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伶官传序》课件(共94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伶官传序》课件(共94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9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2 伶官传序
知人论世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题 解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课文选自《新五代史 伶官传》。《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并培养了大批的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等都是出其门下。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作者简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xu)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pai)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写作背景
作 品 简 介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有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欧阳修认为旧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写《伶官传》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ta),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译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段实词和翻译
道理
虽然
难道
不是
推究
……的原因
代词,代指“这个道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
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第二段实词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诉
判断句
扶持

判断句
一定
接受
表示前后动作的承接关系


一猪一羊祭祀
省“之”,代词,代指“三矢”
第二段译文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
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旺盛
匆忙的样子
第三段实词
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
返回的地方

捆绑
绳索
用匣子装着
等到
叛军
到了
第三段译文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使动用法,使……毁灭
或者
推究
迹象
使动用法,使……兴盛
第三段实词
第三段译文
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
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第三段实词及翻译
强盛
全,所有的
没有人
围困
被动句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
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积聚
被动句
第四段实词
介词短语后置,译为“在”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兴盛)
(装)
(旺盛)
(强盛)
(围困)
(困扰)
(困厄)
(困难)
(告诉)
(祭告)
(禀告)
一词多义
知识归类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其皆出于此乎
(微小的事)
(悄悄地)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如果没有)
(副词,应当,一定)
(语气词)
(代词,他)
(大概,表揣测语气)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四应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名词作状语
数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名词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名→动,订立盟约
形→名,成功的消息
名→动,用盒子装
名→状,在夜里
数→状,从四方
名→状,向东面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名,细微的地方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特殊句式
1、梁,吾仇也。
2、此三者,吾遗恨也。
3、盛以锦囊。
4、系燕王父子以组。
5、而告以成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智勇多困于所溺。
8、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判断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被动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判断句
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抑本其成败之迹
古:人为 今:有关员工的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
古:推究,探究 今:原来
古:一般的官员 今: 做某一方面的工作
古:抑或,或者,还是 今:压制
整体感知
内容总结
《伶官传序》
总起
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总结
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第一段: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第二段:分说: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
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段:总结: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四段:启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阐明盛衰由人事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23岁
27岁
38岁
41岁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论 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立国(15年)
灭国(3年)
全文结构
【简析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简析课文】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以此论证了论点。
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那样惨:“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
【简析课文】
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分两层: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
先提出兴衰由人事的观点,接着举出将要评价的后唐庄宗的事例。
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1、找出观点句(论点)
2、依据(论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分析赏读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第三段分析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第四段分析
指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不只限于伶人。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盛衰在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满招损 谦得益
《伶官传序》
第一段: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第二段:分说: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
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段:总结: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四段:启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阐明盛衰由人事
全文总结
现实意义
理解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伶官传》作的序,为何不评论伶官,
却以庄宗为重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伶,在乎宠伶之君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庄宗)常身与俳优(伶人)杂戏于亭,伶人由此用事。
2.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
3.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伶官郭从谦),焚以乐器。
——《伶官传》
联系现实
统治集团:土地财富高度集中
朝廷官员:日益腐化安于享乐
民族矛盾:少数民族不断进犯
统治集团: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欧阳修想通过后唐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居安思危 力戒奢欲 善用贤人 勤政治国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
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黑格尔
明熹宗
木工皇帝
宋徽宗
花鸟皇帝
清咸丰帝
四贪皇帝
以 史 为 鉴
主旨总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淮南子》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国家兴亡虽然也有“天命”的因素,但人起了决定作用。正因人君的依赖和宠幸,宦官才能把持朝政,祸害国家;庄宗继父遗志、勇猛善战而得天下,又因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失天下,得失皆因“人事”。现代社会中,因人为制造的阻碍而难以为继的事情常见,同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比比皆是。许多事情因“人事”而改变。“岂非人事”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人”才是事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对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①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②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
(2)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对当时的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以问句作结,有何作用?
【答案】总结全文,强调中心主旨,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统治者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本文的论述范围进一步扩大延伸,不仅就伶人谈伶人,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引发后人思考;同时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思考:
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格言
警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论理,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文不对题 为什么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在传的正文已对伶官的事迹做了详细叙述,所以作者没有重复介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将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课文探究
2.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开始“晋王三矢”的叙事;接着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③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3.本文是怎样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①史论大多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1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思维导图
拓展延伸
李存勖履历
885年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出生
受三矢,继承遗志(受矢)
破幽州,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亡梁)
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亡国亡身)
资料补充
得天下 —— 15年—— 盛
失天下 —— 3年—— 衰
为什么?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与尔三矢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儿子李存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补充材料
资料补充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建立后唐——杰出的军事将领
资料补充
称帝后,李存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开始享乐,开始怠政。
1、宠信伶人:常常粉墨登场,不理朝政;伶人仗势欺人,群臣敢怒而不敢言。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
2、宠信宦官:召集散在各地的原唐朝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3、亏待有功之人:喜怒无常,无故诛杀大臣,导致人人自危;沙陀部落士兵待遇差,有人饥寒交迫而死的.
骄奢无道的皇帝
资料补充
兵士黄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发动兵变。因这次兵变发生在夜间,故称“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昔日亲信大将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众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了仓皇东出的唐庄宗。年42,有人从廊下拣来一些乐器,覆盖在尸体上,点火将尸体焚烧。一个曾经叱咤风云、轰轰烈烈干了一番事业的开国皇帝,就这样凄凄惨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唐庄宗既是一代枭雄,又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于五代纷扰之时,以雄霸夺得天下,但不能守住天下。在位三年,在施政上没有任何建树,相反,犯下许多致命的错误,重蹈了被其灭亡的后梁和蜀国的覆辙,以致政权旋得旋失。史书说,李存勖的骤胜骤败,“足为万世之炯戒”。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拓展延伸
玩物丧志的皇帝
路易十六痴迷摆弄机械制造小玩意,被人民抄了家,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明代熹宗是一个天才的木匠。对木器制造到了痴迷的程度,大明王朝在斧斤叮当声中,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全才皇帝宋徽宗赵佶不仅精通诗词、书法、绘画,足球踢得也相当好。当他成了俘虏,押解北上,金朝太子还请他去表演球技,传授诀窍,充当金兵的足球教头。只是玩物丧志,把当皇帝的正事给荒废了。“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
拓展延伸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事例
3、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4、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5、 商纣王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引火自焚”的下场,并留下千古骂名。
6、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霸嫂蒸母,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
《伶官传序》旨在知古鉴今,告诫沉溺的恶果,警示亡国的落魄。同样,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沉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这样的规律于今日也能带给我们启示,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们的漫漫人生路。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 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取得胜利
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⑤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
⑥ 泣下沾襟 泣:流泪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 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奉盆缶秦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与之争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 迹:事情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朋党之说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满招损,谦得益”,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中国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中国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