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上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变革备课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川教版七上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变革备课手册

资源简介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变革
考点名称:夏朝的兴衰(禹建夏、家天下)
世袭制: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
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 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促使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以后,劳动生产力提高,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由于要吸收新的劳动力,于是带来了奴隶制,第一次大分工也带来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成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部落、部落联盟也开始形成,商品贸易也开始出现,也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住得稠密的居民形成了亲属部落联盟,部落的融合形成了民族,由于战争、掠夺的需要,就出现了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等氏族社会机关。? 第三次社会分工,使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贸易的扩大,所有权和抵押的产生,财富日益集聚到少数人手中。 三次大分工的出现,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而二者之间的矛盾又不可调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导致矛盾加剧,矛盾的不可调和就成了国家起源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不断的战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高于各阶级,压制他们的冲突,国家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国家不同于氏族,一是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的,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又是在这些阶级冲突中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要消失。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 1、禅让制就是当权者离职后由他本人把职位传给他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担当,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世袭制就是当权者离职后职位自动由自己的儿子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担当,从此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2、禅让制针对的是氏族社会晚期的父系社会制度,世袭制针对的是奴隶社会以及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3、禅让制时,国家尚未产生,而世袭制伴随着早起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发展。
宗法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夏朝完成了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之后个各个封建王朝产生深渊的影响。
?传说中夏朝的疆域:
二里头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世纪。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由于夏文化是许多地区不同氏族集团交融的产物,在这广阔的地域内,各地的夏文华文化不尽相同,主要可分为豫西地区的二里头类型、晋南地区的东下冯类型。
考点名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直到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公元前1046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商朝灭亡。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盘庚迁殷: 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同时黄河下游经常闹水患,商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以后,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并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牧野之战: 商朝晚期,纣王暴政。周部族逐渐强大,决定推翻商纣统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国人暴动: 周厉王即位后,宣布山川林泽收归国有,百姓严禁利用,对内采取高压政策。镐京内的平民阶级“国人”对此十分不满,引发暴动,后周厉王逃离镐京,周公,召公代理政事,史称“周召共和”。
殷墟文明主要成就: 1、殷墟出图大量刻有文字的兽甲,被称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2、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统治中心:
殷墟文明: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考点名称: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分封制的类别: 1、周王朝同姓子弟 2、周王朝异姓功臣 3、上古先贤的后代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发展:
考点名称:西周的结束
西周的灭亡: 周幽王时,国势衰败,又逢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幽王听信谗言,废王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夏商周简述:
朝代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主

前2070年

阳城


前1600年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犬戎: 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
考点名称: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尊王攘夷: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晋楚争霸:晋文公即位后,整顿内政,训练军队,很快成为中原强国,后通过与楚国的城濮之战,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之后百年晋楚争霸不断,楚庄王时,晋楚发生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国获得了中原霸主。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 奴隶主之间相互掠夺人口与财富,争取诸侯间的领导权的战争。
?
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1、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新的经济,社会制度的产生。 2、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加速了各区域的民族融合,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3、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春秋时期形势图: ?
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法见于《史记》。
考点名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军师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巧计在桂陵和马陵两地大败魏国主帅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公元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兼并战争的实质: 封建地主之间的争夺土地人口兼并战争。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对比: 1、相同点: (1)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2)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2、不同点: (1)阶级不同: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性质;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 (2)战争目的不同:战国兼并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的目的;春秋争霸是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地位。
战国兼并战争的的影响: 1、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2、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3、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战国时期形势图:
考点名称:秦孝公求贤
秦孝公求贤: 战国初期,七雄中秦国最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下了一道“求贤令”,招纳有才能的人,为秦国的改革献计献策。卫国人商鞅跑到了秦国,与秦孝公大谈富国强兵之道,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商鞅舌战群儒:
商鞅和旧贵族的论战: 当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时,旧贵族纷纷反对,他们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而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顾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鞅从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变法实行了舆论准备。
考点名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个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于商鞅被害。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的发展和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经推行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
春秋
战国
目的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内容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
特点
维护旧的奴隶制
用封建代替奴隶制
阶级
旧奴隶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南门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商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考点名称:秦国的变化
秦国的变化: 经过变法,废除了原来的贵族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具体讲,首先就是重视耕战,提高国力,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其次就是通过奖励军功和颁布新的律令废除了贵族的特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总之变法后秦国国力提高。
商鞅变法后秦国主要变化: 1、秦国实力的增强,从战国初期的“七国最弱”变为战国后期的“七国最强”,为秦兼并六国统一打下坚 实的基础。 2、统治阶级的变化:打击了旧奴隶主旧贵族,使地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 3、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承认土地私有,使新兴地主崛起,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国逐渐形成。 4、政治制度的变化:建立县制,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分封制开始瓦解,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