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补弱学案:知人论世,分析语言艺术(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补弱学案:知人论世,分析语言艺术(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补弱学案7 知人论世,分析语言艺术
一、(山水田园诗+构思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
许 浑
晚过石屏村,村长日渐曛。
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
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
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注】。
【注】 鲁将军:指三国名臣鲁肃,当地百姓有在社日祭祀鲁肃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并借助“长”“渐”二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
B.尾联描写了锣鼓喧天、祭祀鲁肃的画面,表达了老百姓对鲁肃的崇敬之情。
C.诗人游山访寺,诗歌却主要刻画村民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注。
D.颔联运用白描手法,诗句的意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相似。
★2.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请结合该说法,谈谈你对本诗颈联“相应相避”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山水田园诗+赏析语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半”交代了村行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状态,活灵活现。
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充满了乡野情味。
D.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4.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民生诗+语言风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夫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民生诗+观点评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煮海歌①(节选)
柳 永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遇;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②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③。
【注】 ①这是柳永为晓峰盐场监官时作品。煮海:指的是煮海水制盐。②相业:宰相的功业。③夏商周时节:儒家理想的太平盛世。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描写了煮海之民的艰辛,表现出柳永为官关心民疾、为民请命的一面。
B.诗中的煮海之民与《卖炭翁》中的老翁神似,都辛勤劳苦至极却无法果腹。
C.诗人从赋税重、徭役多、皇帝寡恩等不同角度揭示了造成人民痛苦的原因。
D.结句希望宰相发挥盐在治国中的作用,立下功业,重现夏商周的太平盛世。
★8.有人认为“安得母富子不贫”中“母富”应为“母贫”更符合逻辑。你赞同“母富”还是“母贫”?请结合诗歌阐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D项,诗句意境理解错误,颔联两句是倒装句式,“僧归下岭见”实为“下岭见僧归”,“人语隔溪闻”实为“隔溪闻人语”。语言直白简洁,没有修辞手法,不带明显情感,的确是白描手法。意境则需要从内容入手,“僧归”“人语”凸显此地百姓生活悠然自得,意境自然也是从容恬淡的。而《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写杜鹃鸟空谷传响,作者借景抒情,表达愁情,意境是悲戚清冷的。因此这两首诗的诗句意境并不相同。]
2.解析 本题的入手关键是如何理解“相应相避”,“相应”意为照应、承接,“相避”意为区别、转折,也就是说考生要从颈联是如何与前联即颔联相承接照应的一致性,又和颔联有何区别,诗意如何转折,如何体现变化的,分两方面作答,最后总结效果。树立角度意识,体现清晰的逻辑思路,分点作答。当然答题的关键前提是理解诗歌,读懂诗意。
答案 ①颈联承接颔联,进一步描写村民生活;②由颔联之幽静,转为颈联之热闹,描写村民雪地耕作、夜晚烧荒的场景;③既前后勾连,浑然一体,又得以拓展,富于变化。
3.C [C项,“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错误,“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的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所以应是戴蓑笠的牧童歌唱、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窥视行人。]
4.解析 本诗句运用了叠词的手法,可以从音韵等角度分析。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相关诗句在整首诗中所处的位置。
颔联“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中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诗句“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照应首联“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中的“春半”,并为下文的“蓑”“半湿”作铺垫。
答案 颔联赏析:①“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②“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结构作用:照应首句“春半”,为下文的“蓑”“半湿”作铺垫。
5.B [B项,“田塍望如线”,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
6.解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7.D [D项,“发挥盐在治国中的作用”错,“太平相业尔惟盐”作者希望统治者对盐民推行仁慈的政策,洗尽甲兵,停止征输,罢除盐铁之税,这才是太平盛世宰相的功业。]
8.解析 我认为“母富”更符合逻辑。“母富子不贫”,“母”和“子”代表两代,甚至代代煮海人。是说一代代的煮海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受贫。“安得母富子不贫!”“安得”怎么能够,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这种美好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统治者们如此搜刮,农民安得不贫到骨!这是一句愤懑的话,表现了柳永对统治阶级搜刮政策的不满及对盐民的深切同情。如果用“母贫”就是说上一代贫穷,下一代能够不再受贫。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的力量不如原句强烈。
答案 我认为“母富”更符合逻辑。“母富子不贫”,是说一代代的煮海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受贫。“安得母富子不贫!”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这种美好愿望是不能实现的。表现了柳永对统治阶级搜刮政策的不满及对盐民的深切同情。如果用“母贫”,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的力量不如原句强烈。(如果认为“母贫”更符合逻辑,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