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守护生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守护生命 教案

资源简介

【设计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8年联合出版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有2000多个家庭因故意或者意外事故而失去孩子,导致这些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对于初中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关键期,心理情绪变化不稳定。尽管他们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但是却急于摆脱成年人的束缚,会有意表现出一些叛逆倾向,有时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释放压力。这种极端方式,既可能是指向外部的暴力行为,也可能是指向自身的行为,如自残或自杀等。基于以上情况,本框旨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护自救的本领,学会守护生命。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意识,树立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追求真、善、美。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承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守护生命要做到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
2.突破策略:通过一个学生的微信朋友圈突出矛盾,引出日常生活中学生不爱护生命的不良习惯或者做法,让学生出谋划策,解决矛盾。课下对学生进行访谈,深入学生生活,了
解学生具体情况。
二、教学难点
1.难点:养护精神的重要性。
2.突破策略:引入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战争年代坚持学习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认识到精神不完全局限于物质。引人苏轼三次被贬时创作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苏轼旷达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再次感受精神的力量。
【设计思路】
【过程描述】
一、课堂导入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上面同学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
问题2: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操作建议】
1.出示材料,创设情境。教师课下可以对学生关于生命守护的情况进行简单调查,然后有针对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交流分享,共同探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分享探讨有关守护生命的话题,在探讨中对比,对生命守护有初步的了解。
3.总结提升,反思自身。学生通过交流、对比,引发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获得改变的动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态度。不熬夜、健康饮食、保持运动等,这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守护生命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体现。
【设计意图】
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通过几位同学的讨论,还原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出守护生命必须爱护身体、养护精神。让学生初步感受守护生命的内涵,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
【活动内容】
教师呈现“最美逆行者”的图片,讲述“最美逆行者”的故事。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张定宇
金银潭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因为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
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
由于身患渐冻症,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生命的守护,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时间何曾给他们特别的眷顾?疫情又何曾让他们有片刻的喘息?他们不能停下,他们要跑得更快,来不及想一下自己,也来不及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家。 问题1:你能讲述一个“最美逆行者”的故事吗?
问题2:“最美逆行者”中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们身上共同的品质是什么?
【操作建议】
1.展示故事,创设情境。当下发生的故事是教学的重要资源,用当下发生的事情导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交流分享,激发热情。教师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对“最美逆行者”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设计意图】
当下的时政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活动引入“最美逆行者”的故事,坚持正面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环节一:爱护身体
活动一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探究与分享”。
【操作建议】
1.畅谈经历。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和小伟类似的经历。
2.分组讨论。全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充分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分享感受。学生从小伟的情况引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深化对爱护身体健康的认识。
【设计意图】
针对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如过度玩游戏、不吃早餐、熬夜等,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引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的伤害,让学生对小伟的情况进行讨论,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爱护身体的认识。在学生对改正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其进一步明确: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活动内容】
教师出示关于学生的调查情况的柱状图。
问题1:你有熬夜的习惯吗?谈谈这个习惯对身体的影响。
问题2:谈一谈哪些行为或者习惯会对身体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操作建议】
1.课前访谈。课前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2.分组讨论。课前教师将小组分好,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小组讨论。熬夜是健康的一大杀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3.实证研究。除了进行访谈,教师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实证研究,做好图表,让事实说话。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访谈,更好地对学情进行调研,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感悟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明确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活动二
【活动内容】
学生打开信封,完成任务。(每个信封中有一个任务卡,分别为就火灾、煤气泄漏、地震、踩踏的危险场景下如何求生提出建议。小组合作完成,2分钟后展示,展示时间1分。)【操作建议】
1.制作任务卡。教师课前将任务卡制作好,放入信封,增加挑战性。每个任务卡要明确任务,有针对性,并且要易于操作。
2.分组承担任务。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充分思考和讨论,将应对危险场景的措施尽可能地列举出来。其他小组可以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在危险场景下自救自护的方法。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探究与分享”,结合收集的材料,探讨应对灾难的自救自护方法。
【操作建议】
1.查阅资料。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自救自护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课堂上使用。
2.课前交流。教师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生活方式及现状、自我保护的状况以及对挫折的认识等,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教学。
3.主题交流。课堂上教师最好能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交流展示的时间。
4.在资料收集方面,要分组明确任务,这样收集比较全面,也避免了重复。在展示交流部分,要注意给予更多的孩子以展示的机会,不要局限于让每个组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
让学生收集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整理资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资料搜索能力等媒介素养。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可以更好地明白:守护生命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爱护身体,爱护身体不仅仅包括不伤害自己的身体,还包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接纳自我等。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既是爱护身体的需要,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体现。(二)环节二:养护精神
活动一
【活动内容】
教师出示一位学生的朋友圈。
这是我新买的名牌运动鞋,2000多元呢!帅吗?
问题1:如果你是这位同学的朋友,你会如何在他的朋友圈下评论?
问题2:小小辩论。
正方:物质追求重于精神追求。
反方:精神追求重于物质追求。
【操作建议】
1.明确辩论要求。由于时间限制,直接进入自由辩论环节。由正方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接着依次交替发言。可以直接阐述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
2.自由选择支持方,不受座位限制。学生自由选择支持方,根据自己的支持方组织语言进行辩论。教师不要根据座位指定支持方,自由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教师适当引导。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越辩越偏,甚至偏离了辩题。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辩题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
理不辩不明。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正反认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深化其对养护精神的认识。通过设置一些有价值冲突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反思、深度认同,给予他们更多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道德认同和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仅仅活着,我们要在珍惜自己健康的同时,延伸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人能够战胜挫折、增强生命韧性的支撑所在。
【活动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
苏轼三次被贬的故事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作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所以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被贬儋州的几年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那个时候海南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家破人亡的苏轼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
但是即便如此,苏轼也没有放弃希望,他在三次被贬时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
被贬黄州时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惠州时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被贬儋州时写下: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问题:你对养护精神有哪些新的认识?(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比如漫画、金句、导图等)
【操作建议】
1.小组讨论。学生看完苏轼的诗词后,教师引导其开展小组讨论:你在苏轼的诗词中感受到了哪些力量?对你有什么启发?
2.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质的局限,让人即便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也能乐观豁达的生活。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更需要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就会感受到真善美。通过苏轼的诗词,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对养护精神的重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有发言权。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活动二
【活动内容】
教师展示本校经典诵读视频。问题1:你参加过类似于经典诵读这样的活动吗?这样的活动对你有什么触动?
问题2:你还了解哪些传统文化?从中感受到了哪些力量?
【操作建议】
1.交流感悟。结合本校举办的关于文化传承方面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对养护精神的重要性。
2.总结提升。不局限于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精神的力量,从而增强用文化滋养精神的自觉性。
【设计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本设计通过引入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精神的力量,自觉学习优秀的文化,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设计2分享:《你是谁》(节选)
【活动内容】
教师呈现写给疫情期间奋不顾身的奉献者的诗歌《你是谁》(节选)。
你是谁(节选)
刘杨
人间二月
芳菲已始 韶华不负
走过冬天的冷
你的初心
依然还是那么的真
一身白衣
一生守护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我却知道你是谁
你是不眠的灯
黑夜中照亮整个长廊
你是孤寂的影
孤独中坚守生命之光
你是月下的花
默默无闻地用力绽放
你是山中的泉
滋润着渴望健康的梦
你是防护服下拧出的汗水
你是口罩里面勒出的水泡
你是父母牵挂的眼神
你是兄弟担忧的信息
你是姐妹爱护的唠叨
你是同事携手的盾牌
你是儿女心中永远的蓝天
你是春风
吹散疫情笼罩的阴霾
你是阳光
温暖病痛刺骨的冰凉
问题1:谈谈你对这首诗的认识。
问题2:你能通过小组合作,尝试为疫情期间奉献的人写一首诗吗?
【操作建议】
1.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这首诗,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疫情期间奉献者身上的高贵品质,感受诗歌等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传递社会正能量、养护精神的重要性。
2.合作学习。提前布置小组合作尝试创作诗歌的任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将创作的优秀诗歌张贴在黑板报上。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等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养护精神的重要性。诗歌的展示和创作,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充实精神世界,让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认识守护生命需要爱护身体。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态度。不熬夜、健康饮食、保持运动等,这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守护生命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体现。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需要掌握自救自护的本领。守护生命还需要养护精神。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引导学生延伸出一种不局限于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感受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化,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