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设计依据】近年来,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视,校园欺凌、自杀案件等引发的不良社会事件的增加,更使教育界感到对生命意义的研究和对生命教育的普及已经迫在眉睫。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生命意义感与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都显著相关。而生命意义感的缺失则是导致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空虚感、无聊倾向的重要因素。自杀观念的产生和出现,也与生命意义感缺失具有显著的关系。在生命教育推进的过程中,让青少年明白生命中有哪些东西值得珍惜和追求,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将是大有裨益的。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一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具体的设计是,通过生命教育,唤醒学生对自己、对周围生命现象的科学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编织美好的未来人生;二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具体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科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将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价值引导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形成正确认识,增强责任意识,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和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愿意去探索和创造自已生命的意义。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增强选择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能力。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具体的;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生命的追问。2.突破策略:建议教师设计一些具体情境,如某人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某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某人冲入火海救人被严重烧伤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有何意义,从而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当然,对生命的追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不要简单肯定或否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让自己生活得好,还在于让他人、整个社会乃至人类都更好,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立下远大志向。二、教学难点1.难点:发现我的生命。2.突破策略:讲授“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时,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讲授“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时,可让学生讨论:实现人生的价值是不是应该只做“大事”,身边的“小事”就不必做?讲授“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时,可让学生讨论: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进而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他人的赋予和施舍,而在于自身的追求和创造。【设计思路】【过程描述】一、课堂导入设计1 分享:你生命中重要的三个人【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采访你生命中三个重要的人,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问题2:你的答案是什么?【操作建议】1.课前采访。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长辈、亲人(最好包含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的社会身份等),询问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乐趣,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交流。2.交流分享。本活动可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并可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或者朗读短文,然后请几位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采访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在黑板上,记录被采访者的家庭身份、年龄、职业、人生目标、人生乐趣等等。教师再针对材料提问:每个人活着的目的都不同,你的答案是什么?3.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自己: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并请几位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像之前记录采访信息那样写在黑板上(最好选择之前分享了采访信息的学生,让他们将自己的答案和采访信息写在一起,方便对比)。这也是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设计意图】通过探讨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话题,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后面两框的教学做铺垫。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给出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对于不同学生的答案,教师都需要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努力帮助学生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活动内容】教师用幻灯片呈现散文素材。生命中有哪些东西值得珍惜,值得追求?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如果生命是一颗种子,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它的所有力量努力使自己茁壮成长,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绽放生命的精彩。让我们享受生命,同时也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更美好。【操作建议】1.散文呈现。教师课前查找散文,将散文呈现在幻灯片上,并配上插图和背景音乐。2.散文朗读。请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散文,体会散文中蕴含的意味。3.总结提升。这篇散文体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种子的生命意义在于茁壮成长,那怎样探索和实现我们生命的意义呢?【设计意图】通过一篇小散文追问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比较自然地引出本框的学习内容。人生意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二、讲授新课(一)环节一:生命的追问活动一【活动内容】教师播放视频《梦骑士》。视频内容:5位老人,平均年龄81岁。1人重听,1人得了癌症,3人患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6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1139千米。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梦!问题1: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问题2:你认为怎样的生命才真正有意义?【操作建议】1.播放视频。教师课前下载视频,课堂上播放时定格在视频中出现的最后一句话“人,为什么要活着?梦!”2.交流分享。本活动可用作一节课开始的热身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往的经历和对视频的感受,谈论视频中哪个片段或者哪句话最打动自己,并说明原因。3.总结提升。这一群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为了各自心中的梦,就这样骑行13天,行程1139千米,他们是为了梦想而活。生命的意义有时候很伟大,有时候很普通。我们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生命的丰富多彩而活,可以为了实现梦想而活,理由各不相同。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设计意图】《梦骑士》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在现实中,的确有17位来自我国台湾省的老人,他们不顾年迈、疾病,长途颠簸,骑着摩托车,带着各自的梦,挑战1139千米的环岛路程,这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的震撼和感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们面对的困难以及克服重重困难的信念,启迪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活得是否充实,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活动二【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12页“阅读感悟”,教师展示不同人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看法。为了美食、为了美景、为了学习、为了梦想、为了改变世界、为了金钱、为了权力、为了亲人、为了帮助别人······问题:雷锋是为什么而活着的?怎样的一生值得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收集图片资料以及用于书写的小纸片,为后续的活动交流做准备。2.交流分享。将小纸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写下自己最希望拥有或者已经拥有但是希望一直拥有的10样东西(最好请2-3个学生直接写在黑板上)。教师通过场景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写的10样东西一个一个舍弃,最后只留3样东西。结束后学生互相交流感想。3.归纳总结。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人为什么活着?每个人的答案也许不一样。有些人为了具体的事物活着,比如豪车、豪宅;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着,他们一生都在为了接近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甚至也有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比如雷锋。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要思考因为自己的存在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为什么活才是值得的,怎么样活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设计意图】人生意义这种话题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过于深刻抽象,普通的学生往往无法深入探究。通过阅读《雷锋日记》(节选)、在自己所写的10样东西中艰难地取舍,学生可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最希望拥有的东西。在学生有了这种经历的基础上,教师再抛出“为什么而活?”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相互探究分享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讨论环节,以便教师针对学生在割舍某样东西时的感触或者学生之间不同的见解(有人决定舍弃、有人希望拥有)进行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人生取舍态度,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人生意义的思考。教师需要尽量使用非抽象的描述方法或者运用适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并细心聆听学生的想法,必要时进行肯定或者引导。【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材料1:“雨衣妹妹”是一位“川妹子”,从事餐饮行业。2020年2月初,她看到武汉许多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就号召自己所在盒饭公司全国所有门店免费为抗疫医护人员提供盒饭。但最重要的武汉门店却因疫情无法正常运转,于是她带领团队作为志愿者进入武汉,他们每天免费为武汉医护人员送400-600份盒饭。刚开始送餐时,由于没有防护服,她就穿着雨衣,开着自己的车到各家医院送餐,被医护人员们亲切地称为“雨衣妹妹”。后来,全国各地的人们,送来了肉、蔬菜、防护服等物资,希望通过她,送到一线医护工作者的手中,她逐渐成为一个爱心的中转站,小小“雨衣”们逐渐汇聚为一把“大伞”。“雨衣妹妹”说,自己要坚持到疫情结束,直到不需要为止。材料2: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建筑工人、专业记者、快递小哥、志愿者等的图片。问题1:你觉得“雨衣妹妹”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问题2:请选择一幅图片或选择自己熟悉的人,说说他们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问题3:我们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你感受到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操作建议】1.背景介绍。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为了人民的健康,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踏上去武汉的高铁;还有73岁的李兰娟院士,除夕夜奔向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研究疫情防控;冲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深入疫区的专业记者、昼夜不停建设医院的工人、社区的志愿者、疫情地区忙碌的快递小哥·······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和温暖。2.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能从“雨衣妹妹”身上感受到哪些温暖?从疫情期间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身上感受到哪些人性的光辉?你身边有没有你熟知的平凡而伟大的人?3.总结提升。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活得是否充实,能否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同样是值得的。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明确怎样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仿佛是漫漫的人生长河中的灯塔,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航向,更好地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设计意图】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都是值得被歌颂的。这些事迹贴近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意识。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可对学生述说的身边人的事迹进行归纳提升,挖掘出熟悉的平凡人身上的正能量,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二)环节二:发现我的生命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13页“探究与分享”。问题1: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问题2:与同学分享生命故事。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操作建议】1.回忆历程。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A4大小的白纸,提示学生把纸横向摆放,中间画一条河流,代表自己的生命之河,在左端开始的地方贴上出生时的照片(如果没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上去),在右端贴上最近的照片(如果没有,也可以画个自画像)。然后,指导学生回忆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在河流的相应位置上标出时间点,画一朵浪花出来,在浪花里简要写明当时发生的事情,并用几个词表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2.分享交流。每个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并认真聆听他人的生命故事,相互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3.总结提升。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境遇有好有坏,但只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正确对待人生,脚踏实地,从日常点滴做起,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教师结合学生的探究与分享讲解知识: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命的历程,感受过去的人生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发现其中蕴藏的意义。实际教学中,一是有些学生回忆的事情中可能有负面的内容,如被当众批评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既认识到它对自己的影响,如觉得没面子、担心被人瞧不起,也要看到自己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并且能够自我排解。二是在学生的生命故事中,有些涉及个人隐私。教师应提醒学生,有些不愿说的内容可以选择不说,其他的小组成员也要为其保密。【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有一个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在庄园的一棵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嵌进了树身,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圆几十千米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棵箍了铁圈的榆树却存活下来。为什么这棵榆树能幸存呢?植物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组织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是那个给榆树带来伤痕的铁圈拯救了它。因为从锈蚀的铁圈里吸收了大量铁成分,所以榆树才对真菌产生了特殊的免疫力。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个农场里。这棵树至今仍生长在美国密歇根州比犹拉县附近的那个农场里,充满生机和活力。问题1:树上的铁圈象征着什么?问题2:这棵树为什么至今仍充满活力?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操作建议】1.故事展现。教师课前查阅相关材料。课堂上,教师将这个故事配上插图进行讲述,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交流感想。针对故事中呈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想法。3.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树上的铁圈象征着一次次伤害。不仅是树,人也是如此。我们也许在生命中受过各种各样的伤害,但这些伤害又成为生命的“养料”,让生命变得更刚毅,更坚强,更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所有在你生命中出现的人都给你留下了什么,爱你的人给了你感动,你爱的人让你学会奉献,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与接纳,不喜欢你的人促使你自省与成长。【设计意图】教师要借助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启发学生接纳过去,重视现在,规划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改变的就只能接受,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看待它的角度。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活在当下,这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线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它只有一个主人,就是你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表看法为主,教师解释引导为辅,教师的作用更多在于指引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过多的教师个人总结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活动二【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当我们谈论人生意义时,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意义。例如,一块石头,对于艺术家可能意味着一件艺术品,而在地质学家眼中则可能是研究成分和形成年代的对象。石头对于艺术家和地质学家的意义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源于他们对石头的了解和认识的不同。即使对于同样作为地质学家的两个人,对石头的了解程度不同,也可能获得不同的意义。问题:你怎么理解“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意义”?【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学生领会材料表达的观点。2.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怎么理解“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意义”?3.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人们对自己、对生活了解得越深入,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也越不相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也是具体的,我们要建构“我的人生”,发现“我的生命意义”。【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程度不同,会获得不同的人生意义,我们是在不断加深对自己、对生活、对生命了解的基础上,建构“我的人生”。【活动内容】教师用幻灯片呈现材料。材料1:一束昏黄的灯光,一张破烂的桌子,一隅寒冷的角落,两个风中瑟缩的身影。穿着粉色棉袄的是河南洛宁的14岁女孩郭翠珠,因要上网课,家里又没网络,所以只能来村支部蹭网学习,父亲默默地蹲坐在角落陪伴女儿。“白天我们上的名师课堂,晚上老师在线辅导,我爸爸手机流量不够,所以到村支部来学习。”村支书说,女孩学习很认真,每天都会来这里学2个小时。网友评论说,这是现代版的“凿壁偷光”。材料2:同样是受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女孩杨秀花,为了不耽误课程,每天要爬1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千米外的悬崖下,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妈妈心疼她,会给她送些热乎的饭菜,但山路陡峭,秀花怕妈妈摔倒,很少让她来。她还打趣,说自己总结了一套信号好的规律。“我想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虽然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当下来说是最好的出路。说实话,在这儿学习我也不觉得辛苦和冷。”问题1:你喜欢这样的学习和生活吗?问题2:这样简单平凡的生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收集图片,并让学生用时间轴或者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疫情期间某一天的学习生活和点滴收获。2.讨论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疫情期间郭翠珠和杨秀花收获了什么?自己在疫情期间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什么?这些收获对以后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影响?现在的进步得益于过去哪些经历?3.总结提升。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我们正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生活中经历的点滴中,一点一滴地建构自己,形成自己的人生,拥有各自不同的生命意义。【设计意图】以两个励志女孩对比“我”在疫情期间某一天的学习生活,启示学生每个特殊的时期都可能成为一道分水岭,有的人逆流而上,占据高地;有的人不经意间,早已被冲刷到了末游。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正是在这样看似平淡重复的每一天中一点一滴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自主的、真实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真聆听。如果学生的回答中带有一些负面因素,教师不要指责学生,而应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错误。活动三【活动内容】教师呈现材料。两年前,16岁少年叶沙陵赛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父母帮他完成最后的捐献:捐出心脏、肝脏、肺脏、肾脏、眼角膜等,帮7人焕发新生。叶沙生前酷爱篮球,于是5名受捐者便组成一支“一个人的球队”-叶沙队。2019年1月27日,带着叶沙的篮球梦,这支球队走进了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WCBA)全明星赛现场,亿万观众通过直播,终于知道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看到队员们在赛场上飞跑、投篮,就好像叶沙在眼前活了过来·····”时隔两年,叶沙的母亲段辉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这支“一个人的球队',他们受助于叶沙,同时也让叶沙的生命得以延续,像传球一样传递大爱;期盼有更多人像叶沙一样参与器官捐献,让急需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们得到生的希望。”问题:你从叶沙的故事当中体会到了哪些感动?你身边有没有让你钦佩的人?请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生命故事。【操作建议】1.课前采访。课前布置学生采访一位自己钦佩的人,了解他的生命故事,体会他对生命的热情。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记录的故事(尽量选取不同类型的故事进行分享),任一学生分享完之后,全班其他同学进行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保证故事分享的顺利进行。3.归纳总结。教师总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生命成长中遇到过的、给我们带来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毫无疑问都会对我们的生命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生命的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虽然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简单、平凡的生活,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总结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分享的故事片段进行相关的点评,针对符合总结内容的故事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总结的印象。【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同龄人或者身边人的精彩生命故事中获得启示,感受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实际教学中,一是向学生说明选取的对象是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人物,了解的是他们真实的生命故事。在普通人身上感受生命的热情和精彩,才能激发真实的感受,理解平凡的生命也能活出精彩。二是提示学生谈启示的时候不要空泛,而要具体化,例如,爱自己的家人,带着热情去做事情才能体会乐趣等。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进行相关的评价和指导,唤起学生心中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设计2 探究:你怎样看待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在这项志愿服务中,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问题2:这样的志愿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活动材料,理解问题情境。2.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参加同样的活动,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参加同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目的。有人借此回报社会;有人为自己做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为了得到奖章;有人为了得到荣誉······他们也会各自获得不同的意义,例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肯定,等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需要时,我们更能够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3.自我反思。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经历: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你参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等问题,提示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也许自己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思考会让我们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体悟参加同一个活动,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我们要自己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一是针对几位志愿者的回答,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看到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不同的目的所体现的意义。如果学生觉得困难,教师可先做示范。二是也许有一些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教师可先请参加过的同学分享,再请没有参加过的同学谈谈,假设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对自己会有怎样的意义。三、课堂总结本框中,我们通过阅读感悟、观点辨析、探究分析等活动,探讨了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以及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我们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呢?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个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他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人类)。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呢?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构建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地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