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考点名称:农奴制的危机农奴制: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沙俄农奴制的特点:1.主要采用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手段;2.农奴完全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之上,处于社会底层;3.农奴饱受压迫,既要为地主服务,又要向地主提供各种贡品;4.沙俄制定了残酷的约束农奴的立法;5.封建社会后期逐步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黑奴同沙俄农奴的比较:1、黑奴:在非洲沿海,欧洲殖民者设立要塞和商站。被掳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里的奴隶市场,让奴隶贩子“选购”。买卖双方拍板成交以后,奴隶贩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带有公司纹章的烙印。然后奴隶被关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凑满一批就赶他们上船,运往美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再运往黑奴市场供美洲的种植园主购买。黑奴一般没有人权,奴隶主拥有奴隶的生杀大权,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奴隶主可以用自己的奴隶来代替自己服兵役或者代替税金、财产等。所以黑奴完全是一种当时的活的商品,像牛、鸡、狗一样。2、俄国农奴: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农奴制的主要危害: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2.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俄国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3.农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尖锐。悲惨的沙俄农奴:考点名称: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大市场,巩固沙皇统治;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美国黑奴制的废除同俄国农奴制的废除的异同点:1、相同点:(1)时间相同:均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2)结果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两国均在改革后强盛起来,同时,都保留了一定的残余。2、不同点:(1)废除方式不同:美国以革命的方式,通过发布总统令废除;俄国则是以改革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2)目的不同:美国为了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扩大市场,增加劳动力而废除黑奴制;俄国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沙皇政权。俄国1861年改革历程:1.背景:(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欧各国。(2)农奴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3)农奴暴动威胁沙皇统治2.直接原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3.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4.目的:为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5.内容:(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拿钱赎买到一块份地。6.意义:(1)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1853年7月初,俄国出兵8万人占领了在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并拒绝了苏丹提出的撤军要求。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这样,在俄土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终于在多瑙河上开始了,对于双方来说,这是宗教狂信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战争”。1854年3月底,英法正式向俄国宣战,1855年初,法国附庸撒丁王国也宣布参加对俄战争,从而使俄土交战发展成了一场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和黑海的国际战争。1853年11月30日,俄国海军中将纳希莫夫率领的俄国分舰队,突然袭击在黑海南岸的土耳其其海军基地锡诺普,打败了土耳其分舰队,俄国取得了黑海制海权,激化了同英法的矛盾,1854年1月,英法联合舰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此后战区,迅速扩大,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完全孤立,军事上面临优势敌人从各个方面发动的进攻。克里米亚战争从1854年8月起,联军扭转了兵力分散的态势,集中兵力于克里米亚半岛,从俄国手中夺取黑海制海权,1854年9月中旬,联军出动60多艘战舰,6万多名士兵和3个攻城炮兵团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叶夫帕托里亚登陆。9月20日,双方在阿尔马河畔进行第一次陆战,俄军一败涂地,损失5700多人,退向俄国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9月25日,联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了长达11个月的围攻战。9月5日,联军用700门大炮倾泻了15万发炮弹,摧毁了俄军的全部工事。9月8日,法军占领了军港区和市区制高点马拉霍夫岗,俄军被迫放弃要塞,向北转移,塞瓦斯托波尔陷落,随着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俄国败局已定。俄军虽在高加索战场上取得一些胜利,但再也无力把战争进行下去,1856年3月30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的结果,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考点名称:俄国的扩张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女皇,原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给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宫廷政变中废黜彼得三世,并登上皇位。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了国家政权,将农奴制推上了发展顶峰。在她在位期间,俄罗斯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在这方面的主要成就就是将克里木半岛和黑海沿岸的土地并入版图,俄罗斯还参与瓜分了波兰,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均以辉煌的胜利告终。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在南方得到了极大扩张,沙俄势力跨过了高加索山。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1855年1881年在位),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的皇帝。他在任期间,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861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为俄罗斯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1546——1917年),简称俄国、帝俄,通称沙俄,共记304年,1917年因二月革命灭亡。1546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沙皇俄国诞生。1613年,开创罗曼诺夫王朝。1721年,彼得大帝与瑞典王国进行北方战争胜利,俄罗斯参政院授予俄国沙皇“俄罗斯皇帝”头衔,俄国成为正式意义上帝国。后领土不断扩张成为全球帝国,长期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西部包括芬兰、波兰,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接壤。南部与奥斯曼帝国、波斯、阿富汗、中国、朝鲜接壤。东部包括阿拉斯加,与日本隔海相望。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内容:1.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2.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3.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4.思想: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纷纷要求改革。5.经济: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提供资金;借鉴西方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3.欺骗性:当改革后,农民的剥削加重。4.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俄国1861年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的影响:1.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2.推动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3.促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4.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为后来了无产阶级革命做好了准备。1914年俄罗斯帝国版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