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学历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学历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型 新授 课时 1
课 标 要 求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 2.通过史料分析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育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评 价 任 务 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 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习流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 新授 小结 随堂练习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红楼梦》 观看视频,了解红楼梦创作的基本情况 (1)作者简介:曹雪芹生前定稿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立下大功:曹家成为康熙皇帝的亲信,获授内务府的各种文武官职,创造了由曹玺、曹寅、曹颙、曹頫三代四人袭替江宁织造超过半世纪的罕见之例。 烈火烹油:康熙年间,曹寅长女曹佳氏被康熙皇帝指婚给平郡王纳尔苏,这是第一位出身汉姓包衣之嫡福晋。曹家从“包衣下贱”跻身八旗上层社会。 走向没落:雍正六年,曹頫以骚扰驿站、转移家产等罪名被抄家。曹家子弟如雪芹、棠村等且流散四方,正如《红楼梦》第五回所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创作背景 《红楼梦》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末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体现出繁荣与衰败并存而逐渐向衰败演进的特征。曹雪芹,其家族在康乾盛世前期以朝廷重臣而享钟鸣鼎食,忽被抄家而一蹶不振,以至“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曹氏家族之境遇正是当时封建末世盛极而衰的缩影。有着家族盛衰刻骨铭心体会的曹雪芹,凭借艺术家对时代的敏锐觉察,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后人难以逾越的史诗性巨著《红楼梦》。 ——国家博物馆 (3)主要内容: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金陵十二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妙玉 薛宝钗 贾迎春 贾惜春 林黛玉 李纨 秦可卿 贾巧姐 王熙凤 史湘云 任务一:合作探究:通过观看视频中刘姥姥与贾府众人生活场景,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什么问题?(指向目标1) 人物简介:刘姥姥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老婆婆,只靠两亩薄田度日。早年间与贾府王夫人有些关系,因此在生活困难时拜访贾府寻求帮助。 统治阶级生活奢靡丑陋,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尖锐。 (4)艺术特色 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姓名的就有700多人,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一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 5)传播 《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动人的故事讲述、高超的艺术技巧吸引了广大读者和学者,得到广泛的社会回应,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红楼梦》本身的成功,以及妇女题材和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除了补本、续书,模仿之作不断涌现。 小说问世以后,虽然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至今,《红楼梦》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任务二:列表比较四大名著 明清小说产生有何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 印刷术的空前发达,创造条件; 文化专制的结果。 明清小说反映内容的共同特点 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3. 历史小说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历史:要求是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小说:前提要求能本质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一致。 (三)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 2.京剧 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称为京剧 (1)角色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等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精华。京剧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2)脸谱 京剧脸谱颜色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红色寓赤胆忠心;紫色寓智勇刚毅; 黑色寓忠正耿直;白色寓奸诈狠毒,蓝色寓刚强勇猛;绿色寓侠骨义肠;黄色寓凶狠残暴。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 (3)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4)传播: 自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出访日本算起,京剧走向世界迄今已70多年了。这70多年中,我国的京剧艺术团体先后出访百余次,到达亚、欧、美、非、澳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与崇敬。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艺术,京剧不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进行研究、效法。 ——王蕴明《从历史的视角看京剧走向世界》 任务三:探究】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指向目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习近平主席 1.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D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2.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牡丹亭》是谁的代表作(D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汤显祖 3.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C ) A.唐朝贞观年间 B.明朝洪武年间 C.清朝乾隆年间 D.中华民国时期 4.19世纪初期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 B ) 诗书也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 C.当时很流行《红楼梦》 D.《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 4.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D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D.《红楼梦》 5.昆腔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D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初 6.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牡丹亭》是谁的代表作(D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汤显祖 7.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B  ) A.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粱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逵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京剧形成于北京地区,最初被称为“皮黄戏” B.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融合并发展的产物 C.京剧正式形成于中国近代 D.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作业布置: 难度: 时长: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