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辛亥革命
第18课
教学目标
01 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02 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
03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

PART ONE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背景1: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清政府有想过自救吗?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道路均告失败(时代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清政府的自救“新政”——1901年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商部、学部等)
材料: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培养了新式知识分子,反对封建腐朽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拥有武器的革命人
背景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清政府的危机(社会基础)
末日挣扎——清政府预备立宪(1906——1911)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请愿运动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
转而支持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材料: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业。
背景3: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为革命准备阶级基础(经济);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时间 名称 成立地点 性质
1894.11 檀香山
1905.8 东京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基础4: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推动(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分土地
前提
核心
保障
背景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局限:未明确反帝、无彻底的民权和土地纲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同盟会的成立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背景6: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基础)
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结果均失败)
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材料: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民爆发的历史背景归纳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道路均告失败;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清政府的危机;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为革命准备阶级基础;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推动;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还差什么?
7.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PART TWO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导火索——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实质是出卖路权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
材料:七千万四川人民,虽然一直挣扎在饥饿线上,但他们几年来怀抱难以言喻的爱国热忱,不惜卖儿鬻女,竭力抵交租股。不怕别的,怕的就是外国人侵占我们的路权和国权。盼了许久,等了许久,熬了许久,最终却得来清廷把铁路“收归国有”的虎狼谕令。仇恨的怒火,顿时燎原而起!
——梅毅《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爆发
8小时
80天
123天
40天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仅用8小时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总督
两个月内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投机革命隐藏失败危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诞生。
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
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内容: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影响: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缺点:因人而设

PART THREE
辛亥革民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性质: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积极性: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四: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消极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教训: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