着无限的乐趣。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蹲在乳牛脚旁的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哼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漂亮善跑的——黑骏马,呵哟……拴在……那榆木的车上,呵哟……”
在她拖出婉转的长长的尾音时,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似乎她能随便唱出很难唱的花音,这朴直古老的《黑骏马》,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连气也不敢出,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那哥哥一次次地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我们在一旁听着都为他心急如焚。哦,这是多么新鲜,多么动人的歌啊,它像一道清清的雪水溪,像一阵吹得人身心透明的风,浸漫过我的肌肤,轻抚着我的心……
歌子唱完了。我醒过来。索米娅正搂着黑马驹的脖子,不出声地流着泪。我大喊道:“喂,沙娜!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
索米娅惊讶地看着我。她说:“当然啦,它会是一匹黑骏马……可是,巴帕,”她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有删改)
[注]①《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第一章。②额吉:蒙语中指妈妈。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
B.“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一句,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骄傲自大的心理。
C.奶奶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还给黑马驹缝护身符,客观呈现了草原上原始蒙昧的习俗,暗含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D.听奶奶唱古歌《黑骏马》,“我”和索米亚都沉浸在古歌所讲述的故事中,以至于我们都为歌中的“哥哥”着急,潸然泪下。
13.关于文中黑马驹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产驹母马被冻死,一口奶没吃的马驹子却顶着风雪从山坡上走到蒙古包门口,这是草原上的奇迹。
B.黑马驹“靠着毡墙打颤”生动地描绘出黑马驹被我们拉进蒙古包之后,面对新环境的恐惧与绝望。
C.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黑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之后的欢乐,也为后文奶奶唱起古歌做了铺垫。
D.奶奶把养活喂大黑马驹看做是神的旨意,暗含小说的主旨,表现的是生命的神圣感和对母性的赞美。
14.张承志在《初逢钢嘎·哈拉》中写道,《钢嘎·哈拉》是“我青年时代学会的最美的一支歌”。小说中多次写到《钢嘎·哈拉》,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5.有评论认为,《黑骏马》与《边城》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荸荠(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食,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的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摇头不吃。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小红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子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人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发现,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炷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还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一句既衔接了上文内容,又引出了熟藕摊和王老。
B.小说叙写刘小红生病时,“街坊们都来看她”,从街坊们对孩子的关系,透露出这里民风的淳朴和生活的祥和。
C.尽管王老待刘小红亲如女儿,但刘小红婚后回娘家时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小红倍感尴尬。
D.小说中王老和刘小红之间超越普通邻里的情谊,可以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血缘和地缘”的相关理论解读。
1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人物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突出“白水窦章”的刁钻刻薄,与充满人情味的王老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以“熟藕”作为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王老和刘小红之间的忘年交情谊,也寄寓了作者对真挚情感、美好人性的赞美。
C.小说结构从容舒缓,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如小红丈夫置物祭奠的情节,就串联了前文所写的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等元素。
D.本文与沈从文的《边城》都善于描写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展现了温情、美好的民俗画卷。
18.小说中的“熟藕”与刻画人物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19.汪曾祺曾说自己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分析本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四、名著阅读
20.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国演义》中,刘备与陆逊在猇亭交战,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后刘备战败,陆逊追击至此,为阵所困,可见诸葛亮足智多谋。
②《茶馆》中,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自谋生路,凭良心做事,却生活贫困,晚景凄凉,这说明一个动荡的社会难以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③《欧也妮 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弟弟去世后,为保全弟弟的名誉,按照弟弟来信的请求,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让他远赴印度,接受锻炼。
④《边城》中,傩送二老一直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因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压抑自己的内心,没有进一步向翠翠表白。
⑤《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为哈姆莱特地位高贵,其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此在去法国前叮嘱奥菲利娅不要轻信哈姆莱特的爱情盟誓。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④
五、小阅读-课内
21.《边城》中有这样一段话“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赏析“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句话。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A 6.①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是什么样的人物死后能够在C城引起这样的轰动?②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欲抑先扬的作用。③通过写知事大人等C城知名人物参加葬礼,可以看出三贝先生是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使人物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表现了社会的众生相,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评判标准,深化了主旨。 7.①充满调侃、寓庄于谐的语言使故事更具讽刺意味;②用“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明褒暗贬的词语写三贝先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具讽刺效果;③本文借死者讽刺时人,批判倾向鲜明,使用讽刺辛辣的语言更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
8.A 9.B 10.祖父和翠翠两个人说的“一家人都好”含意不同,说明两人的想法有矛盾。祖父由衷赞叹顺顺一家人,暗含希望翠翠嫁过去的意思。翠翠说时,对祖父遗漏了二老略有不满,特别想知道二老的情况。 11.①从环境描写看,体现在对淳朴的边城节庆风俗,新年热闹,端午竞逐鸭子,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意味,展现健康生命的生活热情。
②从人物塑造看,体现在对典型人物祖父的塑造上,体现边城人的心地淳朴善良。祖父知恩好客的形象,要请去年送翠翠的人喝酒,忠于职守,守护渡口不辞辛苦。
③从主题角度看,体现在对边城的淳朴民情的展现上。人与人之间看中的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真情,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④从情节角度看,体现在作品不注重安排紧张激烈的情节,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缓缓推进故事的发展。
⑤从语言角度看,体现在不事雕琢又充满韵味的语言特色上,叙述语言简洁明快,人物语言质朴而有韵味。
12.A 13.B 14.①引出故事。开篇写“我”被古歌《钢嘎·哈拉》动人的旋律所打动,引出下文的故事。②暗示情节。“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这句话暗示“我”与索米亚也将经历长久的别离与寻觅。③揭示情感。结尾处“我”与索米亚被古歌深深打动后的问答,揭示了两人朦胧纯真的爱情。④深化主题。古朴动人的《钢嘎·哈拉》,象征质朴浑厚的草原文化,寄寓作者对草原文化的赞美之情。 15.(1)表达风格:《黑骏马》热情奔放,《边城》优美婉约。
(2)人性美:①亲情美:《黑》中,额吉对两个孙辈尤其是寄养在自己这里的白音宝力格疼爱有加,充满温情,真诚无私。《边》中爷爷对外孙女翠翠无限宠爱,和蔼宽容,细心守护。(或天宝兄弟虽然都爱慕着翠翠,却选择了为对方着想。)②爱情美:《黑》中白音宝力格故意引索米亚注目的种种“自豪”的行为,及两人感动于奶奶唱的古歌后关于“回来与否”的问答,体现了朦胧纯真的爱情;《边》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纯洁质朴,丝毫不掺杂世俗的杂质。
16.C 17.A 18.①熟藕的制作过程表现了王老的勤劳敦厚。煮藕时间长,王老夜里煮藕,睡得少,吃苦耐劳。②送熟藕的情节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在刘小红生病的时候,王老特意挑了了两节煮透的熟藕,可见其对小红的关切。 19.①取材于生活小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小片段,又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小说主题。②结构松散,淡化情节。文章开篇引出主要人物后,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东街的店铺,又由店铺引出主要人物。情节上不追求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营造了安宁和睦的氛围。③语言淡雅朴素、平实自然,叙述自由散漫,充满生活趣味。
20.A
21.“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祖父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可见二老的“大鱼来咬了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