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度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学会使用量筒;(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三、教学分析“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1.抛出问题,激发兴趣任何一节物理课都能帮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抛出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向学生展示一根金条,问金条是纯金的吗?(2)一捆粗细均匀的细铜丝,怎样粗测它的长度?以引导学生活跃的思维进入物理课堂。活动2【活动】2.鉴别物质,体验成功教师出示橙汁和紫葡萄汁让学生鉴别,出示水和酒精让学生鉴别,出示四块铁块和铝块让学生鉴别。学生通过物质的颜色、气味、轻重等生活经验进行鉴别,获得成就感。强调学生利用体积相等的铁比铝块重的方法可以鉴别两种金属块。活动3【练习】3.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找学生掂掂刚刚鉴别出来的两个铁块说说感觉:铁块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全员参与体验:学生把同种金属块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排序后,有序掂一掂金属块的质量,让学生在次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大的体积也大,引发学生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定量关系-----可能存在正比关系。活动4【活动】4.分工合作,全员实验为了体现每一组数据的重要性,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确测量,按照学生座位分为三大组,第一大组研究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共有六个小组,按照刚才学生给金属的编号,小组号与金属块号相同的进行实验测量。第二、三大组仿上研究铝块或酒精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酒精组人数较多,实验数据较多。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测量,认真记录数据,把测量的数据和姓名写在磁贴上,并把磁贴贴在老师用投影投在黑板上的直角坐标系上相应位置上。金属块组实验较快,测量、铁磁贴后与其他组交流共享数据,进行简单分析。酒精组随后收集数据。(不同种颜色的磁贴代表不同种物质)活动5【活动】5.分析数据,引出密度概念黑板上的磁贴刚刚贴好,学生就会直观看到一条直线,感觉到一条正比例函数图像。老师用白色磁贴给出(0,0)点,且白磁贴上系着一根红线,找学生用红线拟合正比例函数图线出来,应能得三条直线,可能酒精组的数据会有较大误差,由于液体测量会有很高的操作要求,例如移液时尽量别倒在两筒外面、用量筒测液体体积读数有些困难等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学生会清晰地发现: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因此,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物质的特性叫密度。这里,不是简单地将密度的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通过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引出概念,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认真实验,仔细分析,积极思考,善于追根求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层层设疑、步步解疑,全员参与,动手动脑,直观分析,在突出建立密度概念这一难点的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概念得出后,类比前面学过的速度概念,密度的公式、单位的得出会顺理成章。活动6【活动】6.情景激趣,释疑解惑,深入理解概念情景:一瓶饮料,老师喝掉一口,余下饮料的质量、体积、密度如何变化?学生会进一步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以其质量体积等无关,仅与物质种类有关。 情景:如何鉴别金条是否纯金?通过情景,促使运用实验测量金条的密度,并发现和使用密度表。情景:气凝胶是密度最小的固体物质。情景:你想知道鸡尾酒是怎样制作的吗?通过这些情景使学生领悟科技的神奇,感受科技就在身边。利用所学密度知识,解决这节课开始提出的“怎样粗测一捆细铜丝长度”的问题,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