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的主流。由于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须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从“食”的角度来看,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七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时间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讲,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1)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2)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初期:实行“统包统配”劳动就业制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即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请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养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长的发挥,企业用人不能择才而用,个人择业不能扬长避短等。2.改革开放后:(1)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2)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3)作用:有助于人才的特长发挥,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学习、研究业务。(4)法律保障: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新中国初期: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 2.改革开放后: (1)改革原因:一是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弊端;二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障以及企业下岗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更加显得突出。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的社会保障体制。(2)主要问题:出现下岗现象,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3)改革方向: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的社会保障新体制。保障制度: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4)主要特点: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费用由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