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授课时间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10-15第2课时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教学准备 刻度尺 皮卷尺 三角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石英钟 电子手表 机械停表 电子停表 单摆各1个.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单摆各1个.备课组成员:教学通案 教学个案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时间.探究新知(一)计时工具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铯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二)时间单位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133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 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三)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知识拓展] 停表读数小盘: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代表0.25分钟.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 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个大刻度代表0.5 s,每个小刻度代表0.1 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 s的原因.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 如果是前半分钟就读0-- 30s,若为后半分钟就读31-- 60s.(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三、课堂小结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 机械停表,电子计时器3.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4.误差产生的原因:仪器的精密度,测量方法5.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四、作业课堂小结书写和记忆五板书设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 机械停表,电子计时器3.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4.误差产生的原因:仪器的精密度,测量方法5.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