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增强生命的韧性【设计依据】挫折教育是中学生的必修课。人的一生难免有挫折,中学生情感比较细腻,对挫折的感受比成年人更强烈,不少中学生面对挫折承受力不强。改变错误认知,增强心理素质,理性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这是本框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中学生人生的必修课。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了解挫折的含义,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挫折。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用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激励自己,在挫折面前体会生命的韧性,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战胜挫折。2.突破策略:通过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发掘生命力量,汲取力量,战胜挫折。二、教学难点1.难点:挫折对人生的影响。2.突破策略:用一位父亲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我祝你坏运气》(I Wish YouBad Luck)引导学生感受挫折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体会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更深入地认识挫折是一把双刃剑。【设计思路】【过程描述】一、课堂导入【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运用你的经验”,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你成长中有哪些“不愉快”的事件?问题2:这些事件对你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3:你是怎样面对它们的?【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教师进行调查,对学生中存在的挫折进行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话题的讨论。2.充分发言。注意发言的广泛性,尽量给更多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3.总结提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其进行正面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出明确的观点-人生难免有挫折。【设计意图】“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学生中进行生活化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评价自己成长中的“不愉快”的事件,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从而导入新课。【活动内容】教师呈现胡歌遭遇车祸的经历。胡歌在当红的时候突遇车祸,颈动脉差点被割断,脸部受伤严重。手术四天后,他接受了两次全身麻醉。这一系列的操作导致超过100针缝合。胡歌差点因此结束了演艺生涯。但是,经过时间沉淀,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车祸经历,胡歌说:“这场车祸就像上天的恩赐,让一直无法静下心思考学习的我忽然有时间去充电。”彼时,他深陷磨难,几度忧伤和消沉。此时,他褪去青涩,愈加真实和沉稳。正如他在微博上写的那样:回不去的容颜,求不来的蜕变。问题:你怎么看待胡歌说的:“这场车祸就像上天的恩赐,让一直无法静下心思考学习的我忽然有时间去充电。”【操作建议】1.阅读感受。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感受胡歌遭遇的重大挫折。2.交流分享。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往的经历,学生围绕怎么看待胡歌的挫折等问题展开讨论。3.总结提升。从明星到自身,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谁,人生都难以避免挫折。【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要注重教学的情景性、具体性和学生学习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时注重情景性,把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景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进感情、经受情感体验。情境教学要求教者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经历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明星偶像的正面引导作用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中学生来说,容易激发其兴趣,更能使其从中汲取正能量。用胡歌的经历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二、讲授新课(一)环节一:生活难免有挫折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谈谈你对挫折的理解。问题2:面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反应一样吗?问题3:面对同样的挫折,同样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应一样吗?【操作建议】1.展示材料。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同样的挫折面前,不同人的感受和反应不同。2.交流分享。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往的经历和对场景的感受,讨论不同人对挫折的不同体验和感受。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感受和反应不同;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挫折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身遭遇的回忆,引发他们对挫折的思考,初步认识挫折。进而引导学生从他人的遭遇联系到自身,通过同学间的回答交流,初步感知挫折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活动二【活动内容】小小辩论。正方:挫折也是财富。反方:挫折不是财富。【操作建议】1.明确辩论要求。由于时间限制,直接进入自由辩论。由正方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接着依次交替发言。可以直接阐述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2.自由选择支持方,不受座位限制。学生自由选择支持方,根据自己的支持方组织语言进行辩论。教师不要根据座位指定支持方,自由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3.教师适当引导。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越辩越偏,甚至偏离了辩题。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辩题进行辩论。【设计意图】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道: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泰戈尔也说过: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前进的路。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楚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的目标往往比较高,因而挫折就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由于缺乏挫折承受力,特别是不能认识挫折的普遍性,有些学生因此情绪消沉,行为偏激,甚至会患上心理疾病。理不辩不明。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正反认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深化其对“挫折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使其初步认识到,挫折也可以是人生财富。【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探究与分享”,结合收集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问题:说说你对“挫折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操作建议】1.查阅资料。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建议分组,每个组明确任务,收集古往今来战胜挫折做出成就的名人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课堂上使用。2.主题交流。课堂上教师最好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交流展示。3.总结提升。通过引入学生身边体现挫折具有双重作用的事例,帮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加深对“挫折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设计意图】如果人生是一条长河,那么挫折就是其中翻起的浪花,它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接纳它,正确对待它,我们的人生会更加丰盈而饱满。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生也会起着积极作用,但挫折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化挫折为财富,让学生通过反思自身的实际,深化对挫折双重影响的认识。(二)环节二:发掘生命的力量活动一【活动内容】教师展示由一副对联引发的战胜挫折的名人故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成语出处: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蒲松龄的故事: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困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他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问题:请从名人的故事中总结和归纳如何化挫折为财富。【操作建议】1.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对挫折与财富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2.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纠正对挫折的错误认知,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挫折,才能化挫折为财富,增强生命的韧性。【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落脚点。通过蒲松龄的对联故事,引导学生深化对挫折的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每一个人都要正确面对挫折、勇敢战胜挫折。设计2 分享:《我祝你坏运气》【活动内容】教师展示一位父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我祝你坏运气》(I Wish You Bad Luck)。我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愿你们尝到背叛的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当你们偶尔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样才会让你们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性。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愿你们感受到切肤之痛,这样才能对别人抱有同情心。问题:这个发言被网友称为“毒鸡汤”,你怎么看待这碗“毒鸡汤”?【操作建议】1.划分小组。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组,建议把观点相同的学生分为一个讨论小组。2.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民主,鼓励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观点,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每个小组要把讨论过程中取得的共识、存在的争议都记录下来,以备全班交流时提出来,供大家探讨。3.分享交流。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把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板书核心观点和关键内容;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4.归纳提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积极意义,从而正确对待挫折,不畏惧挫折。【设计意图】时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热点事件开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活动二【活动内容】教师展示关于挫折的名言警句。1.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毛泽东2.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郭沫若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4.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洛夫斯基【操作建议】1.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收集和挫折有关的名言警句,让活动更具有针对性。2.展示创作。各个小组把收集的名言警句展示给同学们,分享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认识。请同学们模仿这些名言警句创作自己的关于挫折的金句。3.总结提升。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收集、创作、交流关于挫折的名言警句,深化学生对于生命韧性的认识。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调整对挫折的认知,挫折也可以成为人生的财富。增强生命的韧性,就是要提升自身的抗挫能力,成为一个具有高“逆商”的人,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生命韧性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增强生命韧性的自觉性。【活动内容】教师课前制作一棵纸质大树-“生命树”,请学生完成:1.分小组为“生命树”添加果实、叶子、树干、水分、阳光等,并用文字标出所添加部分对应的内涵。2.将添加的部分贴在生命树上,并由小组代表进行解读。3.班长将健全的大树贴在黑板报上。【操作建议】1.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提前制作好“生命树”,按照黑板选好尺寸。2.明确小组分工。各个小组分别为大树补充相关部分,明确分工,最好避免重合的情况。3.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补充部分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对生命韧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共植“生命树”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合作过程中几乎全员参与,扩大了参与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共植“生命树”活动,调整学生对于挫折的认知,引发学生对增强生命韧性的深度思考。三、课堂总结这一框我们学习了生活难免有挫折、发掘生命的力量。在生活难免有挫折部分,要明确挫折的含义,了解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学会调整对挫折的认知;在发掘生命的力量部分,要掌握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培养坚强的意志,化挫折为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