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次韵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王定国停扬州①苏轼此身江海寄天游,一落红尘不易收。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又惊白酒催黄菊,尚喜朱颜映黑头。火急著书千古事,虞卿②应未厌穷愁。【注】①王定国:苏轼好友,时因政治风波任扬州通判。②虞卿:战国时期名士,曾弃官著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接从友人身处官场的处境落笔,直接抒发宦海浮沉、身不由己而无奈的感慨。B.颔联用司马相如“回不了”和何逊“空在外”的典故,呈现了不遂人愿的人生境遇。C.颈联“又惊”一句表明诗人对友人因借酒消愁而容颜消瘦、精神不振的惊讶与担忧。D.全诗都在劝慰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表露了自己对立功和立言的价值判断。2.苏轼曾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结合本诗内容,分析苏轼是如何劝慰友人“心安”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①述怀二首(其二)韩琦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魏境②民流河抹岸,颍湖春早柳萦桥。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右琴书酒满瓢。[注]①北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因反对变法而辞官归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之畔。②魏境:即大名府(今属河北)。诗人时任大名府通判,恰遇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③浮丘袂:典出东晋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浮丘、洪崖,传说中的仙人名。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高度称赞欧阳修急流勇退的高尚品格,深情渴望诗人自己过上自由的渔樵生活。B.颔联表达诗人不会因为山川阻隔而断绝与欧阳修的深厚友情,也不会因为年老多病而放弃正道。C.颈联虚实相生,虚写诗人辖区遭遇洪水袭扰,忧虑百姓疾苦,实写友人闲居颍湖,欣赏春天美景。D.尾联用典抒情,表达诗人渴望与友人一同游山玩水,享受文人墨客诗酒酬答惬意自在的归隐之乐。4.欧阳修称赞韩琦为“社稷之臣”,本诗虽为酬答之作,但也可见韩琦作为“社稷之臣”的某些表现。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序灯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几度白衣①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山阁若逢阎伯屿②,方君诗思敌王郎③。【注】①白衣:指受江州刺史王弘委派于重阳节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②阎伯屿:指洪州都督阎公,曾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③王郎,指王勃,滕王阁宴集时写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将主观意愿的“未许”与客观现实的“无端”交织在一起来抒发情感。B.颔联写诗人因几度错过重阳佳节以致怀疑菊花无人欣赏,联想自然,富有意蕴。C.颈联的“野心”和“灏气”,表现出诗人渴望事业有成的进取之意和磅礴之气。D.尾联用典,写方君诗才可与王勃匹敌,使人不由地联想到文人雅士的宴集场面。8.“吟怀”二字总领全篇,请概括其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①黄庭坚金狨系马晓莺边,不比春江上水船。人语车声喧法曲,花光楼影倒晴天。人间化鹤三千岁②,海上看羊十九年。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注】①宋肇,字林宗,是苏轼和黄庭坚的好友。当时苏轼刚被提拔到翰林院担任中书舍人,大家都来庆祝,黄庭坚也赋诗抒怀。②《神仙传》记载:苏仙公名耽,汉文帝时得道成仙,后又化鹤返归故乡。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狨”,指狨皮制成的鞍垫,因为狨毛长而金黄,诗人借此表达翰林公显赫的身份。B.古人用下水船比喻才思敏捷,“不比春江上水船”反其意,自嘲能力低下、反应迟钝。C.颔联描写车来人往、欢声笑语、法曲高奏的热闹场面和万紫千红、碧水楼台的祥和景象。D.尾联用“遨头”“苏仙”,高度评价了苏轼在文坛的地位,也表明了苏轼对文物的爱好。10.黄庭坚诗风奇崛,请以颈联为例具体赏析其语言风格。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二)王安石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注]。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注]:此处“媒”指鹤媒,捕鹤者用来诱捕野鹤的鹤。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去复来”三字有离家、归家反复多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人生遭际的坎坷。B.诗人高格如鹤,却不料遭人陷害,得祸被贬,这正是诗人此番满面尘埃归来的缘由。C.颈联大意是说,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D.尾联“水石”“韦编”照应首联的“田宅”“诗书”,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12.有人说,王安石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本诗是如何体现王安石“出世”“入世”观念的?诮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②指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句以浑厚豪健之笔为起调,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B.“烟中”一句由远及近,描写眼前景物,晚烟朦胧的沙岸,犹如杭州萧山的西兴镇。C.颔联写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使用了夸张手法,将夜间宿于金山的见闻记录下来。D.前六句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14.这首诗颈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陈介然幽兰翠柏之作(其一)李纲翠柏方岁寒,独立群木外。不为众所知,此理实难会。惜哉结根浅,未使极高大。天风动虬枝,萧瑟起清籁。倘无斤斧残,会拂千丈黛。空余霄汉志,不逐霜雪改。委弃老空山,浩荡付元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立群木外”不仅指翠柏外在的形象,也指它内在的禀赋和气质。B.“倘无”二句表现出对翠柏能成材的确信,更表达了对人才的爱惜。C.本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借翠柏抒发了内心的深沉慨叹。D.诗人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流露出无奈之情。16.诗歌塑造了翠柏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1)借前人命途多舛,为官难有建树的典故,安慰友人自古仕途不顺也是常态,不要过于在意;(2)开导友人虽时光流逝,但容颜未老,年富力强,还可有所作为;(3)鼓励友人既然文才可追司马相如、何逊等人,不妨远离官场,安心著书立说,留下千古美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一句表明诗人对友人因借酒消愁而容颜消瘦、精神不振的惊讶与担忧”错误。此句整体理解错误,应理解为对时光飞逝、又过一年的惊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意思是不曾允许司马相如回到蜀道,白白教何逊待在扬州,借用司马相如“回不了”和何逊“空在外”的典故,呈现了不遂人愿的人生境遇。所以诗人借前人命途多舛,为官难有建树的典故,安慰友人自古仕途不顺也是常态,不要过于在意。“又惊白酒催黄菊,尚喜朱颜映黑头”意思是又吃惊地发现菊花开放,时间流逝,尚且高兴的是容颜还年轻头发还未白,所以开导友人虽时光流逝,但容颜未老,年富力强,还可有所作为。“火急著书千古事,虞卿应未厌穷愁”意思是赶紧将千古之事写进书中,应像虞卿那样弃官著书,所以鼓励友人既然文才可追司马相如、何逊等人,不妨远离官场,安心著书立说,留下千古美名。3.C4.①结交正直之人。“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可见其磊落襟怀。②恪尽职守,关心民生。诗人在大名府通判任上,恰逢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作为地方官,对此更是忧心如焚,“魏境民流河抹岸”便可见一斑。【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虚写诗人辖区遭遇洪水袭扰,忧虑百姓疾苦,实写友人闲居颍湖,欣赏春天美景”错误。应为实写诗人辖区遭遇洪水袭扰,忧虑百姓疾苦,虚写友人闲居颍湖,欣赏春天美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①“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精神相通,情投意合,不会因为高山大河、路途遥远阻隔间断;正直的品性,很难因为年老多病而消磨。其磊落的襟怀,与正直的人结交,都表现了他作为“社稷之臣”的品质。②“魏境民流河抹岸”魏地的民风流俗淳朴敦厚,河水涨没堤岸。根据注释②可知诗人在大名府通判任上,恰逢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作为地方官,对此更是忧心如焚。表现了诗人恪尽职守,关心民生。5.B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有误,“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实景,应为喻体。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7.C8.①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②宴集不常、黄菊不赏的惋惜;③悠闲自在、浩气在胸的畅快;④友人唱和、欣赏才俊的快慰。【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渴望事业有成的进取之意”错。“野心”指的是无所事事、闲散的心思。此处写的是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首联“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老重阳”是个倒装句式,应读作“重阳老”,指的是陶渊明不希望自己在重阳节时变得老去。同时,“霜雪”则用来比喻指陶渊明头发中的斑白之色。此联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②颔联“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其中,“白衣”指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而“虚(颓)令节”指的是重阳节,意为“虚度节日”;“致疑句”则表示对于几度的重阳节没有这样欢乐聚会,没有这样饮酒赏菊,实在是虚度了时光,实在对不起菊花。此联表达了诗人对宴集不常、黄菊不赏的惋惜。③颈联“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其中,“野心”指的是无所事事、闲散的心思;“灏气”则是指弥漫在天地之间的大气。此联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浩气在胸的畅快的心情。④尾联“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借用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集时,与朋友们饮酒、唱和的情景,强调赏菊、饮酒所带来的欢乐氛围,并以方君的诗才与王勃并比,表达了诗人同友人唱和、欣赏才俊的快慰之情。9.D10.①用典精当:颈联出句化用《神仙传》中苏耽成仙后化鹤的传说,对句引自《汉书》中苏武牧羊的故事;②讲究工巧,重视对偶句的锤炼:前面运用数量词“三千岁”“十九年”形成对仗和对比,“人间化鹤”与“海上看羊”巧妙对仗,语言看似平易,其实精心锤炼;③颈联形象地刻画出苏轼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充满了对苏轼的深情和赞美之意。【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也表明了苏轼对文物的爱好”错误,文物,这里指文士。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颈联以成仙化鹤的苏耽比喻东坡本是神仙中人,以苏武牧羊比喻东坡经历的坎坷。黄庭坚喜欢用典,讲究无一字无来历,韵味十足,更显拗峭挺拔,令人叹为观止。“三千岁”对“十九年”,诗歌对仗工整,诗作结构严谨,形成对仗和对比。用典故“人间化鹤”和“海上看羊”和苏轼作对比,盛赞了苏轼,语言上巧妙严谨,看似妙手偶得,平易简单,其实精心锤炼,苦心推敲。颈联不落俗套,形象地刻画出苏轼大半生的坎坷经历。诗句将苏轼比作苏耽和苏武,用名人比附苏轼,充满了对苏轼的深情和赞美之意。11.C12.①出世: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②入世: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错。诗中“道”指的是儒家“修齐治平”政治理想;“行”指践行,实现;“有待”是道家哲学用语,相对于“无待”而言,指有所依凭,不能自由;“古人不见”即“前不见古人”,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追随古代先贤,殊为寂寞。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出世:“忘机自许鸥相狎”,意思是忘却尘世的繁杂,自我认为与鸥鸟为伍。诗人思考着如何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意思是何时才能像水石一样长久地安身,并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世人。诗人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②入世:“得祸谁期鹤见媒”意思是谁能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招来祸患,就像鹤鸟遇上了媒人一样意外。“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意思是这条道路还未实践,个人才能还有待发挥,古代的先贤没有见证过自己的才华白白浪费。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渴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对未来充满期待。13.C14.①比喻。松林间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犹如积雪崩落,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山月的斑驳和江水的奔涌。②动静结合。山月入松为静景,江风吹浪为动景,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高旷明丽的山月江水图。【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使用了夸张手法”错误,颔联意思是游船已都停泊不开,但不时从船中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只看到闪烁的灯火。诗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意思是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诗人用片片碎金比喻林中月光,用积雪崩落比喻白浪腾涌,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高旷明丽的山月江水图。其中山月入松为静景,一个“入”字,将山月写活了,似乎山月钻到了松林间,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倩影,银光点点,令人陶醉。再写江水,“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是“白浪滔天”,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积雪崩落,很有“江间波涛兼天涌”那种意境。这两句一静一动,有声有色,富有诗情画意。15.D16.①凌寒不凋,卓越超群:岁寒时节,它仍然青翠,卓然独立于群木。②高雅脱俗,不同凡响:风吹来,它发出萧瑟的清响,霜雪落下,它也不改变自身。③志向高远,怀才不遇:它有霄汉之志,却被舍弃,老于空山。【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错,“委弃”二句说的是翠柏在被舍弃后只能将自己的命运无奈地交给“浩荡”的天道,而不是说“浩荡”的天道是翠柏“老空山”的原因。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意象的能力。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惋惜之情。一、二句,意为:正是岁寒时节,翠柏高出群树,卓然独立。前两句描写翠柏岁寒不凋、卓然独立,表达了对翠柏的赞扬。三、四句,意为:它不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为翠柏鸣不平,它岁寒不凋、卓然独立,却不被众人知晓,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寄托了诗人对众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五、六句,意为: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诗人为翠柏惋惜,它因“结根浅”,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变得“极高大”。七、八句,意为:可惜由于扎根不深,它没能长成参天大树。描写风吹翠柏的声响,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点明了它高雅脱俗,不同凡响。九、十句,意为:如果不被斧子砍伐,它会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挥动青黑色的枝条。想象如果没有斧头的砍伐,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爱惜与呵护。最后四句,意为:如今它空怀霄汉之志,却也不随霜雪而改变自己。在被舍弃后老于这空山之中,把自己交付给这无常不定的天道。诗人为翠柏鸣不平,说它有霄汉之志,并且不随霜雪改志,却被舍弃,在这空山之中听天由命地老去。点明了它志向高远,怀才不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