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度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学会使用量筒;(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三、教学分析“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播放DNA破案视频,学生了解DNA可以反映个体特殊性质,教师拿出奖牌并提问是什么材料制成的。2、提问:对于物质来说有没有一种类似人类DNA一样能够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东西 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知识。3、提问:铁和木头谁重 演示实验:相同体积的木头和铁谁的质量大。体积大的木头和体积小的木头谁的质量大。如何用一个调节好的天平很快的比较出来谁的质量更大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与交流思考,得到总结:1、不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2、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活动2【活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发现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从“正比”与“反比”方面思考。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准备了一个天平配砝码,一把刻度尺,一个被纸包起来的神秘物质。根据现有器材简单设计实验:突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的设计。通过观看微课引导学生讨论用刻度尺间接测出固体体积的方法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熟悉设计实验的两个关键点,学习测固体体积的一种方法。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分工合作按设定步骤实验。(2)注意数据记录的有序准确。提醒学生注意天平的使用和用刻度尺间接测量立方体体积的方法,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上减小误差。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4、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提问:通过观察表格,观察1.2.3组数据(或4.5.6组数据),对比观察1.2.3和4.5.6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回答:1.2.3组数据(或4.5.6组数据)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1.2.3和4.5.6组数据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规律,请每组成员代表上台揭秘神秘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作出图像,并进一步确定m—V的正比关系。通过课件演示如何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学习分析与论证的又一种方法──图像法。活动3【讲授】建立密度的概念,学习密度的相关知识自学课本1、观看板书内容,通过问题的引导自学密度的相关知识。 得出密度的概念。指出“比值定义法”(1)密度的定义是什么 (2)密度的符号是什么 (3)密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4)密度的单位有哪些 引导学生用等式来理解密度概念,强调复合单位的读法和写法,公式的书写,注意两个密度单位的关系。2、阅读密度表解决下列问题:(1)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有什么特点 (2)不同物质的密度是否一定不同 (3)水的密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物体的物质状态变化后密度是否变化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查表寻找规律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活动4【练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思考题:小明认为铝块切去一半后质量减小了一半,体积减小了一半,密度也减小了一半,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1.提醒学生抓住解题的整体思路和归纳出解题方法。2.体现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学习从例题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解决课前提出的如何知道奖牌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活动5【讲授】总结评估对练习作点评,发现独特解法或需改进之处。自己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和解题步骤与思路及注意问题,学习通过评估改进学习方法,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