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无衣》《涉江采芙蓉》情景默写+挖空训练+素材积累【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动手做笔记;2、情景默写训练;一、课文挖空训练1.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戈(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矛(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 )行。2.( )江采芙蓉, 。 ,所思在远道。还( )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译文无衣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涉江采芙蓉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理解性默写《无衣》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穿的衣服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6.《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7.《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 ”。8.《诗经·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是递进发展的,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 ”则是行动的开始,“ ”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9.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 ”两句。《涉江采芙蓉》【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阶段考】《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年杭州西湖区高一上校级月考】《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0年12月广州执信中学高一上月考】在《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仿佛遭遇冷水泼洒,写出了主人公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4.【2022年3月四川成都蒲江县高一下学期月考】《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5.【2022年四川成都高一下期末】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表达情感的常有行为。《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6.【2023届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三10月质量检测】在《涉江采芙蓉》中,采用设问手法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材积累1.雾霭消散,霁云终临,凛冬散尽,星月长明,齐心战疫,光明在前。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受岁月洗礼而生生不息。阴阳倒转,也定能扭转乾坤。昔日洪水滔滔,我们胼手胝足共释水患;昔日非典黕黕,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昔日汶川地震,我们携手站起重建家园。而今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举国上下定卯足气以击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共克难关。2.美哉,汉语!一声“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跨过千山万水款款走来,打动国人的,何止是贴着这句标语的抗疫物资,更多的是让这标语背后的诗句,有如此动人的情感!有人会说,一边是“丈人来了也得撵”,一边是“日月同天”,我们在追求汉语的流行通俗接地气时,忽略了汉语之高雅诗意。的确,我们是要做些反思,运用好自己的民族语言,让文化自信更有底气。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先人智慧应有的认同与承继。无论是通俗接地气的民间标语,还是“青山一道同云雨”这些高雅的诗句,都是汉语言多姿多彩的体现。而相比之下,那些隽永的古诗文更击中人心。不得不说,在古代,生活并不富裕,教育并不普及,但诗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名句,这些语言历久弥新,至今听来仍让人觉得美好。如果这种美感逐步钝化,我们有负于这几千年文明,也对不住苦心孤诣的先人。文化自信从那里来,不就是继往圣之绝学?用好民族语言,使我们当下的表达更显深邃动人。正值疫情肆虐之际,几句古诗,不只是追求诗意和雅致,还有外国友人对严峻现况的热力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纸短情长,蕴含了对一衣带水邻邦的深重关切。这种语言所生发的力度,不是几吨赈灾物资可以比拟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希望企业家着眼长远,告诫其“不畏浮远遮望眼”;欲表达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便提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时代的深沉忧虑与殷切期望,对人心的抚慰和勖勉,浓缩进古语之中,分量就足了,而语言也活了。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赋予未来最好的礼物与恩泽。或许多年后,高楼大厦已坍塌,江海湖泊已干涸,功绩名利已化为尘土,然而民族语言之光却穿透历史,永不消褪。这,大概是我们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礼物,正如前人传给我们一样。试想,多年后被高科技裹挟着长大的新青年,面对他人之艰难困苦,除了说“我挺你,老铁”,还会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吗?男女两情缱绻时,是只会一句“我喜欢你”,还是会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我想,都会说,才最好;但是后者,显然更匹配五千年历史熏陶下的华夏子民形象。用好民族语言,若民俗与雅乐交织,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定能搭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这正是:传古人之语,品精妙之理,扬文化自信。当我们善待了民族语言,她亦将给我们丰厚回馈。无论足迹所到何处,我们都可以深情告白:美哉,汉语!《无衣》《涉江采芙蓉》情景默写+挖空训练+素材积累【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动手做笔记;2、情景默写训练;一、课文挖空训练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遣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二、译文无衣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涉江采芙蓉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三、理解性默写《无衣》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穿的衣服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6.《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7.《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 ”。8.《诗经·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是递进发展的,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 ”则是行动的开始,“ ”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9.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 ”两句。【参考答案】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6.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7.与子同仇与子偕作 8.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9.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涉江采芙蓉》【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阶段考】《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年杭州西湖区高一上校级月考】《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0年12月广州执信中学高一上月考】在《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仿佛遭遇冷水泼洒,写出了主人公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4.【2022年3月四川成都蒲江县高一下学期月考】《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5.【2022年四川成都高一下期末】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表达情感的常有行为。《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6.【2023届深圳市六校联盟高三10月质量检测】在《涉江采芙蓉》中,采用设问手法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6.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四、素材积累1.雾霭消散,霁云终临,凛冬散尽,星月长明,齐心战疫,光明在前。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受岁月洗礼而生生不息。阴阳倒转,也定能扭转乾坤。昔日洪水滔滔,我们胼手胝足共释水患;昔日非典黕黕,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昔日汶川地震,我们携手站起重建家园。而今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举国上下定卯足气以击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共克难关。2.美哉,汉语!一声“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跨过千山万水款款走来,打动国人的,何止是贴着这句标语的抗疫物资,更多的是让这标语背后的诗句,有如此动人的情感!有人会说,一边是“丈人来了也得撵”,一边是“日月同天”,我们在追求汉语的流行通俗接地气时,忽略了汉语之高雅诗意。的确,我们是要做些反思,运用好自己的民族语言,让文化自信更有底气。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先人智慧应有的认同与承继。无论是通俗接地气的民间标语,还是“青山一道同云雨”这些高雅的诗句,都是汉语言多姿多彩的体现。而相比之下,那些隽永的古诗文更击中人心。不得不说,在古代,生活并不富裕,教育并不普及,但诗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名句,这些语言历久弥新,至今听来仍让人觉得美好。如果这种美感逐步钝化,我们有负于这几千年文明,也对不住苦心孤诣的先人。文化自信从那里来,不就是继往圣之绝学?用好民族语言,使我们当下的表达更显深邃动人。正值疫情肆虐之际,几句古诗,不只是追求诗意和雅致,还有外国友人对严峻现况的热力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纸短情长,蕴含了对一衣带水邻邦的深重关切。这种语言所生发的力度,不是几吨赈灾物资可以比拟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希望企业家着眼长远,告诫其“不畏浮远遮望眼”;欲表达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便提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时代的深沉忧虑与殷切期望,对人心的抚慰和勖勉,浓缩进古语之中,分量就足了,而语言也活了。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赋予未来最好的礼物与恩泽。或许多年后,高楼大厦已坍塌,江海湖泊已干涸,功绩名利已化为尘土,然而民族语言之光却穿透历史,永不消褪。这,大概是我们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礼物,正如前人传给我们一样。试想,多年后被高科技裹挟着长大的新青年,面对他人之艰难困苦,除了说“我挺你,老铁”,还会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吗?男女两情缱绻时,是只会一句“我喜欢你”,还是会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我想,都会说,才最好;但是后者,显然更匹配五千年历史熏陶下的华夏子民形象。用好民族语言,若民俗与雅乐交织,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定能搭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这正是:传古人之语,品精妙之理,扬文化自信。当我们善待了民族语言,她亦将给我们丰厚回馈。无论足迹所到何处,我们都可以深情告白:美哉,汉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