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七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十二月独立作业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 28 题, 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祝 考 试 顺 利 ★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
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 答卷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
题区域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 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青春 积累篇
汉字(7 分)
厚积薄发处薪火自相传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按要求答题。 (3 分)
哲学家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 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① 二者相互帮助, 互相补充, 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身体与灵魂, 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诵读经典, rú( ) 养心灵品 性, 汲 ( ) 取知识的源泉; 行走路上, 拜谒广 mào( ) 山川, 眺 ( ) 望诗与远方 。 读书, 旅行, 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而绝非② 缺少文化修养的人, 硬装出一副斯文儒 雅的样子。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给加点字注音。 (2 分)
rú( ) 养 汲 ( ) 取 广 mào( ) 眺 ( ) 望
(2) 结合语境, 根据①②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 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1 分)
① 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压着嗓子说: “啊! 啊! 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 看出来了! ……谢谢您, 船长。 ”(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 一部作品能否立得住、 留得下、 传得开, 关键看能不能经得起读者的检验。 (这个句子
没有语病)
C.“千里共婵娟 ”里的“婵娟 ”指月亮。 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 ”“金乌 ”“桂宫 ”等。
D.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句话 采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
3.下面散乱的诗句来自泰戈尔写给爱人一首小诗《忍耐》。 请你将其重新组合, 语序排列最 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①那时你的语言, 将在我的每一个鸟巢中生翼发声。
②你悦耳的曲子, 将怒放在我的丛林繁花中。
③如果你不说话, 我将用你的沉默填满心房, 并忍受它。
④黎明一定会到来, 黑暗终将逝去, 你的声音将注入金泉, 划破天空。
⑤我将静静地等候, 像黑夜中彻夜不眠的星星, 忍耐的低首。
A. ④①②③⑤ B. ③④⑤①② C. ①②③④⑤ D. ③⑤④①②
诗文默写(8 分)
凛冬已至剪冰裁雪
4.诗文默写。 (每句 1 分, 共 8 分)
凛冬已至, 宜剪冰裁雪。 雪落在哪里, 冰凝在何处, 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它落在 哪个文人的心里: 铺在伟人的脚下, 它就是一腔豪情, “① , , 欲与天公试 比高。 ” (毛泽东《沁园春·雪》); 落在谪人的路上, 它就是一路坎坷, “② ?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落在旅人的眼前,便是一堵雪山,“③ ,
。 ”(李白《行路难》); 落进痴人的酒杯, 便是一壶孤傲, “④ , 天与云与
(
青春

展示篇
),《,一 心一余舟一阙一冰芥雪、中已。”
综合性学习(9 分)
春天读书天书香以致远
5.2023 年 4 月 23 日, 是全球第 28 个“世界读书日 ”, 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 读好书 ”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读近 . 立志向】下面是活动中小王搜集到的关于读书、 成才的几个词语(短语), 小 王想把它们组合成一副对联激励同学们, 请你帮忙完成。 (1 分)
浩 然 气 铸 就 诗 书 栋 梁 材 万 卷 寒 窗 十 年 涵 养
, 。
【读进 . 学方法】 同学们在阅读中制作了名著阅读记录表, 请你根据要求填写。 (6 分)
阅读 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 意象 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 诗人总会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 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1) 《艾青诗选》 中的 主要意象是: “ ” 和“ ”等。 (1 分)
关注 情节 在《水浒传》和《西游记》 的回目中, 用词有体现 故事发生过程的, 如: ①鲁智深 打镇关西, ②尸魔 三戏唐三藏 圣僧 逐美猴王; 也有突出人物特点的, 如: ③吴用 取生辰纲, ④乱蟠桃大圣偷丹 天宫 诸神捉怪。 这样的匠心,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请你选择合适的词 填在空白处, 补全回目。 (只填序号) (2 分) A.反 B.智 C.恨 D.误 E.拳 F.醉 G.棍
关注 人物 你一定在阅读经典名著中遇到过自强不息的英雄,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 完成右侧的阅读记录卡。 (3) 阅读记录卡(3 分) 自强人物: 出处: 自强表现:
【读出 . 深思辨】班级对全校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当前不少中学生读的书 数量多, 种类丰富, 但经典阅读量偏少。 针对以上情况, 班级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开卷是否 有益 ”的辩论会。 正、 反两方同学围绕着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围绕“开卷有益 ”的
观点进行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主辩, 你的观点是什么, 并简单写出理由(50 字左右)。 (2
分)
青春 志学篇
阅读与欣赏(46 分)
(一) 景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5 分)
【材料一 】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 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材料二】
水调歌头 垂虹亭
张孝祥
舣棹①太湖岸, 天与水相连。 垂虹亭上, 五年不到故依然。 洗我征尘三斗, 快揖商飚② 千里, 鸥鹭亦翩翩。 身在水晶阙, 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 无五日, 月还圆。 倚栏清啸孤发, 惊起壑龙眠。 欲酹鸱夷西子③, 未办当年功 业, 空击五湖船。 不用知余事, 莼鲈正芳鲜。
【注】①舣(yǐ) 棹:停船靠岸。 ②商飚(biāo):秋风。 ③鸱(chī) 夷西子:相传范蠡辅 佐勾践灭吴后, 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 自号“鸱夷子皮”。
【材料三】
焦山题名记(节选)
杨慎
来焦山有四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 青山落日, 烟水苍茫中, 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 晚 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 听晚梵声出松杪②, 悠然有遗世之想; 晓起 观海门日出, 始从远林微露红晕, 倏然跃起数千丈, 映射江水, 悉成明霞, 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 惊涛骇浪, 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 江水方落, 乃得踏危 石于潮汐汩没之中, 披剔尽致④, 实无不幸也。
——节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释】①米家父子: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 (yì) 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 观赏。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①沙鸥翔集 ( ) ②长烟一空( ) ③不用知余事( ) ④江水方落( )
7.请用“/ ”为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划三处。 (1.5 分)
晚 望 月 孝 然 祠 外 太 虚 一 碧 长 江 万 里 无 复 微 云 点 缀
8.请翻译材料一、 三中画横线的句子。 (4 分)
(1)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2) 始从远林微露红晕, 倏然跃起数千丈
9.请根据材料二、 三的内容填空。 (2 分)
张孝祥船行太湖,拥垂虹亭上四美景:天水相连—— ( ① )—— 鸥鹭翩翩——( ② )。 杨慎游焦山有四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 ③ )—— 听晚梵声出松杪——( ④ )。 10.一样的美景, 不一样的情怀。 三则材料的作者都以洒然之笔触描写了明丽的美景, 情景 交融,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三位作者写景的意图各有不同,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 分)
(二) 深秋风乍起冷暖见人心 (11 分)
二十年后
欧 · 亨利
①纽约的一条大道上, 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还不时转过 头, 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大道两头远望。 寒冷深秋的晚上, 天色已暗, 却还没亮灯, 街上 的行人寥寥无几。
②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 了脚步, 认真地看了他一 眼, 然后, 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③“这儿没有出什么事, 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 带来了一阵冷飕飕的风, 那个男子很快地说, “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这是 20 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你听 了觉得稀奇, 是吗? 好吧, 你有兴致听, 那我就来给你讲讲。 大约 20 年前, 这儿, 这个店 铺现在所占的地方, 原来是一家餐馆…… ”
④“那餐馆 5 年前就被拆除了。 ”警察接上去说。
⑤男子划了根火柴, 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 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 苍白, 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⑥“20 年前的今天晚上, ”男子继续说, “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 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孩提时候起, 我们就 亲密无间, 情同手足。 当时, 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 时候, 我们俩约定, 20 年后的同一 日期、 同一 时间, 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
⑦“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 ”警察说, “你们分手以后, 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 的信吗? ”
⑧“ 哦, 收到过他的信。 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 ”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 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你知道, 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 而我呢, 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 可我 相信, 吉米只要还活着, 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 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
⑨说完, 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 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七 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 “我们上一次是八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
⑩“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 没犯什么事儿吧? ”警察问道。
⑩“ 当然啰! 我是个正经生意人, 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 实在不 容易啊! 这些年来, 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
⑩接着, 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 过了一会儿, 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⑩“我得走了, ”他对那个男子说, “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 来, 你会离开这儿吗? ”
⑩“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 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 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 再见, 警官先生。 ”
⑩“再见, 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 一边沿街走去, 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 空荡荡的。
⑩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 这时候, 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 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 衣领向上翻着, 盖住了耳朵。
⑩“你是鲍勃吗? ”来人问道。
⑩“你是吉米·维尔斯? ”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 显然, 他很激动。
⑩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 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 啧, 啧! 20 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 你看, 鲍勃! 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 要是它没有 被拆除, 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 鲍勃, 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
“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 吉米。 我没有想到你会 长这么高的个子。 ”
“ 哦, 你走了以后, 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
“ 吉米, 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
“一般, 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 来, 鲍勃, 咱们去转转, 找个地方好 好叙叙往事。 ”
仿佛是听到吉米的声音一样, 一瞬间, 整条街道的街灯突然亮了, 这条无人的街道霎 时灯火通明。 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 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 “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 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 得面目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 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 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 “你被捕了, 鲍 勃。 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 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 他们想跟你‘聊聊 ’。 好吧,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 先给你看一张条子, 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 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 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 我发现你正是那 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我不忍亲自逮捕你, 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别再躲躲 藏藏了, 光明正大地来警局自首吧! ——你的好友: 吉米·维尔斯 ”
(选自《欧·亨利小说集》, 有删改)
11.梳理小说情节, 将情节图表补充完整。 (2 分)
吉米: ( ① ) —— 发现伤疤, 交谈确认—— ( ② ) ——找来便衣, 捎信解释
鲍勃: 驻足店铺, 发现警察—— ( ③ ) —— 等来“ 吉米 ”, 亲密交谈—— ( ④ )
12. 阅读小说可关注“细节呼应 ”处, 参考《我的叔叔于勒》, 请你从本文中找一组, 分别 写在下面表格的①②处, 并探究“细节呼应 ”的妙处。 (3 分)
文章 细节① 细节②
《我的叔叔 于勒》 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栈桥, 在 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 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 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二十年后》 ①: ②:
关联发现 妙处:
1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的理由。 (2 分)
14.欧 · 亨利的作品以“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的神转折闻名遐迩, 这一篇也不例外。 请结合 文章内容, 根据知识卡片的提示, 分析“ 欧 · 亨利式结尾 ”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2 分)
知识卡片 “ 欧·亨利式结尾 ”,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 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 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又 不得不承认它的合情合理。 小说平静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 却又不动声色地设置了隐 蔽的伏笔, 等到结尾时露出机关, 令人叹为观止。
15.走进小说天地, 展开想象的翅膀。 假设多年后有一天鲍勃终于刑满释放。 当重获自由时, 他展开当年的那张便条,回忆往事心潮澎湃,决定给吉米回一封信,你觉得他会写些什么呢?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 以鲍勃的口吻, 给吉米写一封回信。 字数 100 字左右。 (2 分)
(三) 腹有诗书气文墨生夏花 (10.5 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 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 书写水平, 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 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 流畅、 华丽、 优美, 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 句; 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 生动、 清晰、 新奇, 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 结构。 正像跳舞 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 ( ) 在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 ( ) 循规为圆, 依 矩成方, ( ) 方圆自如, 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 风格的高下, 那是其他方面 的修养, 又当别论。
③当然,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 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 词、 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 年轻时长于记忆, 稍长时长于理解, 如 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 以后 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 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 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 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 好比先贮存上 许多干柴, 以后一有火种, 自然会着。 前不久, 我在娘子关看瀑布, 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 满青苔葛藤, 密密麻麻, 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 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 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的描写何其传神! 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 理解 得并不深, 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 印证, 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 先吃后嚼, 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 它闲时卧在树下, 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 也 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 ”, 就是从字、 词、 句之“米 ”组成 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 生动, 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 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 鸟的动作吧, 小时作文只一个“ 飞 ”字, 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 脑子里记下许多: 燕__①_春风、 鹰__②_长空、 雁_③__烟渚、 莺_④__柳浪等。 以后再遇到写鸟时, 就很少以 一“飞 ”字搪塞了。 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 那笔握在手里, 却晃来晃去, 半晌落不下去, 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 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 绝不是限制创造, 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 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 才可 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 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 流水绕孤村 ”的诗中化来; 王 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 一色 ”。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 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 阁序》。 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 不但能向前人借词、 借句, 还能借气、 借势, 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 从司马迁到韩愈、 柳宗元, 再而苏轼、 欧阳修, 总是在不断地学习, 创造, 再学习, 再创造。 你看, 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 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 倒忘了杨、 庾等前人的旧作吗? 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 好 去提高语文水平, 到时也会压倒秦观、 王勃的。
16.文章第 3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1 分)
17.根据文章内容, 在第 2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括号里依次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使其完整流畅。 (1.5 分)
18.请将下列表现“飞 ”的动词还原到第 4 段中①②③④恰当的位置。 (只填序号) (2 分)
A 横 B 剪 C 穿 D 击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文章标题即作者的观点, 开门见山, 统领全篇, 全文围绕标题展开说理, 吸引读者阅读 兴趣。
B. 在第③段中作者将“干柴” 比作背诵积累的知识, “火种” 比作生活的启发, “会着” 比作对 所积累知识的理解。
C. 强调背和记, 绝不是限制创造, 文学是需要继承性创新的, 只要记住了前人的东西, 就 —定能不断创新。
D. 在第④段中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 然后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 论证观点, 然后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20.文章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 请逐一概括。 (2 分) 21.下面的链接材料若作为本文的论据, 你认为放到哪一段最合适? 为什么? (2 分) 链接材料: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虽不是对 仗工整的对偶句, 但毛主席却写出了新意。 毛主席反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 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之句, 扭转了李诗无力反抗的悲观格调, 抒发了主席势必扭 转乾坤的慷慨意气。
(四) 行四季山水品诗意人生 (10 分)
诗意山水(有删改)
①我一 向固执地认为, 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 宋词、 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 和辉煌, 成就了王维、 吴道子、 米芾、 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 而中国 的山水自然, 又是 ①__着风花雪月, ②__着离愁别绪, __③ 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 况和人生体验, 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 醉人身心; 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 魅力。
②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 ”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 叶扁舟, 荡桨西湖, 赏湖光山色, 夏荷秋桂, 听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扑面都是宋唐的 遗风余韵; 泊舟枫桥, 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 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 于千年后
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 ),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 今
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 穿越漫漫黄沙, 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 落日里, 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 北疆山水的, 西 域山水的, 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 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 还 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
③行走山水间, 凝眸处, 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 这些官场失势, 情场失意, 商场失利的文人, 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 身心俱疲, 志坠青云, 愤世伤心之余, 一脚踏进 江湖, 寄情山水, 托志万象, 逍遥去也。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天子呼来不 上船, 自言臣是酒中仙。 ”那是何等的桀傲放荡, 自在快活! 山的伟岸强劲, 山的独立遗世, 山的傲笑天地风云, 水的 , 水的 , 水的 , 又恰恰迎合了文 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之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 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 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 古韵行呤,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 山一水、 一 园一亭、 一花一草、 一石一木, 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 历史印迹、 文化渊源和传 奇色彩。 李白偶尔一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使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 成为名胜;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 使得一座平凡楼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楼; 崔颢的 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 争相 一睹黄鹤楼为快; 。 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渍和提升, 给中国山水罩上了 玄奥的文化青衫, 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 让崇尚自然, 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 命真谛的西方人, 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④“文章乃案头之山水, 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 就是一本好书。
畅游好山好水, 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 那样的赏心乐事, 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 山水入诗, 更增诗情, 山水入画, 更添画意, 山水乃诗画之源。 山水 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 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⑤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 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 ”的那 份潇洒与浪漫, 憧憬着有朝一 日, 能实现儿时的梦想, 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22. 根据第 1 段的语境, 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到第 1 段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 (1.5 分)
A 缠 绕 B 蕴 含 C 拥 裹
23.下列填入第 2 段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分)
A.扪参历井, 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 伫立如霰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 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 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2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作者一 向认为山水充满诗意, 它们哺育了唐诗、 宋词、 元曲的绚丽和辉煌, 成就了震烁 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
B. 作者喜欢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 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 的情调和意境, 认为诗文中展 现的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C. 文章说安徽宣城外那座不起眼的小山, 因李白偶然一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而成 为名胜, 是为了说明文人诗歌有实用价值。
D. 中国山水外罩文化青衫, 充满神秘氛围, 这是崇尚自然、 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 生命真谛的西方人解读不透的。
25.根据上下文语意, 请仿照第 3 段中写“ 山 ”的句子, 续写有关“水 ”的句子。 (1.5 分) 山 的 伟 岸 强 劲 , 山 的 独 立 异 世 , 山 的 傲 笑 天 地 风 云 , 水 的
, 水 的 , 水 的 ”
26.结合《岳阳楼记》分析为什么第 3 段中说“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 使得一座平凡 楼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楼“? (2 分)
27.请根据你自己的文化积累, 为第 3 段划波浪线的部分补写一个实例。 (2 分)
青春 感悟篇
写作与表达(50 分)
28.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 “我不爱逛商店, 爱逛菜市。 看看那些碧绿生青、 新鲜水灵 的瓜菜, 令人感到生之悦。 ”《板桥家书》有云: “天寒冰冻时暮, 穷亲戚朋友到门, 先泡 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 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 一块炒 米糖也可以被搓成圆球, 叫“欢喜团 ”; 在茶馆里可以“泡 ”出作家; 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 鸭蛋也会让人肃然起敬。平平淡淡的生活画面总是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趣 味和哲理。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的发现和感悟?
请以“平淡烟火香, 生活真滋味 ”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题二: 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回味, 《现代汉语词典》: 从回忆里体会。 回, 回忆。 指向过去, 可以是过去的人、 事、 物、 现象等; 味, 品味、 体味、 体会、 咀嚼。 请以 ”回味 ”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自拟文章题目。 ②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③ 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