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席,离开席位。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B.大雅,与《小雅》都属于《诗经》中“雅”的部分。《诗经》被视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
D.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场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庶人无庙等,以区分亲疏贵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国君可以“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以“孝”立身理家。
B.孔子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完满理想的孝行是侍奉双亲,效忠服务君王,建功扬名光宗耀祖。
C.服饰、言语、行为都要遵循先王的礼法准则,方能延续兴盛,这是卿、大夫应行之孝道,其中蕴含了忠君思想。
D.孔子认为士应该用尊敬之道来奉事国君,用孝道奉事上级,然后即能保住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
5.对于诸侯而言,如何做才能安其社稷,和其民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节选自《孝经》,有删改)
材料二:
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 ”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 ”敬臣更进馆粥。服除,迁秘书郎。休沐,阖门诵书。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有删改)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贵A不离B其身C然D后能保E其社稷F而和G其民人H盖诸侯之I孝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居”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
B.“其政不严而治”与“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C.“不敢恶于人”与“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服除,指守丧期满,脱下丧服,文中指任敬臣为去世的父亲守丧期满而脱下丧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和不满,那就是孝。
B.孔子认为,孝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
C.孔子认为孝道犹如天地有它的规律一样,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
D.任敬臣五岁时因丧母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于天性;后丧父时几次昏倒,听从继母不能悲伤过度的劝告而改喝粥食。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
10.材料二中任敬臣是如何践行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孝的理念的 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满天下A无口过B行满天下C无怨恶D三者备矣E然后F能守其宗庙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居”的“居”指在家闲居,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不同。
B.“不敢恶于人”中的“恶”指憎恨,讨厌,与《兼爱》中“交相恶则乱”的“恶”不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后成为国家的象征,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D.“如临深渊”的“临”指面对,与《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的“临”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的孝道指侍奉父母竭尽爱、敬之心,并能用此孝道教化万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
B.诸侯的孝道指穿合礼法的衣服,说合礼法的言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守住自家的宗庙。
C.士的孝道指具备忠诚又顺从的品德,以此侍奉君主和尊长,进而能长守对祖先的祭祀。
D.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指合理利用自然界的规律,谨慎行事,节约费用,以俸养父母。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15.对于诸侯而言,如何做才能安其社稷,和其民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C2.C3.D4.(1)曾参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我不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
(2)所以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没有止境,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没有的事情。5.①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矜。
②俭省节约而慎守法度。
③谨守富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爱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尽爱、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万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者”,解释为“……的人”,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和后面的谓语之间要断开,所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AD。
“爱敬尽于事亲”和“德教加于百姓”句式相同,各自断开,排除B。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孔子认为士应该用尊敬之道来奉事国君,用孝道奉事上级”错误。由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可知,奉事国君是用孝道,奉事上级则是用尊敬之道。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避席”,离开座位;“敏”,聪明;
(2)“终始”,止境;“患”,担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可知,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就不会有危险。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矜。
由原文“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可知,约俭费用,奉守法度,虽财用充足而不浪费。身居高位而无危险,就能长期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用充足而不浪费,就能长期保持富有。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俭省节约而慎守法度。
由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可知,只有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国民和谐相处。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谨守富贵(富贵不离开自身)。
参考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曾参在一旁陪侍。孔子说:“古代圣王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无比重要的道理,以此治国,能顺应天理人心,因此百姓和睦相处,上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种美德和道理吗?”曾参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我不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你坐下来,我告诉你:懂得人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来自父母而不敢有所损坏和伤害,这还只是尽孝的开始。通过建立功名来奉行孝道,自己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使父母的名声得到显扬,这才是奉行孝道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大雅》说:‘应该思念你的先祖,发扬他们的仁德。’”
孔子说:“爱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尽爱、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万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说:‘天子有善德,万民无不仰赖他。’”
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就不会有危险。约俭费用,奉守法度,虽财用充足而不浪费。身居高位而无危险,就能长期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用充足而不浪费,就能长期保持富有。只有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国民和谐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小雅》说:“提心吊胆,犹如走在深潭边,犹如走在薄冰上。”
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礼法的服装,不敢穿;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言论,不敢说;不是先代圣王所恭行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不敢去做。不是合乎礼法的不说,不是合乎道德的不做。说话不选择言辞,做事不选择行为,言论天下尽知,虽然很多,却没有说错一句话,行为天下尽知,却没有人怨恨厌恶。上述三个方面完全做到了,然后才能守住自家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诗·大雅》说:“从早到晚都不要懈怠,要专心侍奉君主。”
用侍奉父亲的孝心来侍奉母亲,其中的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恭敬之心来侍奉君主,其中的尊敬之心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君主是用尊敬之心,而侍奉父亲则二者兼而有之。所以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就会表现出忠诚;用敬爱之心来侍奉尊长,就会表现出顺从。既具有忠诚的品德,又具有顺从的品德,并以此侍奉君主和尊长,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俸禄和职位,进而能长守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道。《诗·小雅》说:“无论是早上起床或是晚上睡觉,都不要玷污生养自己的父母。”
利用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分别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种土地类型。谨慎行事,节约费用,以侍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所以,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没有止境,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没有的事情。
曾子赞叹说:“孝道真是伟大啊!”孔子说:“孝道,就像上天永恒不变的规律,就像大地永恒不变的法则,是民众必须奉守的德行。天地的规律、法则,是民众应该效法的。”
6.CFH7.C8.B9.(1)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能够约束自我,让言行归复到先王之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10.①任敬臣为父亲守孝期间,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始。②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使父母显赫荣耀。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终。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国家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是诸侯的孝道。
“不离其身”中“离”可以理解成“使……离开”,“其身”是其宾语,故二者不宜断开,其后C处断开。
“然后”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保其社稷”与上文“离其身”结构一致,故中间不应断开,其后F处断开。
“而”表顺承,和下文联系紧密,“和其民人”与上文“保其社稷”句式一致,故中间不宜断开,其后H处断开。
故选CFH。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仲尼居”中,“居”是闲居。句意:孔子在家里闲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居”是居住。句意: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乐。
B.正确。“治”是治理得好,天下太平。句意: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治理得好。/国家治理得好才能天下太平。
C.错误。“不敢恶于人”中,“恶”是厌恶。含义相同。句意: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两者意思相同。
D.正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错误。文中写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为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由此可知,孝的中间阶段是事奉君主,最后阶段是建立功业,成就功名。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所以;“庶人”,百姓;“无”,无论,不论;“患”,担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2)“克”,克制;“一日”,一旦;“归”,称颂。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孝的理念,主要包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孝的最初体现和孝的最终体现。
由文中“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 ’敬臣更进馆粥”可知,在父亲去世时,他因哀伤昏倒了好几次,继母劝他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不能说是孝顺,任敬臣便改喝粥食了。可以和材料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相联系,总结出其为父亲守孝期间,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始。
由文中“迁秘书郎”“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考核优秀,建立功绩,成就名声,使父母得以显赫荣耀。可以和材料一中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相联系。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是诸侯的孝道。利用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充分分辨土地的好坏,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赡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地运行恒常不变,犹如大地利益万物,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德行。天地这种不变的法则,人应该效法它。仿效上天光明普照,依照大地所出产的物品,用来治理天下万民。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所以率先实行孝道,博爱大众,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再来陈述道德仁义,让百姓愿意效法;先行礼敬谦让,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再以礼乐来引导,让百姓和睦相处;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诗经》上说:‘助君行化教民的尹氏,真是民众仰望的好模范。’”
(节选自《孝经》)
材料二:
任敬臣,字希古,是棣州人。五岁时死了母亲,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自天性。七岁时,任敬臣问父亲任英说:“怎样才可以报答母亲之恩?”任英说:“扬名使父母显贵就行了。”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他的文章,吃惊地说:“孔子称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的确是自己比不上他。”十六岁时,刺史崔枢想推荐他应试秀才科,他自认为学业不够广博,就避开了。又过了三年完成学业,考中孝廉,授任著作局正字。父亲去世,他昏倒了好几次,继母说:“你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能说是孝顺吗?”任敬臣便改喝粥食了。守丧期满,迁任秘书郎。休假时,闭门读书。秘书监虞世南器重他的人品,年终考核,给他定为上考,他坚持辞谢不接受。召入担任弘文馆学士,不久被授任越王府西阁祭酒。等到替换时,越王两次上表请求挽留,晋升他为朝请郎。考中制科,升任许王文学。又担任弘文馆学士,最终官职为太子舍人。
(节选自《新唐书 任敬臣传》)
11.BDE12.B13.B14.(1)曾参离开席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我不聪慧,怎么配知道这个呢
(2)所以从天子到百姓,奉守孝道没有止境,如果有人担忧自己做不到,那是没有的事。15.①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矜;
②俭省节约而慎守法度;
③谨守富贵(富贵不离开自身)。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言论天下尽知,虽然很多,却没有说错一句话,行为天下尽知,却没有人怨恨厌恶。上述三个方面完全做到了,然后才能守住自家的宗庙。
“言满天下无口过”与“行满天下无怨恶”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所以BD处断句;
“矣”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
故选BDE。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在家闲居/停留。句意:孔子闲居在家。/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B.错误。含义相同。均意为“憎恨,讨厌”。句意:绝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C.正确。
D.均意为“面对”。句意:提心吊胆,犹如走在深潭边。/端着酒迎着风。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指穿合礼法的衣服,说合礼法的言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守住自家的宗庙”错误。由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可知,诸侯的孝道是指身居高位而不骄傲,生活节俭,遵守法度,财用充足而不浪费。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避席”,离开座位;“敏”,聪慧;“足”,值得,配。
(2)“终始”,止境;“患”,担心;“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可知,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就不会有危险。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自矜。
由原文“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可知,约俭费用,奉守法度,虽财用充足而不浪费。身居高位而无危险,就能长期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用充足而不浪费,就能长期保持富有。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俭省节约而慎守法度。
由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可知,只有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国民和谐相处。即,诸侯要做到安其社稷,和其民人,就要谨守富贵(富贵不离开自身)。
参考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曾参在一旁陪侍。孔子说:“古代圣王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无比重要的道理,以此治国,能顺应天理人心,因此百姓和睦相处,上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种美德和道理吗?”曾参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我不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个呢?”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你坐下来,我告诉你:懂得人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来自父母而不敢有所损坏和伤害,这还只是尽孝的开始。通过建立功名来奉行孝道,自己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使父母的名声得到显扬,这才是奉行孝道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大雅》说:‘应该思念你的先祖,发扬他们的仁德。’”
孔子说:“爱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绝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侍奉父母竭尽爱、敬之心,并能用此孝德教化万民,使四海百姓得以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说:‘天子有善德,万民无不仰赖他。’”
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就不会有危险。约俭费用,奉守法度,虽财用充足而不浪费。身居高位而无危险,就能长期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用充足而不浪费,就能长期保持富有。只有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国民和谐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小雅》说:“提心吊胆,犹如走在深潭边,犹如走在薄冰上。”
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礼法的服装,不敢穿;不合乎先代圣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言论,不敢说;不是先代圣王所恭行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不敢去做。不是合乎礼法的不说,不是合乎道德的不做。说话不选择言辞,做事不选择行为。言论天下尽知,虽然很多,却没有说错一句话,行为天下尽知,却没有人怨恨厌恶。上述三个方面完全做到了,然后才能守住自家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诗·大雅》说:“从早到晚都不要懈怠,要专心侍奉君主。”
用侍奉父亲的孝心来侍奉母亲,其中的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恭敬之心来侍奉君主,其中的尊敬之心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君主是用尊敬之心,而侍奉父亲则二者兼而有之。所以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就会表现出忠诚;用敬爱之心来侍奉尊长,就会表现出顺从。既具有忠诚的品德,又具有顺从的品德,并以此侍奉君主和尊长,然后才能保全自己的俸禄和职位,进而能长守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道。《诗·小雅》说:“无论是早上起床或是晚上睡觉,都不要玷污生养自己的父母。”
利用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分别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种土地类型。谨慎行事,节约费用,以侍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所以,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奉守孝道没有止境,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没有的事情。
曾子赞叹说:“孝道真是伟大啊!”孔子说:“孝道,就像上天永恒不变的规律,就像大地永恒不变的法则,是民众必须奉守的德行。天地的规律、法则,是民众应该效法的。”
(节选自《孝经》)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