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物理学科 序号:03第十四章 第3节 教学设计课题 比热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了解一些常见物质比热容的大小,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感知科学归纳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2.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学具 天平、烧杯、水、沙子、酒精灯2个、温度计2只教学过程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引入课题: 1、提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怎样变化?物体放出热量呢?2、创造情境:中午海边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沙子变凉了,海水却很暖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1、学生回答2、学生思考讨论:中午海水和沙子都吸收热量;晚上海水和沙子都放出热量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讲授 一、比热容(第1课时)1、教师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水和沙子和水的温度不一样?2、猜想和假设(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想。(2)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3、设计演示实验(1)要求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2)教师说明: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教师点拨、提问:①如何才能使沙子和水温度升高?②如何比较沙子和水哪个升温快?③实验时要注意沙子和水的哪些条件相同?(3)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设计表格,投影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评价、改进,比如:物质质量(kg)升高到500C所需时间升高到800C所需时间沙水4、实验注意事项和数据记录教师点明:①烧杯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②试验时加热水和沙子同时开始,同时终止③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注意不要损坏烧杯和温度计5、教师总结,课件出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比沙子长。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6、引导: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吸热能力或者“容纳热量”本领,物质的这种吸热本领就叫做比热容。7、课件展示:(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0C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2)单位:焦/(千克·0C),符号J/(kg·0C)。(3)水的比热较大,为4.2×103J/(kg·0C)。(4)同种物质的比热相同,而不同物质的比热一般不同,所以,比热也是物质的物理属性。8、回答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水和沙子和水的温度不一样?完成知识目标一二、热量的计算(第2课时)1、复习提问:比热容的概念。2、引导:如果把概念中的各个物理量用字母表示,则比热容的概念就变成一个公式。那么公式如何写? 3、归纳总结:公式变形物体吸热时如何写 物体放热时如何写?4、“动手动脑学物理”4、5题的计算演练。完成知识目标二 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2、学生假设猜想,有多种结果。3、回答试验时哪些量应该相同,比较哪些物理量间的关系4、操作时动手动脑4、(1)研究对象是什么?(空气而不是棉花)(2)为什么放入棉花?(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3)实验说明了什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6、聆听体会。7、阅读课本,进行总结。8、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思考如何把概念变成公式推导公式演练公式 学生的猜想丰富多样,可能远离主题、甚至错误,不可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实验,讨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适当点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防止将探究性教学变为陈述性教学。总结归纳后,实验结果。内容过渡,体现出比热容的本质增强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把一个物理问题上升到数学问题,也就是从把问题从“定性”分析升华为“定量”分析。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 2.物体吸热和放热的公式: 学生总结。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板书设计第3节 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 2.物体吸热和放热的公式:作业布置:练习册:课时达标部分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