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设计依据】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中存在的金钱至上、贪图享乐、漠视生命等消极价值观和人生观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本框主要围绕生命话题展开活动,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心理体验,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知道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懂得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2.突破策略:针对“生命来之不易”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教材的生命感悟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蒙难”经历与感受,以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这种亲历性的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引领学生从被动听别人的故事到真正走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在真切的生活回忆中引发自我体验和感悟,从而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二、教学难点1.难点: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的接续中担当使命。2.突破策略:针对这一现象,选用典型生动、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创设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与感悟到:人类生命不仅是个体生命(物质生命或身体生命)的接续,人类生命的延续也包括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生命的接续中要担当使命。通过革命精神的传承图片的展示和相关探讨,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接续,明确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从而激发学生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与祖国、与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发学生对生命特性的全面理解;更好地阐释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感悟提供真实的现实依据。由此,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思路】【过程描述】一、课堂导入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运用你的经验”。问题: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多角度理解“最长的生命”。2.探究分享。引导学生探究并交流:你所知道的“最长的生命”有哪些,他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这一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甚至辩论。3.总结点拨。在学生讨论、分享、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简单总结点拨,并引出话题“人可以长生不老吗”,由此自然过渡到第一框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个体生命、家族生命、民族生命等“最长的生命”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发其对“生命可以永恒吗”问题的思考与探问,激发其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并为本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会是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因而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固定的答案或总结,重点是要启发学生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二是由于该活动的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一时无从答起,建议教师把问题进行分解细化,逐层启发学生。活动二【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住在白虎岭的一个白骨精,为了达到“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一唯一目的,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没想到全被孙悟空识破,“村姑”“妇人”“老父”的假身统统都被打死。白骨精半天挨了三次打结果还是没有成功。《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大都想吃唐僧肉,因为他们认为,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法力无边。问题1: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里还有哪些妖怪想吃唐僧肉。问题2:如果妖怪吃了唐僧肉,真能长生不老吗?问题3;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材料,创设情境,设置带有冲突性的问题“如果妖怪吃了唐僧肉,真能长生不老吗”,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2.交流分享。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围绕什么生命可以延续、什么生命不可以延续等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3.总结提升。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再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有尽头的,人的肉体生命不可以永恒,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设计意图】《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许多学生都读过里面的故事,对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且很感兴趣。通过这个点导入,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为什么?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也符合本框的教学主题。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是要注意广泛性。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在所做的选择中发现共性,教师在询问学生做出的选择时,需要多询问几位学生,让答案具有代表性及公信力,使学生有认同感,为本框学习做好认知铺垫。二是要增强包容性。因学生刚升入初中,且学生是独立的具有自己思想的主体,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具有差异性,学生的答案也会呈现多样性,虽预设了大多数学生会说生命不能永恒,但不排除一些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在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之下,生命可能永恒。教师需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强调:不管哪种答案,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是正常的。二、讲授新课(一)环节一:生命有时尽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问题1:在上面的故事中,两个女孩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受?问题2:你和你周围的朋友是如何看待生命的?问题3:他们的分享使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引导学生阅读两则生命故事,体会故事中表达了哪些共同感受。2.合作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有没有与材料中的女孩相似的经历,并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想。3.总结提升。结合两则材料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哪怕最微小的事件都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应倍加珍惜生命。【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认识到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小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健康,树立起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是教师要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不愿发言的学生愿意表达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生命话题的兴趣。【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2020年,在一场新冠疫情面前,出现了不少“最美逆行者”。20岁的谢佳慧来自福建,同年龄的刘佳怡来自广东,作为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最小的娃”,她们说:“穿上防护服,我们就不是孩子了。”在援鄂医护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90后,共1.2万人。在84岁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眼里,这些孩子换上了防护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成了治病救人、与死神斗争的“金钢葫芦娃”。问题1:为了抢救生命,白衣战士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救援,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看待生命的?问题2: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课前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收集相关信息及励志事例。教师准备好相关视频或制成幻灯片进行播放。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当时自己是怎样面对它们的。3.深化提升。结合视频材料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如夏花一样绚烂,每个人的生命故事不尽相同,每一朵怒放的夏花都是独特的,我们应倍加珍惜生命。【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通过谢佳慧、刘佳怡的逆行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震撼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与她们相比,我们遇到的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生命来之不易,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要好好珍惜,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二【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相关链接”,回答问题。问题1: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问题2:世界上存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学生认真阅读“相关链接”,深刻理解并体会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2.交流分享。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你知道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哪些独特的生命秘密吗?让学生开展分组交流与分享。3.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是无法替代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相关链接”中的材料,帮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观点,深化他们对尊重的价值和重要性的理解。在世界上,两个拥有完全相同指纹的人出现的概率为640亿分之一。各人不同的基因和不同的成长环境使每个人拥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性格、容貌和个性,使你、我、他区别开来。指纹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它是一种有力的唯一性个体识别依据。【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2016年5月25日,钱钟书夫人、著名作家杨绛逝世,享年105岁。她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1年,杨绛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出版《洗澡之后》。她通晓多国语言,由她翻译的《唐吉坷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网友评论:杨先生走得很安详,她像一滴水融化于大海中,消失不见了。对于她的离世,有人怀念,有人悲伤,有人无视,而我祝福:你让世人知道,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问题1:你认为杨绛先生会怎样看待“生命永恒”这个话题?问题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问题3:你如何看待网友的评论?【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杨绛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了解杨绛的生平和事迹,找到理论支撑点。2.释疑解惑。针对学生在阅读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杨绛所生活的时代对她产生的影响、她对生命的认识是怎样的等,教师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3.深化提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升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虽然是独特的、短暂的、不可逆的,但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特征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秘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生命是独特的。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体现生命独特性的相关资料。二是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典型的视频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活动三【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三名科研人员在《自然》期刊上发表论文,认为人类的寿命极限可能是115岁左右。研究人员说,只有极个别的人可能活到更长,但这种人非常稀有,在任何一年有人的年龄突破125岁的概率是万分之一。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百岁老人的数据,发现至少在过去20年,长寿老人最高的寿命极限开始稳定,不再出现高峰。问题1:人类的寿命有极限,为什么还要活着?问题2: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点点,你打算怎样好好活着?【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教师可选出2-3名代表上台发言,并请几名学生进行点评。2.合作探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追问“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点点,你打算怎样好好活着”,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3.归纳总结。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反思与归纳,让学生理解生命有时尽,我们每个人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情景素材,引领学生感悟与反思,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知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帮助学生对生命特性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感悟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欣赏生命(节选)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最初见到死亡,我还是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天真的小女孩儿。一天,我和几位小伙伴正在家里玩游戏。忽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正缓缓从门前经过······我呆呆地站在路边······这事过去很久,我都不能忘记。那乐声里所诉说的生命的秘密和悲凉,是那么深那么痛地开启了我小小的心灵。以后我长大了。在二十多年的生命里,先后目睹了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的死亡。他们三人是我最挚爱的亲人:母亲给了我生命,而外祖父、外祖母抚养了我。19岁,在一场车祸中,我与死亡擦肩而过,在生与死交织中挣扎了七天七夜·······活过来以后才明白:死亡就是对这个世界毫无感知,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由此也才彻悟:那爱那欢乐,连同痛苦也都是如此珍贵,因为它标志着生命的存在·····随着阅历的增加,那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变得淡薄了,我已知道那是必然,死神同每一个人签约,没有人可以违约。结局一样,过程却可以截然不同······在学会奋斗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美丽·······问题1:作者为什么对送葬队伍发出的乐声久久不能忘记?问题2:面对外祖父、外祖母、母亲一一离去,作者为什么显得那么悲伤?问题3:作者在自己经受生死考验时,为什么有那么多感触?问题4:“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美丽”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操作建议】1.阅读感受。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材料,设置带有思辨性的问题“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引发学生思考。2.合作探究。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该活动引领学生反思: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3.总结提升。在小组代表总结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升华: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阅读和对死亡的讨论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一些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却可以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观。(二)环节二:生命有接续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第2个“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问题1:你在家中的地位如何?问题2:你和家人的关系怎样?【操作建议】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在中国的传统中,名字还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姓氏外,还会有辈分,你的名字是按照辈分起的吗?在讨论中,深刻体会个体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2.总结提升。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辈、祖辈的血脉、身体、相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要担当一份使命。【设计意图】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个体生命对家庭的影响和意义,从而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一代又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自然生命)的接续。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是课堂教学之前,可要求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听他们谈谈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什么。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对学生谈及的传宗接代、男女平等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活动二【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探究与分享”,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从上面的情境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问题2:除了自然生命,还包括什么生命?【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内容,便于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传承关系。2.交流讨论。让学生结合图片,讨论情境中体现的生命传承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等。3.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生成对生命的理解: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优秀成果。【设计意图】本设计通过运用感悟图片和交流讨论等形式,选取几个典型的视角,帮助学生领会生命传承关系,理解个体生命不仅能在自然生命上传承,更能在精神文明成果上实现传承,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些典型事例展开,帮助学生学习与领会。【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阅读感悟”,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说说你对材料的感悟。问题2: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到生命可以以哪些方式进行传承?【操作建议】1.阅读感悟。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本资料,或者请一位同学朗读,教师也可将相关资料用幻灯片呈现。2.随机采访。教师可随机采访学生,请学生谈谈读后感想。3.总结提升。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只要我们勇于担当责任,让自己成为生命链条中坚固的一环,环环相扣,人类就能发展,文明就能传承,生命就有接续。【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随机采访和总结提升,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生命的接续,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一是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经历,领会、理解教材所选文本内容。二是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多鼓励一些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三【活动内容】学生阅读材料。作为全世界家谱记载的时间最长的家族,孔子及其世家俨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圣人后裔大都非常争气,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不断地丰富,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比如孔子第20世孙孔融,“年四岁,能让梨”,将谦让的美德发扬光大;而第74代孙、援藏干部孔繁森,在西藏期间忘我工作,因公殉职,被称为时代楷模。在孔子去世2500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后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出于对此的好奇,摄影师马千里从300万孔子后裔中聚焦了50名代表人物,拍摄完成了《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并于2015年面世。影像里呈现了孔子后裔当下的生活状态,将千百年来先辈的人性光辉落实到今天最具体的人、最具体的生活上,展现了孔子后裔的内心世界。问题1:孔子的后裔一代又一代的出生,给孔子家族带来了什么?问题2:孔子的后裔与祖先之间存在着哪些生命传承关系?问题3:从孔子家族的延续分析,除了生命接续,还有哪些需要去传承?问题4:请尝试制作一张自己家族的图谱。【操作建议】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字材料、图片和视频。教师也事先准备好这方面的材料,并确定好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展示。2.分享感受。让上台进行展示的学生、观看展示的学生分别针对某一材料谈自己的感受,既包括对材料中人物的感受,也包括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传承的认识与感受。3.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例如:这些人物都是孔子的后裔,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也在精神上继承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设计意图】本设计通过以全世界家谱记载时间最长的孔子家族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到孔子后人不仅在身体上延续了祖先的生命,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并从理念升华为践行,从分析孔子家族到尝试制作自己的家族图谱。三、课堂总结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主要懂得了以下观点。1.生命不可以永恒。通过具体事例阅读、情境讨论、辩论等活动,我们懂得了: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通过名言、图片、生命故事和“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我们明白了:生命是独特的、是不可逆的,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寸时光,让每天都过得充实,不错过美好的青春年华。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2.人类的生命有接续。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