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全国各地交流试卷分类汇编集合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全国各地交流试卷分类汇编集合有答案

资源简介

填空题:
上海市静安区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监控考试数学试题
1、设全集U = Z,A={1,3,5,7,9},B={1,2,3,4,5,6},
则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 }.
2. 已知集合A={y|y2-(a2+a+1)y+a(a2+1)>0},B={y|y2-6y+8≤0},若A∩B≠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总是从正面入手,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最后得到所要求的结论,但有时会遇到从正面不易入手的情况,这时可从反面去考虑.从反面考虑问题在集合中的运用主要就是运用补集思想.本题若直接求解,情形较复杂,也不容易得到正确结果,若我们先考虑其反面,再求其补集,就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的解答.
解:由题知可解得A={y|y>a2+1或y由,得
∴或.
即A∩B=φ时a的范围为或.而A∩B≠φ时a的范围显然是其补集,从而所求范围为.
评注:一般地,我们在解时,若正面情形较为复杂,我们就可以先考虑其反面,再利用其补集,求得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
3、上海市嘉定一中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测试(二)
满足的集合M有 个7
4、上海市嘉定一中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测试(二)
集合是单元素集合,则实数a=
0,2或18
5. 江苏省如皋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高三数学(理科)
已知集合,则= .
6. 集合 {1,2,3}.
7. 对于集合N={1, 2, 3,…, n}及其它的每一个非空子集,定义一个“交替和”如下:按照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该子集,然后从最大数开始交替地减、加后继的数。例如集合{1, 2, 4, 6, 9}的交替和是9–6+4–2+1=6,集合{5}的交替和为5。当集合N中的n=2时,集合N={1, 2}的所有非空子集为{1},{2},{1, 2},则它的“交替和”的总和S2=1+2+(2–1)=4,请你尝试对n=3、n=4的情况,计算它的“交替和”的总和S3、S4,并根据其结果猜测集合N={1, 2, 3,…, n}的每一个非空子集的“交替和”的总和Sn= n .2n–1 。(不必给出证明)
8. 已知集合=,,则
= 。
9. 集合 {1,2,3}
10. 集合A={x||x|≤4,x∈R},B{x||x-3|≤a,x∈R},且A?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
11. 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对于有序元素对,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有a*(b*a)=b,则对任意的,下列等式:①b*(b*b)= b ②(a*b)*[b*(a*b)]= b ③(a*b)*a = a中,恒成立的是 (写出序号).;①②;
12. 若集合A=,B=,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13. 设集合A、B为两个非空集合,集合A={-1,2},B={-},若A∩B=B,则实数m的值组成的集合是
14. 设表示不大于的最大整数,集合,,则 _________________.
解:不等式的解为,所以.
若,则,所以只可能取值.
若,则,没有实数解;若,则,解得;
若,则,没有符合条件的解;若,则,没有符合条件的解;
若,则,有一个符合条件的解.
因此,.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元二次方程根分布问题,涉及指数不等式的解法,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的精华在于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支撑点也是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学明白了数学。
15. 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16. 已知集合,,则__ .
17. 已知集合、,若不是的子集,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
(A) 对任意的,都有; (B) 对任意的,都有;
(C) 存在,满足,; (D) 存在,满足,.
18.
选择题:
1、湖南省长沙云帆实验学校理科限时训练
设集合
则下述关系正确的( )
A. B.QP C.P=Q D.
C.
2、湖南省2008届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设全集,集合,,则为( C )
A.  B.    C.    D.
3、2007—2008学年湖北省黄州西湖中学二月月考试卷
已知集合P={(x,y)||x|+|y|=1},Q={(x,y)|x2+y2≤1},则 ( )
A.PQ B.P=Q C.PQ D.P∩Q=Q
解析:答案A.集合P表示正方形,集合Q表示圆面,作出它们的图形即可.
评析:利用二个集合间的几何意义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是本题考察的重点.
4、广东省梅州揭阳两市四校200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数学理科试卷
设集合,集合,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 ,
5. 已知集合={}, ,则为 ( )
A. B. C.{1} D.{()}
易知A={-1,0,1},B={1,2},故A∩B={1}
6. 设集合,则满足的集合B的个数是( )。
A.1 B.3 C.4 D.8
C解:,,则集合B中必含有元素3,即此题可转化为求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所以满足题目条件的集合B共有个。故选择答案C。
7. 设全集,
,若CUP恒成立,则实数最大值是( )
A. C. C.
C 作出集合P表示的平面区域,易知为使CUP恒成立,必须且只需≤原点O到直线3x+4y-12=0的距离.
【总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知识,集合的有关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学语言的灵活转换能力.
8. 若x∈A则∈A,就称A是伙伴关系集合,集合M={-1,0,,,1,2,3,4}的所有非空子集中,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的个数为 ( )
A.15 B.16 C.28 D.25
A 具有伙伴关系的元素组有-1,1,、2,、3共四组,它们中任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均可组成非空伙伴关系集合,个数为C+ C+ C+ C=15, 选A.
【指点迷津】本题主要考查“开放、探索”能力,将集合与排列组合问题结合起来的综合题型.难点一在如何找出伙伴关系元素组,1自成一组,-1也自成一组,与3成一组,与2成一组; 难点二转换为组合问题;难点三是非空集去掉C个集合.
9. 若集合,集合,则“”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0. 已知集合的集合T=
A.{x|0<x<1 B. C. D.
11. 已知集合则为
A. B.   C.   D.
∵∴=,选C.
12. 已知集合=( )
A. B. C. D.
13. 已知集合等于
A.{0} B.{0,1} C.{1,2} D.{0,2}
14. 为实数,集合表示把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集合中仍为,则的值等于
A、 B、 C、 D、
解:∵
∴或或或得:或 ∴或 故选C;
15. 已知集合,则集合= A. B.或 C. D.或
16. 已知集合,若,则的值为
A.1 B.2 C.1或2 D.3
17. 设集合,规定:当且仅当时,.在上定义运算:=.且时,.设,有下列四个命题:①②③若则中至少有一个为④若则其中真命题个数为
A.1个 B.2个 C3个 . D.4个
18. 已知集合等于
A.{0} B.{0,1} C.{1,2} D.{0,2}
19. 对于函数
,令集合,则集合M为
A.空集 B.实数集 C.单元素集 D.二元素集
20. 设集合A={x|x2-1>0},B={x|log2x>0},则A∩B等于 ( )
A.{x|x>1} B.{x|x>0} C.{x|x<-1} D.{x|x<-1或x>1}
21. 已知集合M={0,a},N={},若M∩N≠,则a的值为
A.1 B.2 C.1或2 D.不为零的任意实数
22. 已知集合,,则等于 (D)
A. B.R C. D.
23. 对于任意的两个实数对(a,b)和(c,d),规定当且仅当a=c, b=d时(a, b)=(c,d);现定义两种运算,运算“”为:(a,b)(c,d)=(ac-bd,bc+ad);运算“”
为:(a,b)(c,d)=(a+c,b+d).设p、qR.若(1,2)(p、q)=(5,0).
则(1,2)(p,q)等于 (B)
A. (4,0) B. (2,0) C. (0,2) D. (0,-4)
【解析】(1,2)(p,q)=(5,0)
24. 设集合= ( )
A. B.[0,2] C. D.
25. 已知集合M= ,集合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则=
A. B. C. D.
26. 已知集合 ( )
A.(0,2) B.[-1,1] C.(0,1 D.[-1,2
27. (2007年山东理)
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解:∵,∴,选B.
注意:要搞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是整数集还是实数集,是函数的定义域还是值域.
28. 已知集合,,
若,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都不大于1 B.至多一个大于1
C.至少一个小于1 D.不都小于1
29. 设全集U=R,A={x∈N︱1≤x≤10},B={ x∈R︱x 2+ x-6=0},则下图中阴影表示的集合为 ( )
A.{2} B.{3}
C.{-3,2} D.{-2,3}
30. 设全集U=R,集合M=,N=,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M∩N∈M B.M∪NM
C.M∪N=R D.(M)∩N=
易知,故选C。
31.
三、解答题:
1、湖南省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数学(理)试卷
设全集,函数的定义域为A,集合,若恰好有2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解:
时, ∴

,∴

当时,在此区间上恰有2个偶数。
2、,其中,由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集合:
,.其中是有序数对,集合和中的元素个数分别为和.若对于任意的,总有,则称集合具有性质.
(I)对任何具有性质的集合,证明:;
(II)判断和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I)证明:首先,由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共有个.
因为,所以;
又因为当时,时,,所以当时,.
从而,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即.
(II)解:,证明如下:
(1)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
如果与是的不同元素,那么与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与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故与也是的不同元素.
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
(2)对于,根据定义,,,且,从而.如果与是的不同元素,那么与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与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故与也是的不同元素.
可见,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中元素的个数,即,
由(1)(2)可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