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2022年课标】
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2.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2.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思维导学】
【核心背记】
一、解放区的土地革命:
1.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2.措施: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____________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在____________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影响:
(1)使农村的_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_______________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____________,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______、______保障。
二、三大战役: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_________、邓小平率领____________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_________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_的序幕。
2.千里挺进大别山后,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
3.三大战役概况:
战役 时间 指挥 部队 影响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_______、罗荣桓 _______野战军 解放了_____全境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_______、陈毅、_______、粟裕、谭震林等 _______、_______野战军 解放了___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_______、罗荣桓、林彪 ______人民解放军与_____野战军 使_______基本解放
4.胜利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5.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1)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经济: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3)军事: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4)社会: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南京解放(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易错易混】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不再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战争主要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
2.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是渡江战役。
3.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没有结束。
4.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而不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或西藏的和平解放。
【重难点突破】
1.战略决战的背景是什么?
答: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四年内就打败国民党?
示例: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③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④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3.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呈现什么特征?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2)主要原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势力的影响等。
(3)启示: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4.【家国情怀】从参与重庆谈判到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时代担当?
中国共产党人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5.读图学史,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基于上述近代中国中央政权更迭的史实,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观点加以论述。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内忧外患,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尝试改变国家命运,但都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自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与国情,从全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一系列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坚定选择。
【分层作业】
(一)、夯实基础
1.下图为吴步乃创作于1948年5月的漫画——《支撑得住吗?》。该作品揭示了( )
A.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 B.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
C.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败局已定 D.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成效显著
2.《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文中内容显示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B.大跃进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约有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以上材料可用来研究人民解放战争
A.发动的背景 B.发展的过程 C.胜利的原因 D.胜利的影响
4.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作战,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其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解放区土改已基本完成,人民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基于这一现状,人民解放军下一步的行动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进行战略决战 D.攻占南京
5.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示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平津战役 B.《天津条约》、辽沈战役
C.《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辛丑条约》、淮海战役
(二)、巩固提升
6.“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千里跃进大别山
7.下列表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 )
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壮大 B.社会矛盾变化影响土地政策
C.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 D.封建土地制度得到彻底废除
8.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歼灭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切断了敌人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这一记载中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9.毛泽东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煮熟夹生饭的火,就是老百姓的心。解放军主力兵团兵力不占优势,但是解放军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由此可知淮海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绝对的兵力优势 B.毛泽东高明的指挥艺术
C.解放区雄厚的物质基础 D.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10.“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这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A.人心向背 B.决策水平 C.军队士气 D.外部援助
11.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实现 B.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全面展开
C.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D.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三)、冲刺中考
12.(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1949年4月23日,“京电号”轮船(如图),冒着密集炮火,将解放南京第一梯队的解放军指战员运送过长江,被称为“解放南京第一船”。“京电号”轮船见证了(  )
A.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陷落 B.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被消灭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3.(2023年湖南衡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狮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14.(2023年广西)自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到1948年底,在解放区约有1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工农红军胜利会师 C.重庆谈判顺利进行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15.(2023年湖北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董存瑞(1929-1948),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参加隆化战斗,身为爆破组长的他率领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在冲锋时遇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英雄董存瑞牺牲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2023年湖北鄂州)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 “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
【核心背记】
一、1.耕者有其田(1)《中国土地法大纲》、封建剥削(2)土地改革、封建性剥削3.中国共产党4.(1)阶级关系、革命和生产(2)参军参战、人力、物力
二、1.刘伯承、晋冀鲁豫、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进攻的序幕。2.辽沈、淮海、平津
3.林彪、东北、东北、刘伯承、邓小平、中原、华东、长江中下游以北、聂荣臻、华北、东北、华北全境4.人民解放战争
【分层作业】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1)胜利原因: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材料二:国民党失败的农村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反对;
材料三: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人心涣散。
(2)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
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