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导写及范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司马迁借历史人物樊哙之口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老子在《道德经》里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任务及要求解读
(一)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引发:引起,触发。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上面材料是写作的“引发”点,是立意的基础,要以两句名言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观点要由材料综合得出,(即分析评议两则名言“小大之辩”得出自我观点);中间也可以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可回扣也可不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的思考,则要求从材料出发,对看似对立的两则名言作出评议后,又要回归到反观自我成就“大事”过程中如何处理“小事”的深入思考和得出结论。

(二)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词,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在这里应为名词,指通过亲身实践经历所获得的经验。
感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在这里应为名词,指受感触而领悟到的道理。
“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议论现实的针对性,要求行文过程中要针对青年自我(我们)在为成就大事处理小事上的经历和问题,思考如何从材料传统文化名句中汲取智慧正确应对。
“自己的”,自己可指考生自我个体,也可指群体,要求能够将传统文化名句智慧与青年群体成就大事规律道理融合,体现出考生自己个体的感悟、个体的思考,必须有“我”的融入,以第一人称视角谈感悟思考。
“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当然,议论文是比较好写的。

(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要求把角度选准。说明有些角度准确,有些角度不准确。脱离成就大事如何处理小事,谈“小大之辩”是不准确的角度;脱离小大关系,单谈要有大局意识,要注重细节等也是不准确的角度;由小大之辩引出“坚持”“积累”“排除干扰”等也是不准确的角度。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一是成就大事者当摒弃小事干扰,
二是注重小事积累方可成就大事,
三是成就大事既要摒弃庞杂他事干扰,也要注重基础小事累积,
四是其他角度。
“明确文体”考题没有规定写什么文体,考生可自由选择。但考生一旦选择某种文体之后,其作文就应该具备此类文体的要素和特征,不能写得“四不像”。

悟小大相生之道,擘画人生精彩蓝图

司马迁在人们耳熟能详的《鸿门宴》中写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老子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实则是辩证统一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智慧,启发我们领悟小大相生之道,助力我们擘画人生精彩蓝图。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告诫我们“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道理,为了实现一个宏大的目标,过程中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退让是可以被接受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则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警醒我们须从细、从小处步步落实,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综合这两种智慧,我们当从中悟得小与大相辅相成的道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懂得如何取舍“小”与“大”。
成大事者须有大格局、大胸襟,不为一时的小问题,小困难所蔽。列宁如是评价新经济政策:我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邓小平勇破姓“资”姓“社”疑难:“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检验并证明了两位伟人的超前眼界与宏大格局,苏联借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中国由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我们应当懂得,不辞“小让”是为了成全“大礼”。试想,若刘邦若拘泥于小节,坚持向项羽辞别,他又有几分可能从险象丛生的“鸿门宴”中全身而退呢 在向着伟大事业奋进的路上,我们应当深明大小取舍之道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仰望星空时,我们也要脚踏实地,将“大事业”落实到“小细节”中,方能不由“梦想家”沦为“空想家”。屠呦呦肩负找到治疗疟疾新方法的重任,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一步一步觅得“青蒿”这一良方,若她落到实处,步步不舍弃,又何来挽救千万人生命的“青蒿素”呢 苏炳添步步为营地艰苦训练,执着地从每一个0.01秒抠起方成就九秒八三的“亚洲速度”。王计兵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一点点寻找美好与诗意,终获“外卖诗人”的美名。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大事业”更是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小细节,融入“大事业”。在一个个“细”上下苦功,我们便能离“天下大事”越来越近。
当今时代,吾辈青年享有广阔的舞台来施展自身才华。我们应当树立远大志向,摒弃庞杂小事,同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细从小做起,悟“小大相生”之道,擘画人生精彩蓝图。
大行与细谨齐飞 宏观共微观一色

古人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又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脍炙人口的语言中阐释了两个看似矛盾对立的概念 --“大”与“小”。在我看来,“大”与“小”相融相生,相得益彰。大行与细谨齐飞,宏观共微观一色,是处理“小”“大”关系的智慧。
司马迁曾借樊会之口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古人的智慧穿越千百年的时空告诫我们:要于宏观角度把握事件全貌,切忌因小失大。诚然,眼前的既得利益十分诱人,但如果我们没有从全局角度考量,极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君可见《六国论》中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暂时保全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但最终也难逃覆灭的下场。倘若齐国与其他五国身处同一战场抗秦,放眼宏观考量而不是只保全一时安危,说不一定历史将会被改写,齐国也能避免被吞并的下场。君亦可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十年,忍一时羞辱最终成就自我,一雪前耻。由此可见,我们要远观壮阔知伟力,从宏观之手把握事情全貌。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启示我们于细微处锦上添花,成就完美。著名的“短板效应”告诉我们: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木桶的容量。因此修补好每一个漏洞,把每件小事臻子至善才能成就自我。微观的好坏决定人生的高度,这要求我们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拥有细致谨慎的心理锦上添花。“刮腻子”这样一件事,马宏达练习了两千多个日夜,使墙壁各处的误差不超过一毫米。这样细致的练习使他摘得世界技能大赛的桂冠。可见,“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只有把握每一个细小的微观之处,近察细微赏平常,才能最终成就大道。
“大”与“小”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不能脱离彼此而孤立存在。诸当下,有些青年在热血沸腾的年纪只顾眼前的及时行乐,白白蹉跎时光,这是忽略了宏观的视角因小失大;而有些青年每日喊口号,做计划,却从来不把行为落到实处,是忽略了细微,缺乏细谨的心态。只有真正将两看有机结合,吾辈青年才能在人生画卷上泼墨洒毫,绘出绮丽画卷。
大行与细谨齐飞,宏观共微观观一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时代潮头,绘人生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