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敬畏生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敬畏生命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敬畏生命
【设计依据】
“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本框通过“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引领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各种生命相互依存,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本框承担着开展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应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学生只有明白了生命可贵,才会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本框也可以为学生学习第九课、第十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能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追求生命的美好。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生命至上,对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
2.突破策略:如何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重点呢?讲授“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时,可列举事例说明生命是坚强的、神圣的,也是脆弱的、艰难的,让学生懂得要敬畏生命。此外,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不仅要敬畏人的生命,而且要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在讲授“生命至上”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金钱、权势、地位,哪一个更重要?”“当你遇到抢劫时,是保护自己的财物重要还是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更重要?”“不顾自身的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生命至上的结论,顺利突破重点。
二、教学难点
1.难点: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学会关爱他人。
2.突破策略:教师可通过情境设置、探究与分享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敬畏生命要从对自己的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进而在情境表演和讨论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敬畏生命的认识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逐层升华,从而突破难点。
图片背后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分别从家庭伦理、民族精神等方面去分析我们为何要敬畏生命。
二、讲授新课
(一)环节一:生命至上
活动一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第1个“探究与分享”,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造成了哪些伤害?
问题2:为什么这场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弦?
问题3:这次大地震,带给了我们哪些思考与启示?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网络查阅国家不同部门、不同类型职业者积极参与救援的事例,了解救援人员的真实姓名和相关事迹。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视频资料。
2.小组讨论。教师可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如:你知道有哪些部门、哪些人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吗?全国人民为什么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总结提升。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当我们遭遇不可抗拒的灾难时,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时,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要敬畏生命。
【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面对自然灾害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去努力、去奉献。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到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要创设情境,以增强事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畅所欲言。二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氛围的变化,针对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给予指导与纠正,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崇高与伟大,感受对生命的敬畏。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
情境1: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教育部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决定推迟开学日程,一些餐饮旅游行业暂时停止运营,为减轻企业负担,国家五部委为企业阶段性减免费用,单社保费减免规模就达5000亿元·······
情境2:2020年1月24日,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相关设计方案完成。2020年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建成完工、正式交付!火神山医院自1月23日决定建设、1月25日正式开工,到2月2日正式建成,可谓“火速”。1月25日,宣布半月内再建武汉雷神山医院。
情境3:2020年3月,江苏一所学校就为开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教学楼安装了红外线智能体温测试仪,可自动检测到未戴口罩和体温异常者,为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将学校的水龙头全部换成感应水龙头,每个教室还配备一台紫外线消毒仪,食堂餐桌上也安上了小隔板······
问题1:学校为何要延迟开学?餐饮企业为何要停止营业?
问题2:为什么在短短的十天内就建成了火神山医院?
问题3:国家减免这么多的费用值得吗?为什么?
问题4:江苏这所学校的做法值得点赞吗?为什么?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收集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分享交流。各小组选出1-2位代表,把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对于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应简单地用对错去评判,而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同时要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3.归纳提升。通过交流讨论与反思,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是珍贵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然后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当我们遇到不可抗拒的灾害时,我们会感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但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拼搏时,我们又会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要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
活动二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第2个“探究与分享”,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国家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医师节”?
问题2:这个节日对每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操作建议】
1.阅读感悟。课前教师查阅“中国医师节”的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将课前制作的幻灯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医师节”。
2.合作探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追问,如:国家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医师节”?教材图片上的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学生思考后,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3.总结提升。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悟到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不求回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对他们的尊重,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探讨“中国医师节”,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教师需要注意的有:教师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全面了解相关资料,选取典型事例在班级展示。同时,教师要关注现实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只要是积极正面的,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他照常去森林里伐木,就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回来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他努力地保持着清醒,并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树太重了,腿抽不回来。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他很快发现一个很糟糕的情况:倒下的松树呈现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时间一长,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要保全性命,唯一可行的办法-自行截肢。
问题1:这位伐木工人有什么值得你佩服?
问题2:你觉得这位伐木工人用电锯锯掉右腿,值吗?
问题3:如果你是巴尼,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
【操作建议】
1.阅读思考。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巴尼为什么锯掉右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2.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把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向全班汇报。
3.总结归纳。通过交流讨论与总结,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珍贵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其境,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含义,让学生意识到当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灾害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同时,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进而建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活动三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95页最下方的“探究与分享”,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你知道哪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感人故事?
问题2:不顾自身危险去疫情最危险的地方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操作建议】
1.分享感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了解当时的情境内容,并能说出一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感人故事。
2.合作探究。“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人都不知所措,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第一线,他们真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深化对生命的理解。
3.总结提升。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是敬畏生命的大境界,值得学习和发扬。
【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针对具体真实情境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明白: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才能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我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向陷入困境的生命伸出援助之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师需要积极创设情境,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以增强事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正视学生选择的结果,不回避矛盾,与学生共同探寻解决方法。设计2 分享:救援故事
【活动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或者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一个暖心的故事。
初冬时节,北方已然凛冽,但河北保定蠡县却吸引了无数温暖的关切。6岁孩童聪聪帮助父亲收白菜时不幸坠入40余米深的枯井,生命危在旦夕。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一直不间断实施救援,调集60台挖掘机不停救援,航拍的照片令人感到视觉震撼。热心人士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送来物资、现金等,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试图联手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据悉,事故井口只有35厘米宽,事发地是砂质土壤,加上天气原因等,救援难度很大。140余
问题1:为什么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参与救援?
问题2:全社会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值得吗?为什么?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播放,也可以直接播放当时媒体报道的视频。
2.分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中每个组员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小组要把讨论过程中取得的共识、存在的争议都记录下来,以备全班交流时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3.总结提升。通过交流讨论与反思,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是珍贵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让学生可观可感,对他们有真实的触动,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至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要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教师需要注意的有:要在课前对学生的一些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可及时发现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可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
(二)环节二:休戚与共
活动一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辆28路公交车坠入江中。事发前,车上一名乘客坐错站了,跟司机发生了争执,当时车上的十几名乘客没有一个劝阻的,最后导致公交车坠入江中,车上所有人无一幸免。
问题1:你对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感想?
问题2:如果你是情景中的当事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自己?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好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或制成幻灯片进行播放,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2.讨论交流。“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现象吗?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3.总结归纳。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比别人更重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是休戚与共的。【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真实事件的再次重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能使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生命,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休戚与共的。只有具备了“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他人的生命。
活动二
【活动内容】
情境表演:四组学生分别选择教材第97页中的四个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上述四个情境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问题2: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问题3: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谈谈最触动你的是哪种动作?
问题4:你能从上述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
【操作建议】
1.情境表演。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境并确定具体人员,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
2.分享感受。参加表演的学生、观看表演的学生分别针对某一情境谈自己的感受,既要有对表演的感受,也要有对情境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境会有什么感受,并说明理由。
3.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例如学生是否准确呈现了当时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深入其境,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应有一份善念,我们应主动地去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需要注意的有: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境表演,引导学生多角度展现教材情境;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只有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使学生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设计2 分享:孟子“四端说”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相关链接”,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我们身上是否具备孟子所说的四种道德潜能?
问题2:孟子的“四端说”在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操作建议】
1.课前做好准备。学生课前在网上或去图书馆查找并收集孟子“四端说”的相关资料。
2.分享感悟。每个学生对照孟子的“四端说”,分享交流孟子所阐释的四种道德潜能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
3.总结提升。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自己的这些道德潜能,这样做对我们及他人有着积极的意义,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材料的感悟及分享,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是自己应有的道德需求,而不是迫于谁的命令,从而正面引领学生过上积极的道德生活。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因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事先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用幻灯片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二是教师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悟出其中的道理。
活动三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
美国作家卡森曾患重病,医生预言她存活的可能性是1/500。听了医生的预言之后,卡森就常读幽默小说、看滑稽电影,坚持“笑疗”,没想到她的病情不断好转,几年后竟恢复了健康。
问题1:卡森有相信医生的预言吗?为什么?
问题2:她靠什么恢复健康?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吗?问题3:想想生活中你遇到的困难或伤害,应该怎么应对?
【操作建议】
1.小组讨论。全班分为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积极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2.分享感受。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谈谈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尊重生命要有积极的心态。
【设计意图】
本设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其境,在他们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感知生活的道路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不气馁、不退缩,就能战胜困难;领悟生命的价值及生存的意义;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信念。
【活动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我们身边的敬畏生命、善待他人的表现与漠视生命的表现。
清明祭祖 校园暴力
定期体检 熬夜
做志愿者 通宵打游戏
关心帮助他人 闯红灯
问题1:以上两类表现在你的身上是否都存在?
问题2:对于自己的一些不良表现,你现在有何新的认识?你打算怎么做?
【操作建议】
1.任务分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对应的小组,然后从学生中选出3-4名代表进行发言。
2.分享感受。学生分别针对某一表现的情境谈自己的感受,既要有对情境的感受,也要有联系此情境的感受,同时谈谈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境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3.思考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有没有类似漠视生命的表现?让学生分小组谈谈当时的经历和心情。通过正反对比,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敬畏生命。
4.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提炼和总结: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快乐地生活,但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和影响。不论是漠视生命的行为还是敬畏生命的行为,都不是谁的命令,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愿选择,都能显示自己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
本设计主要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比正反两组对待生命的表现、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多角度充分思考“我们应怎样对待自己和周围的生命”;明白对任何的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学会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审视自己的生命态度,改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走向有道德的生活。
三、课堂总结
本框中,我们从三个层面学习了如何珍爱生命:一是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何时何地,尊重和保护生命都是不需要理由的,也不能做任何交换。爱自己,爱他人,好好相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我们要能承受挫折、勇敢坚强。二是对任何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三是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即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