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上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备课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川教版七上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备课手册

资源简介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名称:元谋人
元谋人: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采集和狩猎。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是否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
?元谋人复原头像:
元谋人的由来: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英文称:Homoerectus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考点名称:北京人
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的特性: 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古猿从树上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使用前肢进行劳动,后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只得直立行走,逐渐形成了上肢和腿脚。
北京人“原始群居”与山顶洞人的“氏族”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都是由几十人组成的集体;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没有阶级划分,无贫富贵贱的差别。 不同点:原始群居的人们没有血缘关系,而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有血缘关系。
北京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相貌特征: 1959年,根据发掘的化石,成功的塑造了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塑像。根据头像显示,北京人面部相对较短,前额低平,眉骨粗大并互相连接。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整个头部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考点名称: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他们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1、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生产力极端低下并极端缓慢的向前发展。 3、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异同: 相同: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力量生存。 不同: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
三大猿人的特性把握: 通过比较元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的各方面的异同,整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把中国古代原始人的演化历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总结。
我国境内三大猿人的主要特性:
人类遗址
地点
发现时间
距今年代
生产生活状况
人体特征
社会阶段
说明
元谋人
云南省元谋县
1965
约170万年
已经会制造工具及知道用火
-
原始人群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
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内
1929
约70-20万年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
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
约3万年
仍然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要埋葬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氏族社会
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山顶洞人的工具: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
考点名称: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聚落: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 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对比半坡文明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农耕生活的作用及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 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3、手工业发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玉器。
河姆渡文明的陶器:
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考点名称: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
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半坡文明的特征: 1、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2、半坡文明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是我国最完整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3、半坡文明手工业发达,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绘制了美丽的花纹。 4、半坡文明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采用地穴式建筑。
?
对比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半坡文化所处的时代: 半坡村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处于氏族公社早期的母系社会,尚无贫富分化。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中国逐渐进入父系社会。
半坡文明时期住宅(效果模仿):
半坡文化的陶器: 从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考点名称:大汶口原始居民
大汶口文明: 大汶口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及其周围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力水平较中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开始出现早起的奴隶,父系社会制度,这时已经逐渐没落,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溃。
社会发展的定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是导致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3]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大汶口文明手工业特征: 大汶口文明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烧窖技术有了改进,可以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以及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
大汶口文明较之前的早期文明有什么新的特点: 1、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晚期出现了早起奴隶。 2、母系社会逐渐瓦解,进入父系社会时期。 3、原始手工业发展显著,制陶方面出现了注明的白陶、黑陶。
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是人类历史发生的最深刻的变革之一。这种变革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中心自然发生偏移,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也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从妻居”改变为“从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属于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中国的父系社会文明: 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等。
考点名称: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黄帝: 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氏族公社的特点: 1、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2、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4、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
远古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氏族公社晚期社会状况: 氏族社会晚期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部落联盟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瓦解的步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