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中国古代有许多写秋的诗文,你想到了哪些?
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赏析关于秋的描写,绘秋景,品秋味,体会语言特色;
2、挖掘作者悲凉的情感态度及其原因,体悟秋心。
3、深层探究,感受作者特殊的审美趣味,体味作者的生命思索。
散文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散文以抒情为主,但也使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常综合起来运用。
散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具体地抒发作者情感。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多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观察的 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文体知识


形散神聚:取材广泛,手法灵活,思想主题集中
意境深邃:抒情性强,思想深远
语言优美: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特点
郁达夫(1896年-1945年),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他,幼年丧父,饱读古典诗书,困顿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少年留日,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漂泊,饱尝抗战之苦,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者经历
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的失望感叹。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闷,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来鼓舞人们战斗。
创作经历
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混混沌沌 潭柘寺 槐树 扫帚
落蕊 一椽破屋 廿四桥 蟋蟀
嘶叫 房檩 平平仄仄 普陀寺
譬如 颓废 鲈鱼
读文正音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lǐn

tuó

tuí

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说说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任务一 绘秋景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总体感知
1、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描写故都的秋景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故都的秋之特点:清、静、悲、凉
小院晨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果奇景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细品秋景
阅读3自然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有何特点?
赏析小院晨景图(3)














































1、一椽破屋 一碗浓茶
2、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4、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5、喇叭似的蓝色牵牛花
6、疏疏落落的秋草
悠闲而又荒凉、衰败、沧桑
听觉
冷色调
清冷、衰败
从视听角度,选取衰败的冷色调景物,写出了环境清幽、萧瑟,展现了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视觉,高远清爽

色调:清
声音:静
景物:悲凉
请阅读第4段,作者如何写落蕊图的?有何特点?
凋零的“落蕊”,寂寞而凄凉,联系前文的“疏疏落落的秋草”,给人一种万物寂寥之感,引发对生命生命衰亡的深邃感触,也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赏析秋槐落蕊图(4)
“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悲凉
链接:《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浣溪沙》“无何奈何花落去”
主观感受
请阅读第5段,品读“秋蝉残鸣图”。
伤感的秋蝉残鸣,这种生命行将结束时衰弱的“嘶叫”,充满北平,加浓了秋味,渲染了秋之寂廖、悲凉的气氛,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亡,“啼唱”悲凉之中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赏析秋蝉残鸣图(5)
《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知识链接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司空曙《新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杨万里《听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蝉声
古诗词中的“蝉”意象,寄寓了多样的人生感怀。
秋雨有何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何写“都市闲人”?
“都市闲人”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京腔京调的悠闲缓慢又微叹着的互答,带着“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更显生活的淡泊,以社会人物丰富自然的风物,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赏析秋雨话凉图(6-10)
特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灰沉沉的天空
息列索落的秋雨
息列索落得秋雨
息列索落得秋雨
都市闲人
雨后的斜桥影
变幻的天气
写了北方的果树哪些特点呢?
从视觉上表现“清”“静”得特点,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
赏析秋果奇景图(11)
数量多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形状
颜色
冷色调
观秋色—冷色调
青天、蓝朵、秋草、落蕊、
灰沉沉的天空、青布衣衫、淡绿微黄的枣树
秋景小结
这几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听秋声-以动衬静
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声
息列索落的秋雨
悠闲的都市闲人声


品秋味-主观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悲凉
任务一 悟秋心
总体感知
请思考是否可以把题目改成“北平的秋”?
“故”字有着对北平的向往和依恋,“故都”更具历史沧桑感,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带着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
情感探究
请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独特情感的句子?
(第1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向往
情感探究
请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独特情感的句子?
(第2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不合适的。
通过与南方秋天的对比,南国秋味淡,北国秋味浓,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与赞美。
情感探究
(第13、14段)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以四个比喻,再次对比,首尾呼应,以饮食之味写秋味,秋味之浓烈、醇厚、苍劲、范围之大,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眷恋。
请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独特情感的句子?
回溯课文
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
(第11段)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回溯文本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宋玉《九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其一)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欧阳修《秋声赋》
郁达夫骨子里有着中国古人的雅趣,熟稔中国古典诗词,同时,他也有着对衰亡事物的独特热爱以及欣赏普通人世俗生活的俗趣。
资料链接
中国文化有悲秋传统
材料一:
西方唯美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王尔德,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死亡的永恒美”,“以恶为美”、“以死为美”等,较为狂热激进。20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热潮席卷中国文坛,郁达夫留日期间,广泛涉猎西方近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唯美主义创作特征,例如“颓废化”、“欲望化”以及“永恒性”等特点。
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王尔德
资料链接
材料二:
日本“幽玄美”:日本特色美学,原为佛家用语,后影响文学艺术领域。平安时期结合中国文人隐逸审美情趣,发展为朦胧幽寂的审美理想,追求空寂幽深的境界。创作者多将思想情感借助载体表现,给予读者联想中的含蓄美。
日本“物哀美”:日本固有美学范畴,指人对世相(包括人和物),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产生的感叹。
郁达夫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唯美主义中“以死为美”的思想,以及幽玄美、物哀美的影响,使他的文章具有一种细腻,深邃的哀伤之美。
日本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集中体现了“物哀美学”
知识链接
1、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2、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感的性格。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
3、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4、郁达夫有缺点或错误,譬如贪恋自然和人间景色,敏感、天真(不成熟),对人对世,常常易于赤诚相待,遭受挫折时,又容易陷于感伤和悲愤。——袁庆丰《都达夫传》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激起人的恻隐之心,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悲哀的感染,比快乐当然更来得速而且切。
——郁达夫《炉边独语》
能够触动心灵,激活生命感受力的,就是美。
【社会评论】
《故都的秋》并非在一般层面上的写景抒情,其“ 特别”之处在于故都之秋的“ 清、静、悲凉”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
——滕玮
作者向往的是一种“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而“故都的秋”正是这种生命形态的象征,这种生命虽然形态悲凉,但是富有内涵。
——曾国繁
资料链接
观点一:与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
情感探究
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他受唯美主义与物哀思想的影响,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有了悲秋情结。
情感探究
思路总结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品秋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总写
记叙
议论抒情
总括
分写
故都的秋
主旨总结
本文通过对“故都”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浓烈的爱。同时也蕴含着作者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忧郁、孤独的心情。
语言:句式整散结合;风格简洁清丽;文风典雅
手法: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排比、比喻;对比烘托
写作特色
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结构精巧,首尾呼应
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情景交融
阅读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阅读老舍的《想北平》
拓展阅读
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
细品本文语言,请模仿《故都的秋》第三段的写法,描绘温州任一季节(200-300字)。
随堂练习
郁达夫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