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深深浅浅话友谊【设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友善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本单元引导学生从与朋友交往方面体会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知道友谊的几个重要特质、把握并澄清对友谊的理解存在的一些误区。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能澄清对友谊认识的误区,提高辨别能力;能对交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法;与朋友相处时能坚持原则。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能认同友谊的几个重要特质,能接受友谊的改变,能体悟到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能认同在交友过程中要坚持原则。【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和认同友谊的三个重要特质。2.突破策略: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故事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重要特质一,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通过阅读感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友谊的重要特质二,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通过古诗赏析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二、教学难点1.难点:澄清对友谊的认识的三个误区。2.突破策略: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有所感悟。通过视频播放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澄清对友谊的认识的第一个误区,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观点评析活动,引导学生在辨析观点中深入探讨,从而澄清对友谊的认识的第二个误区,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通过情境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澄清对友谊的认识的第三个误区,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在引导学生体会友谊不能没有原则时,教师要注意从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进行引导:这里的原则既包括道德上的要求,也包括法律上的要求。【设计思路】【过程描述】一、课堂导入【活动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讲述收集到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故事,例如“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问题:试着分析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友谊的什么特质。【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先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并且收集至少一个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故事。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关于中外名人的友谊故事的材料。2.交流分享。每个学习小组先进行资料的整理,罗列出本组学生收集到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故事。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讲述友谊故事。若有重合的故事则不再复述。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友谊为什么能如此打动我们?”,再让学生分析从这些故事中可以感受到的友谊的特质。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外名人的友谊故事中感受到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收集并在课上分享中外名人的友谊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小组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资料整合的能力。这一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友谊的特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交友有正面的引导。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关于中外名人的友谊故事的视频,在新课讲授前播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本框之后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活动内容】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朋友》,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呢?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将选中的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问题2:与同学分享后,你发现哪些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请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操作建议】1.学生探究。学生将自己选中的三个重要的友谊的特质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2.交流分享。先让学生和周围的同学互相分享答案,看看哪些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然后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选择,并简要地说明自己选择这三项作为友谊最重要的特质的原因。3.总结提升。教师统计哪些特质赢得较高的支持率,结合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设计意图】“运用你的经验”作为本框内容的开篇活动,结合的是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播放背景音乐《朋友》,让学生能在较为轻松的心态下开始本框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本框之后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友谊的特质,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想法,结合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二、讲授新课(一)环节一:友谊的特质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阅读小乐的一则日记,帮助他解决困扰。小乐的日记(一)我和小鸣从幼儿园就认识了,小学的时候他在我的隔壁班,没想到我们初中会在一个班。今天上美术课的时候,小鸣忘记带颜料了,我看他急得满头大汗,就把自己的分了一半给他,他向我表示感谢。画画的时候少了一些颜料很不方便,但我还是很高兴。希望以后我们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成为好朋友。问题:为什么小乐想和小鸣成为好朋友?【操作建议】1.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扮演小乐和小鸣,通过对话或者小品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前需要先和学生说清要求,给学生一些时间排练并加以指导。2.交流分享。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猜测小乐想和小鸣成为朋友的原因,也可以让扮演小乐的学生回答这一问题。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一: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每个人对友谊的理解和需要不尽相同,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设计对教材第45页第1个“探究与分享”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编。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扮演小乐和小鸣,来讲述这个故事。本框后面还有关于小乐和小鸣的故事,教师可以让这两位表演的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继续表演。本活动通过“小乐的日记(一)”,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之一: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活动中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一特质在课堂导人环节也有提及,学生比较容易感知,所以也可以让扮演小乐的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活动内容】请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位自己的好朋友,并分享一个自己与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课前为朋友画个画像,或者找出与朋友的合照,或者写一段文字来介绍自己的一位朋友。2.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愿意分享的学生把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一: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每个人对友谊的理解和需要不尽相同,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友谊的特质。教师在请学生向全班分享前,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可以提供全班参与活动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展示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介绍朋友、分享自己与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若学生介绍的是本班的学生,可以让其他学生猜猜看是本班的哪位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课堂的氛围。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一: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活动二设计 分享:《木瓜》【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阅读感悟”。问题:请你谈谈阅读后有什么感悟。【操作建议】1.释疑解惑。教师解释《诗经·卫风》中的名篇《木瓜》的意思: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玉佩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美石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美玉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2.朗读感悟。可以先请一名学生或者全班一起朗读《木瓜》,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背景音乐。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木瓜》的感悟。3.深化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从《木瓜》中感受相互馈赠的价值与美好,体会友谊的重要特质二: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设计意图】这一活动选用教材中的“阅读感悟”,旨在让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有所思考和感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教材中《诗经·卫风》的名篇《木瓜》,再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相互馈赠的价值与美好。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让学生明白其大致意思,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能更好地感悟。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活动三【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关于友谊的古诗《赠汪伦》。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问题1:你还能说出哪些关于友谊的古诗或名人名言?问题2:你能从《赠汪伦》这首诗中感受到友谊的什么特质?【操作建议】1.释疑解惑。教师可以先进行古诗赏析,或者请学生解释这首古诗的大致意思,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和汪伦的友谊。2.分享交流。学生分享关于友谊的古诗或名人名言,交流从《赠汪伦》这首古诗中感受到的友谊的特质。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设计意图】《赠汪伦》这首古诗学生已经学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让学生说出关于友谊的古诗或名人名言时,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看看哪组同学的知识积累多。这样可以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赏析关于友谊的古诗《赠汪伦》,可以从中感受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友谊,认识到友谊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但是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一些东西,如物质条件、城乡差异、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的曲调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伯牙悉知后,在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问题1:你如何看待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问题2: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友谊的什么特质?【操作建议】1.阅读思考。先请学生阅读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或者请一位学生来讲述这个故事,再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这两个人的友谊。2.分享感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请学生结合故事情境谈自己的感受,回答两个问题。3.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设计意图】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很好地体现出“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感悟友谊的这一重要特质。通过让学生阅读名人之间的友谊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境,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彼此的知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遇到的知音,或者自己想结交的知音的特质,从而感悟友谊的重要特质三。(二)环节二:友谊的澄清活动一【活动内容】教师播放视频《小丽与小美的故事》。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场景1:小丽穿了新鞋后得到其他同学的夸赞,小美不满地说:“这鞋子哪里好看了?还是我的好看,还比小丽的贵呢!”场景2:每次考试后小美都会问小丽的分数。当得知小丽的分数没自己高时,小美就会很开心;当得知小丽的分数比自己高时,小美就闷闷不乐。场景3:新学期开始班级进行班委竞选。小丽和小美都竞选班长,结果小丽被选上了,小美落选了。从这件事之后,小美再也没和小丽说过话。两人的友谊变淡了。问题1:小丽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问题2:为什么小丽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问题3:淡了的友谊还有必要维持吗?【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在课前让学生根据剧本表演并录制视频,课堂上教师直接播放视频。这样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呈现出较好的表演。2.自主思考。学生观看视频《小丽与小美的故事》,自主思考问题。3.交流分享。学生自主思考后,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看法。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归纳并分享小组成员的看法。学生回答完问题1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对于友谊的期待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2和问题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小丽和小美的交友观和行为。4.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认识: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对教材第46页第1个“探究与分享”进行了改编。视频中的几个场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能会有相似的经历,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视频中可以播放“小丽的内心独白”,表明小丽期待的友谊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她渴望结交到挚友。问题1的设计,呼应了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但是小美对友谊的期待却和小丽相反。学生回答完问题1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对于友谊的期待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通过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丽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不单单是因为小美班委竞选失败了,主要的原因是小美不正确的交友观。小美和小丽结交朋友带有功利的目的,她总喜欢和小丽作比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却忽视了朋友的感受。通过问题3,教师要引导学生摆正心态看待变淡的友谊。在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误区,懂得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2 游戏:填写表格【活动内容】学生完成下表,并思考问题。朋友姓名 成为朋友的时间 现在还是朋友吗 友谊发生变化了吗问题1:你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为什么发生了变化?问题2:淡了的友谊还有必要维持吗?【操作建议】1.自主填表。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表格,自主思考问题。2.交流分享。对于问题1,可以先让学生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试着找出友谊变化的原因。然后请愿意全班分享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并说说原因。对于问题2,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结合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发言。3.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认识: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设计意图】学生填写表格的过程其实是对自己的友谊进行梳理的过程,在填写表格时他们会发现:在自己或者朋友发生改变,或者环境发生改变后,有些友谊会得到保持,有些友谊则会逐渐淡出。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一段友谊的淡出。已经淡了的友谊是否需要维持,需要看双方的意愿。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都在成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这些成长和变化中,有的友谊可能会逐渐淡出。如果双方都认为以前的友谊对自己来说很珍贵,可以努力去维护;如果有些友谊的淡出改变不了,如双方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那么就要平静地接受这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活动二设计1 辨析:竞争会伤害友谊吗?【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第2个“探究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问题1:竞争会伤害友谊吗?问题2:如果朋友赢,是否就意味着自己输?【操作建议】1.自主思考。学生阅读并评析教材中的三个观点,自主思考问题。2.交流分享。学生自己评析完教材中的三个观点后,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对于两个问题的回答,并说说各自的理由。组长负责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情况和结果。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3.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认识: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采用教材第46页第2个“探究与分享”的内容。让学生评析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初中学生在交友时常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竞争与友谊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评析教材中的三个观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问题1和问题2,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友谊与竞争的关系:竞争本身并不会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真正的好朋友是能够在竞争中共同进步的。【活动内容】辩论题目:友谊与竞争。问题:如果朋友赢,是否就意味着自己输?【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可以课前先和学生讲清辩论赛的相关规则,进行辩论赛的模拟赛,以帮助学生熟悉活动流程。课前确定角色:(1)正方和反方各有一辩、二辩、三辩、四辩4人。(2)计时员(2人,正方和反方各1人)。(3)主持人(主席,1人)、评审团(班级其余学生)。2.课堂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板书学生的核心观点。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1)陈词阶段。本阶段由组长执行,主要内容是陈述本方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使本方论点更有说服力。限时为1分钟。陈词阶段要求:①观点清晰、明确;②论据充分、真实有理;③论证过程有逻辑,不强词夺理。(2)攻辩阶段。攻辩由正、反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限时为1分钟。(3)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发言者可以是辩手,也可以是其他同学)。限时为2分钟。(4)总结阶段。首先反方四辩总结陈词,然后正方四辩总结陈词。限时2分钟。3.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认识: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设计意图】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将此辩论活动时间设置为6分钟。或者可以在本节课之前先开展一节活动课进行辩论赛,同时录制辩论赛的内容再进行精剪。这样课堂上可以直接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视频时间可以在3-4分钟内。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凝聚力。通过辩论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友谊与竞争的关系,认识到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活动三【活动内容】学生阅读小乐的一则日记,帮助他解决困扰。小乐的日记(二)我最近交了新朋友小川,可是他给我带来了很多烦恼。(小乐罗列出的烦恼见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问题1:作为小川的好朋友,小乐应该怎么做?问题2:答应小川的要求才算是他的好朋友吗?问题3: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操作建议】1.自主思考。先请学生阅读小乐的日记,或者请一位学生讲述小乐的烦恼。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2.交流分享。学生自主思考后,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看法,并说说各自的理由。组内分享结束后,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归纳并分享小组成员的答案。教师也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类似的烦恼。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认识: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入歧途时,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采用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内容。“小乐的日记(二)”中呈现了一些学生在交友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友谊中要不要坚守原则。对于三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教师也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类似的烦恼,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中要讲原则,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我们坚决不能做。【活动内容】学生结合以下场景回答问题。场景1:小志损坏了课桌,想让朋友小程替他保守秘密。小程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场景2:自习课上,小志想抄朋友小程的数学作业,但是被小程拒绝了。问题1:请你评价以上场景中的同学的行为。问题2: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问题3: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操作建议】1.自主思考。学生阅读场景内容,自主思考问题。2.交流分享。学生自主思考后,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看法,并说说各自的理由。组内分享结束后,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析场景中学生的行为。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澄清对友谊的认识: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入歧途时,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设计的两个场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过相似的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让学生评价场景中学生的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对待友谊的看法,引导学生注意在和朋友相处时要讲原则。小程的行为是正确的,是讲原则的表现。当朋友犯错时,我们应该指出朋友的错误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朋友改正。如果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事,反而可能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小志的行为不可取,他应该自我反思,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是为朋友做事时同样需要分辨是非善恶。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我们坚决不能做。三、课堂总结友谊可以带来快乐,让人向往;也会带来困扰,增添烦恼。在友谊的长河里,我们深深浅浅地跋涉着,经历着不同的体验,累积着各自的感受。梳理对友谊的感受,澄清对友谊的认识,是我们成长必经的历程。在本框的学习中,通过情景表演、美文朗读、古诗赏析、观看视频、评析观点等活动,我们有了以下的收获。其一,认识到友谊的三个特质。友谊的重要特质一: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友谊的重要特质二: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友谊的重要特质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其二,澄清对友谊认识的误区。(1)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2)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3)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入歧途时,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